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人设

Mr Panda
8小时前
做自己的产品、做属于自己的个人IP。 当户或粉丝多了以后, 我就看到一个了山顶上的风景。 我过去看这些大佬,比如罗永浩和贾国龙的争执,我都是以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看热闹。 从来没有从更高层次上, 反思大佬们为什么能成为大佬。 我以前一直以为,罗永浩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嘴盾」的功夫了得。加上他这个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实际上, 「嘴盾」只是表面。 不是会说话的人赢了,而是一直抓用户注意力的能力赢了 老罗当然会说话,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嘴皮子”,而是他始终在舞台中央——哪怕那个舞台是他自己造的。 聚光灯使终跟着他走,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一直看着他带节奏。 而贾国龙这些人, 根本就是被带着节奏打, 没有还手的能力。 “话语权+注意力放大”——罗永浩不是别人“追热点”,而是主动制造热点。 这场“争议”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焦点,不只是讨论“西贝做没做预制菜”,而是在讨论“我作为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商家有没有透明义务?”——罗永浩把一个具体指控,放大成公众价值关切。 这种人人擅长把一个小点、一个问题,迅速变成一个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话题。他们不只是发言,更设计“话题的广度、情绪的共振”、话语权的爆发。你做内容也可以这样:不是等“热点”来找你,而是你把“热点”往外推。 “立场+人设”——他总是站在某种“比较高的立场”说话,让人觉得‘他代表了消费者’或‘代表了正义’ 罗永浩在发出质疑后,不只是说“贵”“预制菜”,而是说要为消费者争取“知情权”。这是一个立场。消费者有没有权知道食品是否预制,这个议题会比“贵不贵”“好不好吃”更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当西贝说“我们没有预制菜”,甚至要起诉,他把自己放在“被指责者”的位置,但罗永浩抓住了“质疑者”的身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监督者”,“公共利益捍卫者”。这在人设上赢得了很多中立或倾向消费者那边的支持。 普通人做内容,多数在讲“我做了什么”“我看见什么”,但顶层人物会在讲述中加入立场与“代表性”的潜台词。“我不仅是说话,更代表某些人的声音”。这会带来更高的话语权与传播力。 --- 碰到这样的敌人,太可怕了。 想想我在职场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总是能站在更高的制高点,带着一帮人道德绑架你, 摆明就是欺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