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

Tw93
3天前
今天 AICon 的一个预热直播圆桌中,我把对于 AI 下 10x 个体的一些问题的回答速记记录,分享给小伙伴。 1. 团队里是否存在「10x 个体」?他们强在哪里? - 之前的高效是指干活又快又好的同学,很难有所谓的 10 倍 - 10x 其实不是指代码量或者需求完成量的 10 倍,而是指产生的业务效果和贡献的 10 倍 - 现在的 10x 更多还是指不局限于本身原有岗位,更多是解决问题,能够快速 Get 到业务痛点,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技术更多成为他实现的一个工具手段,加上 AI 的出现,让手段本身的执行多了很多自动化的工具帮他 A 区完成 - 在需求、设计、开发、运营效果迭代很全能的同学 2. AI 浪潮下,优秀工程师 / 产品的评价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 之前,自己写得又快又好,快速完成,高质量,产品,对产品业务很熟悉,prd 写得很不错清晰,能否对产品发展想的清楚,有取舍,产出的东西能够实际有业务影响效果,有自己的主见 - 有了 AI 之后,你会发现,用的好的情况下,AI 写得比大部分工程师都要好,慢慢变成了 问题如何拆解、架构如何实现、业务工作流如何设计、如何让 AI 更好的达到目的,如何定义 AI 的产出效果以及知道如何去优化这个效果让他更好,能力上变成全能的产品工程师了 - 技术门槛变低,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变高了 3. 如果一个 3–5 年从业者想往“10x 个体”靠近,应补哪几类能力? - 折腾能力,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愿意去玩各种新技术,并想到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关系 - 学会把 AI 容易到自己的业务工作流里面去,而不是单纯的问 AI 当做谷歌用 - 基础技术能力,计算机科学,设计交互审美能力,全栈技术的能力,运营推广的能力 - 学会沟通,不管是和人沟通,还是和 AI 沟通,都有很大的技巧,让对方能够很好的 Get 到你的意思 4. 如何把个体的 AI 能力放大为团队能力?第一步是什么? - 其实比较难,因为这个很取决个人本身,好比最开始 ChatGPT 刚刚出来的时候,愿意折腾的同学很早就去折腾了 - 第一步还是建议对于好的标准,什么是用的好,是怎么用的,对清楚团队的要求,以及更多还是通过项目事情去锻炼人,先有场景,然后有标准SOP,最后就是把整个团队的信息总线给建立好,形成一个非常通顺的上下文环境,方便大家可以很好的接入,没有阻碍 5. 如果用你自己的话来定义「10x 组织」,你会怎么说? - 事情传递效率非常高,理解非常快,Get 很快,没有消息传递失真 - 上层决策非常清晰,保障一线执行非常顺畅,决策基于统一上下文环境 - 一线非常善于使用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不设置自己岗位限制 6. AI 落地中,最难跨过的卡点在哪里? - 业务规则、业务效果的定义可被 AI 效果匹配上,大家对于标准达成一致 - 规模化过程中,对于效果提升到和人,甚至比人更好的这个阶段需要做大量的迭代,但是这些迭代会需要有非常清晰的人去拆解、执行
以前都给你们讲兵王的故事 今天给你们讲一下将军解决超大规模软件研发的故事 软件工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小房子和大厦的区别,很多AI编程的规模都在小房子的范畴,今天将的是大厦的工程量以及超大规模软件工程管理的事情 时间拉回10年前,在上一次创业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超大软件工程的挑战,那是2015年,我们团队一要做整个桌面环境的重写,还要做国产芯片的底层适配,还要做应用的开发。 我们一年总共的项目超过100多个,看板任务超过3万多个,每天最少要搞定100多个任务才能完成目标。 这里面桌面的后端,比如电源、磁盘、网络、触摸板、输入法、账户、安全、权限等后端,都要面临前端重写和底层后端极限优化,一些在X86上跑得很好的后端和前端,在国产芯片上要慢20倍,X86秒开的场景,国产芯片要等好几秒才有反应。 所以,年初的时候开会,我先聚集公司写代码最厉害的将领,包括技术大牛和丰富研发背景出身的项目经理,大家一起先把大方向讲了,回去和产品经理把所有功能的思维导图画了。 研发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时间、资源和时间规划,很多做研发不行的原因是脑袋是糨糊,糨糊的原因不是研发不懂逻辑和思考,而是做项目的时候,完全不做任务分解,一个项目到底有多少任务,只有非常模糊的方向,而没有清晰的方向。 我的要求是,思维导图的分解要细到每个任务可以一天完成,这里不光是模块,还有前端、后端的页面和接口,这样要求的前提是这是锻炼研发项目经理最好的机会,一个项目到底多少时间完成,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项目到底有多少任务,每个自己做大概要多少时间,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分解不了,要不就是带头人对需求的理解模糊,要不就是有技术障碍没有攻克不知道怎么分解。 当带头人把任务分解对以后,每个项目都应该像一颗大树一样,非常枝繁叶茂。这时候大家开会对每条任务,没有问题,剩下的事情就很简答,把思维导图导出成看板条目,每天晨会5~10分钟对清楚当天的问题。 上面都是研发管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这种超大规模的软件工程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才是值得学习的。 1. 一个bug的锅在多个团队中转,都转了几圈了还下不来,这种问题一般都是bug的根源是链条型的,需要跨越部门,直接按照项目的方式,把bug的前后“犯罪者”都聚到一起才能解决,解决的根本就是要解决链条的衔接型问题。解决这种问题需要领导的魄力,传统的流程不助于解决这种链条型问题 2. 软件工程有一个特点,他的任务数和bug数不会越开发越少,而是会像正态曲线一样,bug数会爬坡,一般是前后端衔接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有架构设计的问题。如果一个架构设计不够清晰,各个模块都只能用,最后就是💩山越堆越夸张,所以,打仗的时候,要经常把牛逼的人拉到一起去审视项目是否有架构性的问题?而没有超大规模的研发管理会恐惧这个爬坡的过程,只要架构对,这个爬坡是非常正常的,等bug到顶峰以后就会进入质量收敛的过程,越开发越稳了 3. 遇到一些疑难的bug,有时候要跳出局部技术问题看全局,产品能否去改设计绕过?因为不同产品使用方式背后的技术实现难度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产品轻微改一下,很多障碍就扫除了 4. 一些中层管理者经常抱怨任务太多,人员不好管理,压力太大,其实这时候不要期望有啥绝招,就是抗。就和健身一样,所有阵痛都是在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才是成长成为帅才的必经之路,轻轻松松的经历就没感觉,也没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 超大研发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态,前期的状态基本上就是马蜂窝的状态,bug超级多;中期主要里程碑和架构设计的检查甚至是产品细节的调整,帮助团队扫清楚障碍,让团队的信心可以扛过正态bug峰;后期主要是功能选择,选择局部的功能的取舍和版本的管理,做不完的下一个版本做,因为特定时间完成一个版本比遥遥无期更重要。 好了,喜欢我创业故事的,欢迎点转转发 喜欢我们团队的,欢迎购买懒猫微服支持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Y11
3周前
启动一个项目,比单纯看教程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我见过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找各种教程,跟着一步一步做,以为这样就能学会一个技能。 但实际上,当你真正动手去做一个项目时,你会遇到很多教程里没有提到的问题。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按钮的位置不对,或者一个数据的格式有问题,这时候你就需要自己去查资料、想办法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到如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如何制定计划,如何管理时间。 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技术难题、资源问题、团队合作中的矛盾等等。 这些困难会让你反思自己的方法,调整自己的思路,慢慢变得更加成熟和有韧性。 而且,通过做项目,你会对一个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程可能只教你表面的操作,但项目会让你看到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你会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效果更好,如何优化流程,如何提高效率。这些经验是书本和教程无法完全传授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 另外,做项目还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人做项目,你需要自己和自己沟通,明确目标,克服惰性。如果你是和团队一起做项目,你需要和团队成员交流想法,分配任务,解决冲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软技能,对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做项目也会有失败的风险。 但即使失败了,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你会知道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下次如何避免。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比成功本身更有价值。 所以,不要只是停留在看教程的阶段,勇敢地开始一个项目吧。即使这个项目看起来很小,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这才是最快的进步方式。记住,真正的知识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Y11
1个月前
我最近有个感悟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大脑这部“思维机器”的运行方式不同。 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由生理构造、进化历史和个体经历共同塑造的。 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化解无数冲突,更能让我们在团队协作、个人成长中释放巨大潜能。 一、差异的根源:大脑的“先天设定”与“后天塑造”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底层逻辑藏在大脑里。科学家发现,人脑由89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根神经连接构成,每个神经元与周围细胞有近万个连接——这种复杂度远超任何超级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大脑的“原始版本”早在3亿多年前就已进化完成:从控制心跳、呼吸的脑干(最古老部分),到处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再到负责逻辑、想象的新皮层(人类独有的“高级处理器”),它们如同叠加在一起的“操作系统”,共同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做决策、产生情绪。 这种“多层级”构造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既有“本能反应”,也有“理性分析”。 比如,面对危机时,脑干会立刻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而新皮层则需要时间冷静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情绪用事”或“理性战胜感性”。 二、从“冲突”到“协作”:读懂差异的核心价值 我曾经历过无数次因思维差异导致的僵局:理念型同事觉得细节导向的伙伴“过于死板”,而细节导向的人认为理念型“不切实际”。 最初,我们把这归咎于“沟通问题”,直到后来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才明白:差异的根源不是态度,而是大脑的“先天设定”。 比如,有些人天生擅长“概念整合”(新皮层的“全局思维区”活跃),能快速捕捉事物本质; 有些人则更关注“细节执行”(基底核的“习惯系统”发达),对流程、数据、步骤有天然敏感度。 这两类人就像交响乐团里的指挥与乐手:指挥需要全局视野,乐手需要精准执行,若不理解彼此的“优势区域”,就会互相指责“不配合”。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才能”都是“双刃剑”: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可能忽视细节,一个极度自律的人可能缺乏灵活性。 关键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扬长避短”——就像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建筑,只有了解每块积木的特性,才能拼出稳固的结构。 三、工具与方法:如何用科学理解“人” 在桥水,我们通过“记分卡”工具记录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仅包括“概念性强”“可靠”等形容词,还包含具体行为(如“推动他人负责”“坚持落地”)和个性测试结果(如外向度、决断力)。 这让我们能像教练了解球员特长一样,客观评估每个人的“思维优势”和“短板”,从而在任务分配时“人岗匹配”。 例如,让擅长战略规划的人主导方向,让注重细节的人负责执行,让理性分析能力强的人做决策支持。 这种“基于差异的协作”,让桥水从3人小团队成长为1500人的全球机构,却始终保持高效——因为我们不再试图让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人”,而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四、对个人与组织的启示 无论你是管理者、创业者还是普通职场人,理解大脑差异都能帮你: - 对自己:认清“我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比如,你是“直觉型”还是“分析型”?是“快速行动型”还是“深度思考型”?接纳自己的“天生设定”,才能避免因“不匹配”而内耗。 - 对他人:放下“我认为”,换成“他可能是因为……”。当同事与你意见不合时,试着从“大脑构造差异”的角度理解:他的固执或许源于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他的跳脱或许源于对全局的敏锐洞察。 - 对组织:建立“差异包容”的文化。就像桥水的“极度透明”和“可信度加权决策”,让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能平等表达、理性碰撞,最终萃取最优解。 结语 人类的伟大,在于我们能通过理解差异实现协作。 大脑这部“思维机器”,既有“本能的局限”,也有“成长的无限可能”——通过科学工具,我们能看见自己的思维盲区,也能看见他人的独特价值。当你真正读懂大脑的运行规律,就会明白:差异不是障碍,而是创造更大价值的起点。 这或许就是我从10多年实践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答案:世界的进步,永远属于那些懂得“看见不同,并善用不同”的人。
Y11
1个月前
当真正扎进AI创业公司,你会发现:成功从来不是“技术够强就能赢”那么简单,那些藏在数据、团队、市场里的细节,往往决定着公司的生死。 一、数据:AI的“燃料”,也是“枷锁” 你可能以为“数据多=模型牛”,但在AI公司待过才明白:高质量的数据比规模更重要。 比如做医疗AI,需要的是标注精准的病例数据,哪怕只有10万条,只要符合临床逻辑,效果可能远超1000万条泛泛的普通数据。 更棘手的是数据合规——GDPR、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像无形的网,任何一次数据泄露或不合规使用,都可能让公司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关停。 还有数据“稀缺性”:一些垂直领域(如工业质检、自动驾驶)的数据本身就分散在不同企业手里,想拿到完整数据集,往往要花大量时间谈判或自建采集体系,这和“互联网公司抢流量”完全不同。 二、团队:技术是1,其他是0 你或许见过“3个博士+1个CEO”的豪华团队,但实际创业中,技术能力只是基础,团队的“化学反应”更关键。 数据科学家要懂业务,产品经理要懂技术,工程师要理解用户场景——比如做教育AI,数学好的算法工程师可能不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曲线”,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教研专家来补位。 更让人头疼的是人才流失:当大厂用几倍薪资挖走核心算法工程师时,小公司很难留住人。 这时“企业文化”不再是空话:有人情味的沟通氛围、清晰的晋升路径、甚至“一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反而比单纯的高薪更能留住人。 三、产品落地:从“实验室”到“菜市场”的距离 你可能在论文里看到过“模型准确率99%”,但拿到真实场景中,问题会接踵而至:用户不会用复杂的操作界面,数据输入有延迟,甚至模型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雨天的自动驾驶)会“失灵”。 AI产品最忌讳“自嗨式创新”——技术人员觉得“算法很先进”,但用户说“我为什么要用它?”。 真正的落地,需要反复和行业客户磨合:比如做金融风控AI,要和银行的信贷员一起测试不同场景(如用户突然失业、收入波动),不断调整模型参数,让它既精准又符合实际业务逻辑。 四、融资:不是“提款机”,是“责任田” 早期融资时,投资人常说“我们投的是未来”,但你很快会发现,融资不是“拿到钱就完事”。有些投资人会过度干预公司决策,比如要求“必须做To C”或“半年内扩张到XX城市”,而忽略行业规律;还有的公司因为融了太多钱,盲目烧钱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反而失去了自主权。更重要的是,AI研发有“长周期”——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迭代,往往需要2-3年才能看到回报,所以融资时一定要算清“现金流账”,避免因为短期资金压力砍掉长期战略。 五、成功的核心:找到“小切口”,熬住“慢日子” AI创业的秘诀,其实藏在“反常识”的细节里。比如:与其追风口做通用AI,不如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做医疗影像识别的公司,专注肺结节检测;做教育AI的公司,聚焦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辅导。越垂直,越容易建立壁垒。另外,AI行业变化太快,今天的“最前沿技术”可能明天就过时了,所以必须保持“快速试错”的心态:先推出MVP(最小可行产品),让用户反馈来驱动迭代,而不是闷头做“完美的技术”。 最后想说: AI创业不是“技术的狂欢”,而是“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你需要懂数据的温度,懂团队的重量,懂用户的痛点,更要懂商业的本质——毕竟,公司要活下去,才能谈“改变世界”。那些在课本里看不到的实战经验,才是真正能带你穿越迷雾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