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Barret李靖
关注
统计数据
6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448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Barret李靖
12小时前
OpenAI 有一个 privacy 二级域名,专门用来处理数据隐私问题,你可以要求 OpenAI 导出以及删除你的所有数据,也可以声明不允许你的数据参与大模型的训练。 我尝试将过去两年跟 ChatGPT 的对话数据导了出来,结果令人震惊:总共 220Mb+ 的内容,其中纯文本就有 45Mb,约两千万字,还包含大量音视频和图片文件。 如果把这些内容重新结构化拼凑起来,几乎可以复原出一个完整的“数字分身”——它记录了我的思考、表达、偏好、甚至情绪节奏。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不过也是个恐怖故事,意味着跟大模型保持长期交互之后,基本就是“赤裸裸”地暴露在它们面前了。 在 AI 时代,我们既在创造自己的“Second Me”,也在不断把真实的自我交托给算法。
#OpenAI隐私
#ChatGPT数据导出
#数字分身
#AI数据暴露
#个人数据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6天前
为了测试 OpenAI Agent SDK,早上给 OpenAI 的 API 账户充了点钱,结果本地跑 Demo 的时候代理没配好,可能是因为换了个不常用的 IP,被 OpenAI 识别为异常请求,直接把我的账户给封了…… 跟 ChatGPT 聊了一年多,它对我的“理解”逐渐加深,回答问题也适配了我的风格,而且还会跟我的历史提问做关联,感觉就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临时换了个账号,尝试聊了几个话题,感觉味道不太对。这么一封,还真有点不习惯。 所以,有啥方案可以做好 Memory 的管理,让记忆在跨账号、跨平台情况下,仍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另外,我这个账号还有机会申诉回来不?🤣)
#OpenAI账号被封
#Agent SDK测试
#Memory管理方案
#ChatGPT使用体验
#账号申诉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AI 编程不是让你变懒,而是让你更像一个系统设计者。Coding 的确变少了,但你在 Architecture & Orchestration(架构与编排)上,做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没有对代码的组织和结构化做设计,全靠 Vibe coding, 项目是很难长大的。功能越多,越容易在后期陷入稳定性差、鲁棒性低、可维护性崩塌的泥潭。 AI 本身并不关心这些系统属性,这也意味着,如果人类不主动构建它的秩序,那 AI 产出的代码就只能是一次次补丁的堆砌。
#AI编程:自学or科班?新旧码农之争· 124 条信息
#AI 编程
#系统设计
#架构与编排
#代码质量
#秩序构建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指挥 Codex CLI 干了四五个小时,把之前写的“网页音视频加速播放”油猴脚本改成了 Chrome 插件,已经提交商店审核。快速记录几点感受: 1. 聊四到五个小时,开始限制 token 了,不太够用,聊的过程中,感觉 token 消耗是个黑盒,不知道它在干什么 2. 当遇到报错时,会给它提供报错信息以及截图,但一开始总是有点不信任它能把问题搞定 3. 代码一旦改坏了,最想做的就是回到上一步,但上一步我给它安排了四五个任务,这时候要是只让它移除其中某段代码,又怕引出新的报错。事实证明,最稳妥的方式还是每个 feature 都独立进入 git 管理,否则回退会非常麻烦。feature 都进入 git 管理 4. codex 读代码读的实在是太认真了,以至于执行任务的速度特别慢,对于稍微复杂点的任务,或者同时布置了多个任务,需要 5~20min 才能搞定 5. 每次对话结束,我都希望它能自动把过程记录下来,但它做得并不好,总结的内容也很一般。 6. 80% 情况写出来的代码能直接跑;出错的那 20%,经过第二轮调教后大多也能跑通。 7. 看着它执行某个任务的空档,脑子里有了新的想法,会想让它并发执行很多任务,但又担心它处理不过来。 8. 95% 都是 AI 写代码,但有些问题它排查得实在是太慢了,会忍不住自己上手,比它要快很多。 9. 有部分任务它处理的并不好,例如让它生成 svg 图标,效果很差。 10. 表达清晰很重要,如果任务描述的过于抽象,它可能会理解错,如果跟他沟通的时候,具体到函数名或 DOM id,它的处理基本会更准确。 以上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找到了好的解法,等后面整理了再分享。还是要多用,才能不断优化工具的使用。 总的来说,整个项目完成的速度已经是我自己的 5 倍以上,因为省略了学习陌生知识的时间。说实话,一个月花 2~3k 在 AI Coding 上,完全是值得的,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个外包。
#AI Coding
#Codex CLI
#Chrome 插件
#效率提升
#外包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AI 味”这件事,本质上是语言模型逃不掉的命运。因为它从诞生的第一刻起,就不是在“表达自己”,而是在“复刻统计平均”。模型的训练目标只是预测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它不会思考“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也没有任何主观意图。于是,它的语言天然带着一种“概率最优解”的味道——对,但平,准,但无魂。 更致命的是,后期的 RLHF 奖励机制会进一步放大这种味道。人类标注者倾向于给那些“中庸、安全、全面”的答案高分,于是模型被训练成了“八面玲珑”的选手:不表态、不激进、不出格。你经常看到的那些“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前景广阔”这样的句式,就是这种中庸激励下的自然产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AI 写出来的东西,即便形式上模仿得再像,读起来仍像是“没有血肉”的文字。它没有世界模型,没有时间感,也没有“我非说不可”的冲动,它生成的只是“统计上最合理”的答案,而非“我真心想说”的表达。这种根源性的差异,就像是合成香料和炖煮骨汤的差别——味道可能接近,但总有一股“假”的底色。 所以,AI 味并不是一个可以靠技巧完全去除的瑕疵,而是统计学习范式的体味。你可以靠风格微调、个性化训练和精心设计的提示词让它淡一点,但只要它的底层逻辑还是“预测最可能的词”,这种味道就永远不会彻底消失。换句话说,它可以越来越像人,但永远不知道“成为人”是什么感觉。
OpenAI GPT-5发布引发用户不满,阿尔特曼回应质疑· 108 条信息
#AI
#语言模型
#中庸
#无情感
#统计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一篇论文要上顶刊、顶会,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首先是产出 preprint 初稿,初稿完成后发布到 arXiv 或 openReview 等平台,主动获得快速曝光,以吸引潜在的审稿人注意; 2)紧接着是向对应的期刊或会议投稿,会经历初审、正式审核、问题澄清等过程,顶会的拒稿率在 80% 左右; 3)最后完成修订和补充后才会被正式收录,整个流程通常持续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顶刊顶会只占论文总量的不到 10%,却贡献了超过 50% 的引用量;剩下的 90% 虽然很多是增量性研究或局部实验,没有里程碑式的突破,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方法和对比基线,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那“论文”到底是什么?从顶会顶刊的分类来看,它本质上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系统化表达形式。以计算机科学为例,NeurIPS 偏重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CVPR 聚焦计算机视觉,ICML 和 ICLR 涵盖模型架构、训练方法、优化算法等方向,SIGGRAPH 专注图形学与交互,而 Nature、Science 等综合性期刊则跨越学科边界,关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论文汇聚了人类在 算法、模型、系统、工具、应用 等不同维度上的思考与探索。 我比较推荐开发者去多关注一些前沿、偏工程性的 Agent 论文,它们里面往往埋藏着大量新颖的思路和独到的启发,这些思路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工业界里那些“又难又深”的问题而提出的。
#顶刊顶会
#论文发表
#科研价值
#知识系统化
#前沿技术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对携程的投诉告一段落,明天要去搬砖没空折腾了,携程给的答复是——退还所有费用,并继续赔偿两百元现金(有强调是赔偿不是补偿)。 赔偿的理由是,平台在处理过程中存在过失,给用户造成了不好的体验,因此赔偿;同时,恳请我能够删除帖子(也可以不删,全凭自愿)。 首次投诉的时候,我询问了携程,它的上级监管部门是谁,携程客服说支持所有形式的监督,当然这里包括了社交媒体渠道,所以帖子我就不删了,继续监督,实事求是。 对于费用问题,仍然是之前的观点,该我承担的部分不推诿,携程的赔偿覆盖了我要承担的费用,因此我无需额外再付费。 我在取车时,车上就有较多划痕,其中有一道还比较明显(有录像),如果商家对车辆进行维修时,将其他有划痕的部分也做了修复,由此产生的保险附加费用,以及维修时长增加产生的停运费,不应该计算到我头上,继续监督😜
#携程投诉
#退还费用
#赔偿
#车辆划痕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最近看到了一个开源工具 Zotero,用了一段时间,感觉挺不错的,它是一个学术文献管理工具,支持一键导入论文、自动生成引用和参考文献、批注笔记和标签分类。 并且可以多端同步(桌面端、浏览器插件、移动端和网页端),让论文管理和检索变得非常轻松,文献下载后,也支持离线阅读和批注。 现如今“看论文”这项活动,已经不局限在学术圈,大厂的算法、工程师,包括产品经理也会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创新和实践是可以直接被用到工业界的。 我过去两年看的论文数量就有一百多篇了,大部分是主题式学习,例如大模型基础、Prompt 优化、音视频处理、Agent 增强等等,但好多论文看了之后忘了名字也找不到了🥲,一直想搞个工具管理下,Zotero 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另外再推荐一个 github 项目,zotero-arxiv-daily,这是一个基于 Zotero 的自动论文推荐器,它会根据你已有的文献偏好每天从 arXiv 获取最新论文,通过语义匹配和摘要生成筛选出高相关内容,并以邮件形式推送,非常适合想要持续跟进前沿研究的人。
#Zotero
#文献管理
#论文推荐
#学术研究
#效率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看到一个可以将文章直接转换成 PPT 演讲的工具,Paper2Video,一篇文章+一个头像+一段语音样本,它就能帮你生成一个生动的演讲解说视频。对于偏专业和学术性的场景,这个工具几乎能承担起人工完成的工作,做学术汇报和做课程的朋友有福了😄 仔细阅读了源码和论文,它的实现方式颇为精妙,整个 PPT 的渲染,主要基于 Beamer 这个声明式布局框架: 1)首先让大模型对内容做一次通篇的解说,并做好摘要分段,确保能够把核心知识表达清晰; 2)对于每页 PPT 的布局,通过视觉模型判断是否存在溢出、错位、拥挤等情况,如果存在类似的问题,就会让布局模块生成多套拼接方案,对图片和文字进行缩放后进行不同组合,再由视觉模型从中挑选出最优的一张; 3)过程中还添加了一个虚拟鼠标,方便捕获观众的注意力,也让整个呈现更具动态感与交互感; 4)口型采用的是 Hallo2,这是一种支持长时长、高分辨率、音频驱动的人像动画模型,能够让头像与语音同步地做口型/表情动画。 这个工具主要解决的还是论文汇报场景,不过有几个思路值得借鉴,包括如何将文章内容做拆解、如何做好 PPT 排版,如何做好口型等。 稍微改改,应该也能适配到更大众化的领域,例如做自动培训视频、技术方案的交互式解说,甚至产品手册的可视化呈现,把 Paper2Video 升级成 Doc2Video。
#Paper2Video
#PPT生成
#AI工具
#学术汇报
#自动化视频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维权没啥特别经验,我只知道一个原则,别事事只为自己,想一想问题的普遍性,去寻找更大的问题,同时为最大的问题找到责任方和监管方。 租车的商家想坑点钱,这没啥错,但不能狮子大开口,否则就会出现行业乱象,最恶劣的那波人都会冲入平台;难道平台不知道这类问题么,他们知道,但考虑到 ROI,他们会在“非关键”环节减少投入,例如租车价变更的审批、预扣款的审批等等,这些环节重要但也容易产生沟通纠纷。 这次糟糕的租车体验,一定有平台的疏于管控,有可能是缺少对商家的培训和教育,有可能是缺少对流程的优化,也可能是业务流程过于非标导致治理困难。因此投诉,首先要找到平台的问题。 那平台为什么会出问题?一个行业,只要发展成熟,就会出现对应的监管部门,例如快递,十多年前是没有针对快递的监管部门的,因为乱象太多,后来专门成立了这个部门。监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应对行业乱象,因此投诉,一旦受阻,应该即刻去找监管部门。 投诉的要点是什么?不是我被坑了多少钱,而是平台缺少哪些标准化的流程和监管机制,因此才出现问题,然后我才被坑,投诉的要点一定是朝着平台规范化治理去的。你试想一下,那些政府部门的人想拿到好的结果,是不是也得有几个真实 case 可以切入进去,才能做出改变。 当然,最终的鞭子肯定会抽到作恶的商家头上,如果只是要个人赔偿,那么让商家感受到平台客服、平台治理和政府监管的多重压力,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法律的边缘游走,这事儿基本就成了。但如果需要平台认错,让他们发生变化,还得靠朋友们一起花时间去斗争。
#维权
#平台监管
#行业乱象
#消费者权益
#标准化流程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跟携程的维权有了阶段性结果,平台跟我沟通,说不收我钱了,扣款全部退还。我没接受。 之前一位客服沟通话术就是各种“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们无权处理”,我让他换个好意思、有权限的人来沟通。 我购买的平台保险未覆盖停运费,该赔的还是要赔,但平台需要给我支付精神损失和维权时间成本(可以商量),同时平台应该对违规商家做治理和公示,并做好自查改进工作。 跟 ChatGPT 一起办案,列举了平台和商家存在的系列问题(初步整理),平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处理都很失败,商家就懒得吐槽了,他们纯粹就是为了坑钱。 接下来,给他们先发个律师函试试?
#携程维权
#退款争议
#平台责任
#精神损失赔偿
#律师函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最近两年 AI 的发展,😂,太生动了!
#AI
#发展
#生动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1周前
携程越来越像一家诈骗公司了。国庆租车五天花了一千八,其中包含三百的全额保险费。 路上不小心刮擦了一点点😅,结果还车时却要收取四天两千二的停运费,真是离谱到家,要知道低峰期日租价格才一百多呢,还有一个小小刮擦要修四五天,撕逼的时候给我乐笑了。 更有趣的是,第一天取车,还想着线下骗保,说交七百,若有车衣刮擦和停运费等都可免。我长得这么好骗么🤣 投诉携程的时候,他自己一口一个商家行为不合规,结果还是让事情发生了。后面又投诉了消协、交通委和市长热线,看看这次的维权成本和效果如何。
#携程租车
#租车诈骗
#消费维权
#停运费
#差评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推荐学习下微软搞的这个 R&D-Agent 框架, ,它是一个让 AI 能够自己做科研的系统——能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结果、总结规律,整套科研流程都能自动化执行。 微软还基于这套框架,构建了一个用于量化投资研究的智能体 R&D-Agent(Q),,并与开源量化平台 Qlib 结合,实现了自动化因子挖掘与策略优化。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量化研究,恐怕真得交给 AI 来操盘了,😅 R&D-Agent 的整体架构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Research Phase)和开发阶段(Development Phase)。研究阶段由四个部分组成:规划、探索路径结构、推理管线和记忆上下文,它们通过反馈机制持续循环,不断在假设、实验与分析之间往复,让系统在多轮探索中自动调整方向、积累知识、优化策略;开发阶段则承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编码工作流与评估策略,前者把想法变成可执行代码,后者负责验证与对比结果,确保系统演化出的改进真实可靠。两个阶段形成首尾相接的闭环,让科研过程实现持续反馈与自我进化。 从本质上看,R&D-Agent 不是在“模拟科研”,而是在“系统化科研”。它让科学探索从线性的人力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智能网络。每一次假设的提出与验证,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份不断扩展的知识图谱,让科研活动变得可编排、可追踪、可积累。 相关论文:1)《R&D-Agent: An LLM-Agent Framework Towards Autonomous Data Science》, ;2)《Qlib: An AI-oriented Quantitative Investment Platform》,
谷歌Deep Research:AI操作系统雏形?· 98 条信息
#微软
#R&D-Agent
#AI科研
#量化投资
#自动化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软件开发里有一种叫 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的方式,简单讲,就是先写好测试用例,然后再写程序。每写一部分代码就立刻跑对应的测试,看能不能通过。能通过说明实现符合预期,不通过就说明有 bug。TDD 的好处在于,它让整个研发过程可验证、可回归,也让开发变成一种持续的反馈循环。 AI 的发展其实也像是在做一场巨大的 TDD,只不过测试用例变成了数据集(Dataset)。每一次模型迭代,本质上就是在跑新的单测(Benchmark)。MMLU 测知识广度,GSM8K 测逻辑推理,HumanEval 测编程能力,AIME 和 MATH 则测严谨的数学推理。每个 leaderboard 都是一张 AI 世界的成绩单——DeepSeek 在数学推理上用 GSM8K 打出好成绩,Manus 则靠打榜多模态任务的数据集 GAIA 崭露头角。这些 Benchmark 像是模型进化的里程碑,每一代 AI 都得交卷。 2025 可以说是智能体(Agent)元年,模型不再只靠会算、会说来评估,而是要能动手。要让一个 Agent 真正好用,光靠写 Prompt、加检索、拼上下文是不够的,它得能使用工具,能执行 Python、Shell、SQL,能感知状态、理解任务依赖,更要能在反馈中调整自己的行为。评估 Agent 好不好用,也就不能只看单轮问答,而得看它能否完成一件真实的工作。 Anthropic 做的 SWE-bench 就是个典型例子,让 Agent 去修真实项目里的 Bug,看能否通过单测。OpenAI 的 MLE-bench 则更进一步,考察 Agent 在机器学习工程中的执行力,从读数据、清洗、编程、训练,到收集指标、分析再改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社区里还在探索更复杂的测试,比如 App-bench,看 Agent 是否能独立开发一个 Web 应用,从前端到后端再到部署上线;或者 Ops-bench,让它去处理运维任务,比如容器编排、日志分析、系统回滚。这些都在考验 Agent 的真实工程执行力。 AI 的进步,正在从“能思考”走向“能执行”。TDD 让软件工程可验证,而在 AI 世界,Dataset 和 Benchmark 是创新的发动机。Dataset 定义了模型学习的方向,Benchmark 则刻画了行业标准与竞争格局。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模型更聪明,而是谁的智能体更能干活。真正厉害的 AI,不一定语义最深、参数最多,而是那个能自己规划、自己验证、自己改进的 Agent。换句话说,AI 的未来不只是更聪明的脑子,而是更靠谱的手和脚,能想、能做、还能自己查错修正,这才是“用得上”的智能。
#AI
#tdd
#agent
#Benchmark
#智能体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脚本地址: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写了个“网页划词后生成卡片”的油猴脚本,QuoteSnap,我感觉 ChatGPT 的审美还是在线的,跟它结对编程一个小时就搞出来了,效果很不错。 脚本用法比较简单,在网页上划词后,连续按四次字母 c(或直接按 card 四个字母),就会弹出如图的分享卡片。支持更换主题色、编辑文字内容;支持将生成的内容转为图片复制到剪贴板,也可直接下载下来。
#油猴脚本
#网页划词
#QuoteSnap
#ChatGPT
#分享卡片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推荐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如何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这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当然也包含在工业界从事学术和技术研究的人。它直接影响了研究产物的交付品质。 那什么样的研究才算“有价值”?又该如何让它的价值足够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1)创新性,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开脑洞。ResNet 开了一个“残差连接”的脑洞,Transformer 开了一个“注意力即一切”的脑洞,ViT 开了一个“把视觉当成语言建模”的脑洞。开脑洞也叫“挖坑”,只要坑挖得够大,填坑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别人。Transformer 论文的引用量达到十万之巨,可以想象有多少人进来“填坑”。 2)有效性,即学术或工业价值。好的研究必须能“跑得通”,不仅概念上新颖,还要在实验中奏效、在工程上落地。很多论文提出漂亮的理论,但没有可复现的结果,也没有能被行业采纳的路径,这样的创新是空中楼阁。 3)问题规模,它决定了研究的“杠杆”。如果问题只是微调参数、改良细节,那么影响力往往局限在局部最优;而当研究直击底层约束、改变范式,它的能量就能跨越领域。 好的研究方向,是在世界的噪音中找到一个“尚未被解答的确定性”,并用一套可验证的逻辑,让它从思想变成现实。
#研究方向
#创新性
#有效性
#问题规模
#学术价值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大部分网站都支持倍速播放,但基本最大只有 2x,在遇到枯燥无味的剧情和解说时,2x 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我手撸了个 0.5~5x-16x 倍速的油猴脚本,放置在网页右下角,可便捷操作。为啥还有个 16x?因为我发现,广告也是可以被加速的😂,16x 约等于跳过广告了。 原理比较简单:定时监控 DOM 的变化,当遇到了 video/audio 标签时,就会展示右下角的控制器,然后通过标签的 playbackRate 属性来调整倍速。 P.S. 你也可以在油猴的配置里添加黑名单域名,避免打扰。
#倍速播放
#油猴脚本
#视频加速
#广告跳过
#网页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最近在 B 站又跟着李沐读了不少 AI 论文,再次推荐他的《AI 论文精读》系列, 论文的结构大多八股:摘要、引言、方法、实验、结论,一板一眼。但要把这样的内容讲得清晰易懂、让人愿意听下去,其实特别难。这考验的不是文笔,而是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力。 ResNet 是图像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沐在讲这篇论文时,对它的写作风格评价很高——全文围绕一个核心思想:Residual Learning。简单一句话:别让网络从零学起,让它只学“差的那一点”。就是这个看似朴素的想法,改变了整个深度学习的训练方式。 他读论文的风格也值得学习,不啃细节,而是“扫一眼、圈重点、问问题”三步阅读,关注的不是论文细节本身,而是作者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路径。这种方式能让人更快地看透论文背后的逻辑,而不是被推导公式困住。 对作者来说,把简单的东西讲简单,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都需要很深的功底。而对读者,要能抓住那个最核心的问题:“这篇论文到底想解决什么?”,当懂得用这种方式去读论文时,其实也在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写作、如何提炼本质。
#李沐
#AI论文精读
#ResNet
#深度学习
#思考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清理电脑时,找到了一个七八年前写的项目,为了将淘宝生态能力开放给 ISV,让 ISV 可以参与进来帮助商家把淘宝店铺体验做好,魔改了 VS Code 的源码,技术上做了非常多的定制化。 为了方便调试 Weex DSL 的端容器代码,把 Chrome DevTools 直接给集成了进来,修改了部分 CDP 协议,也实现了一个适配 Weex 语法的 LSP;还劫持了插件市场,允许自定义插件跑在 IDE 上,自定义插件会暴露更多 VS Code 的能力,比官方的插件 API 要丰富很多;登录体系也替换掉了,改成了淘宝登录。 AI Coding 火起来之后,看到了很多基于 VS Code 魔改的项目,例如 Cursor、Trae、Kiro、Windsurf 等等,最近在搞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发现之前写的好多文章,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VSCode 是怎么运行起来的?》, 2、《让 VSCode 在本地 Run 起来》, 3、《带你开发和调试 VS Code 源码》, 4、《解密 VS Code 断点调试的原理》, 5、《NodeJS的代码调试和性能调优》, 6、《VSCode 调试中 launch.json 配置不完全指南》, 当年改 IDE,是为了让人更高效;如今改 IDE,是为了让 IDE 更懂人。不过今天庆幸的是,你可能不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也能把项目玩转起来,AI 对代码的理解力已经越来越强了,😄
#VS Code魔改
#淘宝生态
#ISV
#AI Coding
#IDE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人性的底色是求变,稳定只是阶段性的幻象,而变化才是常态。 唯有在变化过程中,迅速重建稳态,让情绪与行动跟上变化,才能走的更长远、更坚定。
#求变
#重建稳态
#情绪与行动
#长期发展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再好看的风景,看多了也会腻;人亦如此。真正的发现之旅,从来不是奔赴远方,而是重新看待近处。 换一个角度,哪怕是每天走过的路,也会看到不同的光影,不同的人情,不同的自己。新的视角,往往比新的目的地更重要。
#视角
#发现
#人情
分享
评论 0
0
Barret李靖
2周前
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坐姿总是拘谨,整个人几乎贴在方向盘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十米,每一脚油门下去,心跳和血压也跟着窜上来。 后来,学会了把自己融入到环境,将人、车和路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开车就变成了一种本能。
#新手开车
#驾驶体验
#人车合一
#心态变化
#驾驶技巧
分享
评论 0
0
1
2
3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