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

【 #航班300个座位只有十几个可免费选 航空公司大比例“锁座”引质疑】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行业惯例”。旅客王女士反映,日前她购买了某航司一趟由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的航班经济舱机票,机上共有约300个座位。她在线上选座时显示登记序号为第34,可发现“已被选”座位却高达140余个。她看到,此时这趟航班线上值机开放的可选座位仅占总数的40%为116个,这116个座位中免费的座位仅有14个,且多集中在后排中间位置,其余的要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或等值积分)才可选用。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线机位预定服务刚推出时,主打的是“便民”“节约资源”,可这一初衷,后来在一些航空公司变了味。2015年左右,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推出了“付费选座”项目,并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自此,旅客陆续失去了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以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增值服务”逐渐变成了“增值业务”。一出现就饱受争议甚至涉嫌违法的付费选座,为何能成为“行业惯例”?记者查阅发现,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选座收费”项目,曾受到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当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认定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自立收费项目收费”,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政府指导价的规定。但此后,各航空公司的有关“付费选座”业务,却鲜有受到处罚。相关航司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尴尬的是舆论,无助的是旅客,但实际上,暴露出航司的任性。面对航司大比例“锁座”涉嫌违规,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调查,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民航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当前,面对高铁等竞争,国内民航业唯有改善服务、规范运营,才能提升竞争力,而不是通过大比例“锁座”行为“薅”消费者“羊毛”。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35909616_121332524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56gt73Gi#搜狐新闻
做自己的产品、做属于自己的个人IP。 当户或粉丝多了以后, 我就看到一个了山顶上的风景。 我过去看这些大佬,比如罗永浩和贾国龙的争执,我都是以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看热闹。 从来没有从更高层次上, 反思大佬们为什么能成为大佬。 我以前一直以为,罗永浩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嘴盾」的功夫了得。加上他这个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实际上, 「嘴盾」只是表面。 不是会说话的人赢了,而是一直抓用户注意力的能力赢了 老罗当然会说话,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嘴皮子”,而是他始终在舞台中央——哪怕那个舞台是他自己造的。 聚光灯使终跟着他走,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一直看着他带节奏。 而贾国龙这些人, 根本就是被带着节奏打, 没有还手的能力。 “话语权+注意力放大”——罗永浩不是别人“追热点”,而是主动制造热点。 这场“争议”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焦点,不只是讨论“西贝做没做预制菜”,而是在讨论“我作为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商家有没有透明义务?”——罗永浩把一个具体指控,放大成公众价值关切。 这种人人擅长把一个小点、一个问题,迅速变成一个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话题。他们不只是发言,更设计“话题的广度、情绪的共振”、话语权的爆发。你做内容也可以这样:不是等“热点”来找你,而是你把“热点”往外推。 “立场+人设”——他总是站在某种“比较高的立场”说话,让人觉得‘他代表了消费者’或‘代表了正义’ 罗永浩在发出质疑后,不只是说“贵”“预制菜”,而是说要为消费者争取“知情权”。这是一个立场。消费者有没有权知道食品是否预制,这个议题会比“贵不贵”“好不好吃”更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当西贝说“我们没有预制菜”,甚至要起诉,他把自己放在“被指责者”的位置,但罗永浩抓住了“质疑者”的身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监督者”,“公共利益捍卫者”。这在人设上赢得了很多中立或倾向消费者那边的支持。 普通人做内容,多数在讲“我做了什么”“我看见什么”,但顶层人物会在讲述中加入立场与“代表性”的潜台词。“我不仅是说话,更代表某些人的声音”。这会带来更高的话语权与传播力。 --- 碰到这样的敌人,太可怕了。 想想我在职场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总是能站在更高的制高点,带着一帮人道德绑架你, 摆明就是欺负你。
【媒体: #餐厅预制菜需要明示 国标草案已过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9月13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标条款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作为全国预制菜产值第一大省,广东已出台8项省级地方标准。《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是全国首个以预制菜为标准化对象制定的包装标识地方标准。该标准要求在产品名称上必须标示 “预制菜”或“预制菜肴”。2025年7月份,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在答复政协提案时明确,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并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公示指南》。这意味着,无论商场快餐还是高端酒楼,只要使用预制菜,都需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进行标注,违者将被视为“信息不真实”面临处罚。不过,使用预制菜明示也还存在尚无法规政策强制性规定要求的情况,有地方市场监管人员表示,省级层面推动相关立法难度大,仍需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支持。详情>>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34584210_100126234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4nO4ksSx#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