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落地

这篇文章,是我的读书笔记,也是写给那些非编程专业的人,想要通过使用AI辅助,来完成编程、来实现产品落地的怀着梦想的朋友们。 在一切开始前,我们还是需要具备一些网页开发的基础知识,在我跟着一些专业程序员使用AI工具去开发构建产品的过程里,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启发,他们的实际开发流程和我们所想象的AI开发流程其实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在最初我接触到AI编程的时候,没有产品需求文档,没有架构,没有项目结构,有的就是自然语言。我坚信通过沟通就可以讲清楚,可以实现项目落地。 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本质来说就是方向错了,你不会到达目的地。 专业程序员开发,是严格讲究先后顺序,讲究关键节点的。敲重点,正确的开发顺序: 1️⃣使用AI产出产品原型图:这一步非常关键,我的理解是通过这一步,你自己作为产品的创造者,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产品 长什么样子 具备哪些功能: 有没有WOW Moment?放在哪个位置等等? 也是AI作为你的24小时“百变专家”员工,让你看到最初的产品长什么样子。所以这一步一定是先于编程和代码的。 2️⃣ 确定好软件的框架结构,这一项需要掌握一些开发最基础的内容,你说我不会怎么办?问你的机器猫啊。24小时“百变专家”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切记这一点,你别用着ChatGPT,心里想着Claud、Gemini。没有那个资本就别学人家“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3️⃣ 沟通项目结构,比如:至少要了解结构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这一步干什么用的? 是告诉你:哪些代码是放在哪个文件里的?因为在后期开发过程里面,我们要尽可能精确的告诉AI工具,我们要在哪个对应的页面文件夹里做什么样的改变,这样才能让AI更好的明确问题,避免导致整个项目的损坏或者瘫痪。 4️⃣确定好以上3个核心点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让AI生成你的项目需求文档,这也是我接触AI编程后才知道的,PRD文档。 这个东西就是你学车时候,上车先拉安全带,调整座椅靠背,调整后视镜,打火观察仪表台有没有异常灯亮,打转向灯并且观察周边情况后,挂档,放手刹,准备起步的整个操作规范是一样的,我这样说是希望大家能更清楚PRD的作用。 5️⃣有了这个东西以后,我们需要让AI基于这个文档,生成每一个功能的模块化开发流程,就像你教练第一天就告诉你学车的所有要领,你也无法全部掌握是一样的,你的“机器猫”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跟AI交互,或者使用一些软件自带的Plan模式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规范开发的GitHub开源项目叫“Spec Kit”,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你开发过程里的规范问题。 6️⃣ 我们根据计划,这就可以作为整个项目的领头人,创作者,开始让AI开始从拆分开的模块一个一个实现功能了,但这里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 1️⃣功能实现后再开始下一项; 2️⃣每一次开发小模块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开发流程的闭环: 详细输入,给到AI尽可能详尽的上下文以及 需求👉开发👉检测👉发现Bug👉解决Bug需求👉修复👉检测👉产出详细项目进度并且更新文件👉Git 有人问Git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备份,但是Git可以单独开一门课来学习,是的,学海无涯。 我的总结: ❌ 一次性让AI开发过大的项目 ❌ 一次性大更该,导致项目混乱 ❌  忽视项目版本管理,这是AI编程的后悔药,你都不能保证一次性成功,何必要求别人。 ✅ 先原型、后编码,逐步细化。 ✅ 每次只聚焦一个小问题,及时预览和测试。 ✅ 善用AI的定位、解释、修复能力,遇到问题冷静交给AI。 ✅ 每次小步提交,文档和自动化脚本同步完善。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Vibe Coding是一项非常具备创造性的工程,它真的可以把你的一个想法,慢慢打磨称为产出级的产品,但同时,它也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流程工作,掌握了沟通与开发技巧后,事半功倍。 我强烈建议 无论通过什么办法,学着使用规范开发先攒出5个可以运行的小东西,对于整个流程会有质的改变。
Y11
1个月前
当真正扎进AI创业公司,你会发现:成功从来不是“技术够强就能赢”那么简单,那些藏在数据、团队、市场里的细节,往往决定着公司的生死。 一、数据:AI的“燃料”,也是“枷锁” 你可能以为“数据多=模型牛”,但在AI公司待过才明白:高质量的数据比规模更重要。 比如做医疗AI,需要的是标注精准的病例数据,哪怕只有10万条,只要符合临床逻辑,效果可能远超1000万条泛泛的普通数据。 更棘手的是数据合规——GDPR、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像无形的网,任何一次数据泄露或不合规使用,都可能让公司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关停。 还有数据“稀缺性”:一些垂直领域(如工业质检、自动驾驶)的数据本身就分散在不同企业手里,想拿到完整数据集,往往要花大量时间谈判或自建采集体系,这和“互联网公司抢流量”完全不同。 二、团队:技术是1,其他是0 你或许见过“3个博士+1个CEO”的豪华团队,但实际创业中,技术能力只是基础,团队的“化学反应”更关键。 数据科学家要懂业务,产品经理要懂技术,工程师要理解用户场景——比如做教育AI,数学好的算法工程师可能不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曲线”,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教研专家来补位。 更让人头疼的是人才流失:当大厂用几倍薪资挖走核心算法工程师时,小公司很难留住人。 这时“企业文化”不再是空话:有人情味的沟通氛围、清晰的晋升路径、甚至“一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反而比单纯的高薪更能留住人。 三、产品落地:从“实验室”到“菜市场”的距离 你可能在论文里看到过“模型准确率99%”,但拿到真实场景中,问题会接踵而至:用户不会用复杂的操作界面,数据输入有延迟,甚至模型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雨天的自动驾驶)会“失灵”。 AI产品最忌讳“自嗨式创新”——技术人员觉得“算法很先进”,但用户说“我为什么要用它?”。 真正的落地,需要反复和行业客户磨合:比如做金融风控AI,要和银行的信贷员一起测试不同场景(如用户突然失业、收入波动),不断调整模型参数,让它既精准又符合实际业务逻辑。 四、融资:不是“提款机”,是“责任田” 早期融资时,投资人常说“我们投的是未来”,但你很快会发现,融资不是“拿到钱就完事”。有些投资人会过度干预公司决策,比如要求“必须做To C”或“半年内扩张到XX城市”,而忽略行业规律;还有的公司因为融了太多钱,盲目烧钱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反而失去了自主权。更重要的是,AI研发有“长周期”——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迭代,往往需要2-3年才能看到回报,所以融资时一定要算清“现金流账”,避免因为短期资金压力砍掉长期战略。 五、成功的核心:找到“小切口”,熬住“慢日子” AI创业的秘诀,其实藏在“反常识”的细节里。比如:与其追风口做通用AI,不如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做医疗影像识别的公司,专注肺结节检测;做教育AI的公司,聚焦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辅导。越垂直,越容易建立壁垒。另外,AI行业变化太快,今天的“最前沿技术”可能明天就过时了,所以必须保持“快速试错”的心态:先推出MVP(最小可行产品),让用户反馈来驱动迭代,而不是闷头做“完美的技术”。 最后想说: AI创业不是“技术的狂欢”,而是“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你需要懂数据的温度,懂团队的重量,懂用户的痛点,更要懂商业的本质——毕竟,公司要活下去,才能谈“改变世界”。那些在课本里看不到的实战经验,才是真正能带你穿越迷雾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