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wwwgoubuli
关注
统计数据
13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12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wwwgoubuli
1天前
退订了 cursor,trae ,copilit 等所有AI coding IDE。 短期内除了评测,把玩,学习借鉴,其他情况下干活应该只考虑 cc 了。 也想过这个问题,既然现在最顶级的那些模型,大家其实都有办法用,为什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还是差那么多。 写提示词,我相信大家的能力不会差,实在不行抄都可以。然后Tool calling 这件事情上,我也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有反而就奇怪了。 暂时能想到的答案只剩一个,就是以前别人提过的,一个是靠提问数量来挣钱,在token的消耗上是有限的,另外一个是近乎奢侈的挥霍token。 从表象上看,答案不止这一个,但深究下来,好像还真的都指向了他。 我能力有限,我找不出其他答案来解释为什么大家同样的模型,同样的提示词,同样的工具调用,效果出来就是不一样。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372 条信息
#AI编程:Kimi搅局,Claude封号,群雄逐鹿· 514 条信息
#AI coding IDE
#模型效果差异
#Token消耗
#CC
#编程工具评测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2天前
去年离职后,很快进入了焦虑期,也想过要不要做自媒体博主,当时有一点小小的努力和尝试。 做不来,也做不起来,固然是我能力有限,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自己根本就不想往这个上面投入精力。 我在互联网上干的熟练的事,无非就是工作、学习、思考,得出一些想法,发出来和人交流,再去实践。 当然,也有只靠这个闭环就能够把自媒体做起来的,思考与输出是相辅相成的,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的工作性质做不到这一点。 后来就放弃了。我想要不然我就做另外一种人吧,在互联网上也积极发声,让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物,最后成为那个会被大V们关注的人,我的言论会被他们讨论、传播、转载,那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实现的一种媒体吧。 目前看来, 初步做到了。 一方面,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可以让我保持还算良好的实践与司法的杰作,还不用去操心做自媒体不得不面对的平台监管规则,然后因为我很认真的思考,再给出想法,这些都是我实践中得出来的一手的结论,算是言之有物,得到一些认可,意外的直接认识了不少大V,产生了私交。 甚至连变现都变得比我想象的要容易一些了。 人啊,果然还是应该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发力。
#离职焦虑
#自媒体尝试
#互联网发声
#观点交流
#擅长领域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6天前
最近的习惯在 Next.js 里是,放弃 MVC ,压扁层级。 common / utils / db 不算,往上就一层 actions。 也没那么多角度考虑,就 actions 里创建根据业务的子目录,把 schema 结构和需求丢给 AI,一个需求一个文件,给我生成。 大量冗余,复用极少。 但初期起项目超快。 抽象?复用?后面会慢慢搞,因为现在有充足的时间了。 但在 vibe 的时候,扁平的一级结构,直接串联 client 侧的需求和 db 操作,就一个 action,干净利落。 冗余重复没关系,AI 不关心,而且这种结构下,明显 vibe 的成功率高了好多。 至于重构,反而变的可行了起来。 以前我们说以后重构,基本是没有这个以后的。 但这种形态下,我确实可以抽出时间来,一点点修改,慢慢倒腾。 如果这个项目起都没起得来,不值得重构,那也没关系,起码我有一个层级简单,脉络清晰,每个文件给 AI 看都上下文完整,职责单一的项目架构在。 真诚推荐。 vibe 有自己的最佳实践,尊重传统软件工程的同时,也要结合 AI 喜欢的方式来。
#Next.js
#MVC放弃
#AI辅助开发
#快速启动项目
#扁平架构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周前
有个人给了我 trae 的邀请码,测下 solo 模式。 几天过去了,kol 们早吹完了。该我来喷了。 1 solo 模式并不算好用。愿景不错,实现全流程闭环。几个项目综合体验下来,和别家半斤八两。 不过这不是 trae 的锅。 而是目前这个阶段,全地球,没有任何一个模型+产品,能实现一个基本靠谱的闭环。 一个都没有。 有特例,但那是用的人牛逼,不是产品。 2 但这个新 solo 模式吧,印证了字节的产品力是真的强。 那个 solo 模式吧 chat 抬到主位置,右边像是“artifact”一样。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那个样子,但确实是同类产品里,可能是最合理的一种布局模式了。 激进又合理。 也好看。但这些“artifact”其实还是一种 debug ,而不是最终产物,现在混在一起,还是有点别扭。 3 solo 的效果如何? 第一条说了一半了,一般,和别人家不相上下。人不行的话还是用不好。 不过有个特点,它特别善于查漏,但不善于补缺。 如果不说 solo 模式,就 ide 模式下,我得说,这一版其实很好了。使用时候的心流有点接近 windsurf 的 flow 的意思了。 不想吹捧,但产品里,综合体验看来,trae 就是国内第一。 同行们还是比较不争气的。 北京目前遥遥领先杭州和深圳。
#Trae
#SOLO模式
#字节产品力
#IDE模式
#国内第一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2周前
看了几个非程序员的纯 vibe coding 作品,尤其是我在群里是看过他们的吐槽 还有探索的过程的。 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我也不想多说,AI的效率和速度也不用提,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和AI一起合作到最后,每个人的表达都更清晰了,对自己做的作品的思考明显比初期要全面的多。 以前和人类协作的时候,因为巨大的成本问题,我们不得不在开始动手做之前就正常先去battle,来避免后续更大的成本投入和时间浪费。 但AI不一样,极低的成本和极快的速度,还有他总是好好好行行行对对对的习惯,让你可以非常轻易的拿到一个demo。 但和很多人一开始想的我在一个demo基础上再去优化改进不太一样的是,基本上还没轮到你去优化呢,他已经暴露了大量的问题出现。 事实上就形成了一种倒逼,你不得不去重新梳理自己的想法,重新用更明确更清晰的逻辑来讲给他听你的一厢情愿,以前是别人直接反驳你,现在是AI拿结果赤裸裸的来打脸。 你没有办法再继续含糊下去。 挺好,我感觉AI可以让行业内还在做的人的综合能力又能普遍提升一次。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2周前
我是一个完整的应用都没有,不过几个现存项目都有大量的 AI 参与。 别人 vibe 出来的东西。 怎么说呢…… 基本没什么有用的。 不是否定降低门槛低的价值,但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 AI 已经很强了,看起来可以参与非常多的流程。 但 vibe 出来的东西,只是代码。 碰巧可以执行,可以构成一个应用的一部分。 但一个软件应用,代码从来只是一部分。 我看很多人是忘了这一点。 AI 能写的出来,能构建,能部署,就完事了。 当然,确实也能用,也确实有人需要。 也确实不是所有的应用都要做的很大,很复杂,简单和轻量的东西也有人需要。 但这和“复杂应用”本来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AI 写出来的东西,就只是代码,和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的文档,流程。 有很多人会自比为产品经理,PUA AI 写东西。 这个比喻我觉得不是很恰当。 产品经理们以往确实有时候会提出匪夷所思的想法,但起码会多少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个一二。 因为程序员会反驳你,和你 argue ,给你解释,你们吵来吵去的过程里,这个东西是什么,会越来越清晰。 但 AI 不会,AI 是你作为“产品经理”能遇到的脾气最好,最吃苦耐劳的“程序员”了(加引号因为它不是程序员,它只是写代码的,程序员的活儿只有一小部分是写代码)。 你多离谱的需求,它都尽力实现。 事实上你命令下的越多,写的越快,你反而离你想要的那个东西,可能离得越来越远。 表面上看起来很像,但它是个你越来越看不清的东西。 不只是代码层面的看不清,而是它的运作机制,流程,你都未必清晰。 你委托出去了思考流程,你委托的越多,你对产品的思考就越少。 你以为你在思考,你很努力,其实那是幻觉。 vibe coding 的价值,是给会的人助力。 给不会的人以入场的机会。 但对结果——这个东西能不能成,没什么影响。 能不能成,还是 no pain no gain 那套。 你必须从委派给 AI 的任务里,努力的抢回一些东西,自己拒绝,思考,然后不要心疼自己花掉的 token, 宁可推倒重来,反复的折腾自己,你才可能最后得到一个有用的东西。 所以我是不相信任何人——无论他是 AI 大厂的意见领袖,编程大师,网络 KOL ,对 vibe 的吹捧的。 这和技术没什么关系。 你的东西得你自己做,才是你的。这个做,不是说你非要自己写代码。 得你自己深入的参与,痛苦的理解每个你知道不知道的点。 每个你试图模糊过去,觉得表现一样就行的东西,都不属于你。 你根本不知道你得到的是什么。 事后补救也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人,每一个会编程的人都说过同样的话:以后再改进。再优化。再看细节。 然后每个人也就到此为止了。 你也不会例外。 这就是今天我要泼的冷水。 好了,继续 vibe 去了。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3周前
其实吧,workflow 才是 agent 的高级和成熟形式。 不要想着拿现在已有的workflow和agent来对比,都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我描述的不是目前已有的场景。 这两者也没有什么取代关系,谁比谁更高级,但从原本的定义,以及我们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讲,workflow就是我们以agent的形式横冲直撞,吃过无数亏总结出来的高效的面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快速解法。 还是那句话,不要拿现有的我们人类编排的那些东西去看待未来的workflow,从复杂度和能力上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 我说的 workflow 是业务的高效解法,近乎最优解,无需试探,已经成熟的业务流程。 而这本来就是 agent 试图达到的目的。 也可以理解成,未来我们仍然需要专家系统,只不过他不再是我们需要手动精心的编排才能达到。我们很可能让大量的代理自己跑出这样的解法,并把这个解法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确定的工作流。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也是开放式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中间有一些固定的范式、高效的解法,这些就是我理解的 workflow。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个月前
虽然。 claude code 很强,很好用。 但我观察了几个小时一直读。 它和前代们一样。 80% 以上的时间做的是无用功。 纯纯的力大砖飞。 我知道有 plan / todo 的加持。 我知道它是最能出成果的,过程和结果并不冲突。 我说的只是过程。 和前代们还是一样的。 我有 rule,有指定,我还算比较熟悉技巧的。 但不改变它本质上还是愚蠢的暴力突进。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372 条信息
#AI编程:Kimi搅局,Claude封号,群雄逐鹿· 514 条信息
#Claude
#代码能力强
#效率低
#暴力破解
#有待改进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个月前
说实话我已经有接近半年没有研究过提示词工程了。 可见的未来大概率也是放弃的。 不是不写提示词,前两年每天卷出来的经验,一部分已经内化到我的提问方式里了。 我随便打打字,只要知道面对的是 AI ,大概能自然而然的知道怎么写——哪怕每次表达方式不一样。 似乎对那种核心有了一种玄妙的感受。 另外一个原因是确实不那么重要。 LLM 的纠错能力很强。虽然你的初始引导可能还会把它带往不同的方向,但我确实能在我打完字发出去后,大概就知道它会跑到哪个区域,大差不差。 如果我现在去参加 AI 产品经理的面试,大致是答不上来怎么写提示词好的。 它越来越成为了我的个人感受,别人在把玄学提炼成为可复现的系统工程的时候,我反而在反过来把工程丢掉,走玄学道路了。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个月前
说实话当我接受了 LLM 无状态这个“第一性原理”之后,并且我也练出了相对熟练的技能后: 我是不需要且反对记录我的行为的,我不喜欢 memory 。 工作中构造上下文我自有方法。 生活中你个 AI 最好不要知道我是谁。
#无状态
#LLM
#记忆
#上下文
#AI隐私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个月前
菜才有坑。
#菜才有坑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个月前
很久没聊 RAG 了,随便说点。 RAG 里的分块技术,某种程度上看起来确实显得越来越过时了。 不是说完全抛弃不要,只是分块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多高超的技巧都救不回来“信息完整度”的缺失。 当然总有上下文窗口不够的情况,完整的大型文档丢进去,确实吃不下怎么办? 凉拌。 你就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按长度来,丢过去做点预处理,总结,然后差不多行了。 这种方法下,切割的问题依然存在,会有把完整信息切错乱,让上下文不精准的可能。 但首先,影响真的不大。这种方法会有信息折损,但不会比你以前精妙的各种分块技术,各种组合,效果差到哪里去。 不同的场景下会有差别,肯定有赶不上传统方案的时候,但——无伤大雅。 以前的 RAG 到底做到了个什么水准,那么多雕花,最后的成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 其次,你要相信今天的模型。 论聪明程度,这个意义不大。但论长上下文的处理,对超长文本的高维关系分析,人类已经连 LLM 的尾灯都看不到了。 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节省下来的时间力气,都足以在其他方面做很多新的探索。 比如 PDF 不做 OCR,不分块,而是直接转图片给多模态。 也不是说传统 chunk 技术就有什么问题,那里面其实已经诞生了很多可靠的实践,可以对不少效果兜底。但大多数情况下,做的就还是雕花的工作。 原始数据有多脏,各种格式有多奇葩,各位应该多少有耳闻。 雕花的事,少干点,有这技术就行,没必要天天弄。 你看 Apple 刚 WWDC 上端出来的顶级雕花,真的一言难尽。
#RAG
#分块技术
#信息完整度
#上下文窗口
#预处理
#切割问题
分享
评论 0
0
wwwgoubuli
1年前
冷知识:nextjs 诞生比微信小程序还要早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