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融资策略
关注
Shawn Pang
1个月前
很多项目融资并不是缺钱,反而是不缺钱的时候且在风口上更要融资,核心原因: 1. 一定要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一旦runway紧张再去融资反而容易有现金流压力导致动作变形,且过程中和投资人的博弈也一定在下风。 2. 风口来去难测,不管是AI还是Crypto一个叙事都不会持续很久,或许想跑跑业务再拿钱,但是风口过去之后投资人会忙着追逐下一个“闪亮”的东西。 3. 防御性融资也是面对竞争的一个策略。一个小团队精心打磨产品的确会更容易操盘,但是如果在市场没有人投钱的时候你做出了爆款,你的10倍融资的竞品完全可以抄袭+补贴抢客户。但是如果你手上资金充裕故事就不一样了。 4. 很多头部基金在主流风口上都是需要下注的,不然GP可能也没办法和LP交代。同一个赛道如果你不拿钱,基金就要把钱给别人了,等于拱手让出竞品的培养资源。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269 条信息
#融资策略
#风口投资
#防御性融资
#资金储备
#市场竞争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当真正扎进AI创业公司,你会发现:成功从来不是“技术够强就能赢”那么简单,那些藏在数据、团队、市场里的细节,往往决定着公司的生死。 一、数据:AI的“燃料”,也是“枷锁” 你可能以为“数据多=模型牛”,但在AI公司待过才明白:高质量的数据比规模更重要。 比如做医疗AI,需要的是标注精准的病例数据,哪怕只有10万条,只要符合临床逻辑,效果可能远超1000万条泛泛的普通数据。 更棘手的是数据合规——GDPR、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像无形的网,任何一次数据泄露或不合规使用,都可能让公司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关停。 还有数据“稀缺性”:一些垂直领域(如工业质检、自动驾驶)的数据本身就分散在不同企业手里,想拿到完整数据集,往往要花大量时间谈判或自建采集体系,这和“互联网公司抢流量”完全不同。 二、团队:技术是1,其他是0 你或许见过“3个博士+1个CEO”的豪华团队,但实际创业中,技术能力只是基础,团队的“化学反应”更关键。 数据科学家要懂业务,产品经理要懂技术,工程师要理解用户场景——比如做教育AI,数学好的算法工程师可能不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曲线”,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教研专家来补位。 更让人头疼的是人才流失:当大厂用几倍薪资挖走核心算法工程师时,小公司很难留住人。 这时“企业文化”不再是空话:有人情味的沟通氛围、清晰的晋升路径、甚至“一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反而比单纯的高薪更能留住人。 三、产品落地:从“实验室”到“菜市场”的距离 你可能在论文里看到过“模型准确率99%”,但拿到真实场景中,问题会接踵而至:用户不会用复杂的操作界面,数据输入有延迟,甚至模型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雨天的自动驾驶)会“失灵”。 AI产品最忌讳“自嗨式创新”——技术人员觉得“算法很先进”,但用户说“我为什么要用它?”。 真正的落地,需要反复和行业客户磨合:比如做金融风控AI,要和银行的信贷员一起测试不同场景(如用户突然失业、收入波动),不断调整模型参数,让它既精准又符合实际业务逻辑。 四、融资:不是“提款机”,是“责任田” 早期融资时,投资人常说“我们投的是未来”,但你很快会发现,融资不是“拿到钱就完事”。有些投资人会过度干预公司决策,比如要求“必须做To C”或“半年内扩张到XX城市”,而忽略行业规律;还有的公司因为融了太多钱,盲目烧钱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反而失去了自主权。更重要的是,AI研发有“长周期”——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迭代,往往需要2-3年才能看到回报,所以融资时一定要算清“现金流账”,避免因为短期资金压力砍掉长期战略。 五、成功的核心:找到“小切口”,熬住“慢日子” AI创业的秘诀,其实藏在“反常识”的细节里。比如:与其追风口做通用AI,不如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做医疗影像识别的公司,专注肺结节检测;做教育AI的公司,聚焦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辅导。越垂直,越容易建立壁垒。另外,AI行业变化太快,今天的“最前沿技术”可能明天就过时了,所以必须保持“快速试错”的心态:先推出MVP(最小可行产品),让用户反馈来驱动迭代,而不是闷头做“完美的技术”。 最后想说: AI创业不是“技术的狂欢”,而是“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你需要懂数据的温度,懂团队的重量,懂用户的痛点,更要懂商业的本质——毕竟,公司要活下去,才能谈“改变世界”。那些在课本里看不到的实战经验,才是真正能带你穿越迷雾的指南针。
#AI创业
#数据质量
#团队协作
#产品落地
#融资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风险投资是长期博弈,用资金换取成长空间,让业务为你“说话”,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在早期融资阶段,传统的估值方法往往难以适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思路能帮助你与投资人有效沟通: 估值的核心公式可以简化为: 投后估值 = 计划融资金额 / 你愿意接受的股权稀释比例 即使采用SAFE(简单协议)等非定价融资方式,花10分钟计算这个比例,也能为你提供谈判的基础。 第一步:明确需要多少资金 先根据你的业务目标和现实情况,确定本轮需要筹集的资金额。 比如,如果你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每月固定支出20万元,计划在18-24个月内实现100万元的月均收入(ARR)。 根据收入增长速度,你需要额外资金支持团队扩张,预计每月支出将增至40万元,因此需要至少25个月的运营资金(40万×25个月=1000万元),同时预留3-6个月应对融资周期,总目标融资额可能在800万到1500万元之间。 第二步:确定可接受的股权稀释 创始人通常会为早期融资让出10%-25%的股权。 这个范围需要结合行业惯例(比如查看同阶段公司的融资案例)、公司发展阶段和自身对控制权的需求来调整。 如果你的项目处于热门赛道、有知名客户或核心团队背景(比如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成员),可以适当提高谈判空间;反之则需更保守。 第三步:计算投后估值范围 将融资金额与稀释比例对应,就能得到投后估值的区间。例如: - 若融资800万元,接受10%稀释,投后估值为8000万元; - 若融资1000万元,接受20%稀释,投后估值为5000万元; - 若融资1500万元,接受25%稀释,投后估值为6000万元。 这个区间可能从3200万元到1.5亿元不等,具体取决于你的融资目标和稀释策略。 关键沟通技巧 与投资人沟通时,不必直接抛出估值数字,而是聚焦两个核心点:需要多少资金和愿意放弃多少股权。 例如:“我们本轮计划融资1000万元,目标是在18个月内实现100万元ARR。为了达成这一里程碑,我们希望本轮的股权稀释控制在20%左右。” 这样既清晰传递了你的需求,也避免过早陷入估值争议——投资人会根据市场行情和你的业务潜力自行评估合理性。 避免常见误区 融资不是“卖惨压价”,也不是“盲目抬价”。 如果投资人提出“现在市场环境不好,建议多融点资金”(比如从1000万提到1500万),你需要权衡:若接受更高融资,稀释比例可能从20%升至30%,是否会影响后续融资空间? 反之,若为了“高估值”拒绝多融,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错失发展机会。 最后提醒 财务模型(如收入预测、成本结构)是展示你对业务的规划能力,但不必用它来“硬算”估值。 真正重要的是:用融资金额和稀释比例锚定谈判,用清晰的目标(如用户增长、产品迭代、市场验证)证明资金的价值。早期融资的核心是“活下去并跑得更快”,而非纠结当下的估值数字——随着业务增长,未来的估值自然会水涨船高。
#风险投资
#股权稀释
#融资策略
#早期融资
#估值谈判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