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无情感
关注
Barret李靖
5小时前
“AI 味”这件事,本质上是语言模型逃不掉的命运。因为它从诞生的第一刻起,就不是在“表达自己”,而是在“复刻统计平均”。模型的训练目标只是预测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它不会思考“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也没有任何主观意图。于是,它的语言天然带着一种“概率最优解”的味道——对,但平,准,但无魂。 更致命的是,后期的 RLHF 奖励机制会进一步放大这种味道。人类标注者倾向于给那些“中庸、安全、全面”的答案高分,于是模型被训练成了“八面玲珑”的选手:不表态、不激进、不出格。你经常看到的那些“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前景广阔”这样的句式,就是这种中庸激励下的自然产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AI 写出来的东西,即便形式上模仿得再像,读起来仍像是“没有血肉”的文字。它没有世界模型,没有时间感,也没有“我非说不可”的冲动,它生成的只是“统计上最合理”的答案,而非“我真心想说”的表达。这种根源性的差异,就像是合成香料和炖煮骨汤的差别——味道可能接近,但总有一股“假”的底色。 所以,AI 味并不是一个可以靠技巧完全去除的瑕疵,而是统计学习范式的体味。你可以靠风格微调、个性化训练和精心设计的提示词让它淡一点,但只要它的底层逻辑还是“预测最可能的词”,这种味道就永远不会彻底消失。换句话说,它可以越来越像人,但永远不知道“成为人”是什么感觉。
OpenAI GPT-5发布引发用户不满,阿尔特曼回应质疑· 97 条信息
#AI
#语言模型
#中庸
#无情感
#统计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