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神经科学
关注
howie.serious
1周前
《量子杂志》发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顿悟(insight)的神经科学原理》 顿悟是一种大脑在瞬间完成意义重组(representational change)的过程,由视觉皮层识别模式、海马体检测预测误差、杏仁核赋予情绪显著性共同驱动,从而产生“aha moment”并强化记忆。 === 我们以为理解是一种线性过程: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分析与推理,得出结论。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理解往往像一道闪电,突然照亮一个原本混沌的世界。这种突然而来的领悟——“啊哈时刻”——并非魔法,而是大脑在瞬间完成了意义的重组。 这种重组被称为“表征改变”。在此之前,大脑所看到的,只是无意义的线条、噪声、混乱的片段;而在顿悟的那一刻,它们被重新组织为新的整体,原本陌生的图像变得清晰、有意义。人类的学习与创造,其实都依赖于这种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跃迁。 更迷人的是,这种认知的闪光不仅带来喜悦,还能刻进记忆。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当人们识别出被隐藏在抽象黑白图像中的物体时,大脑的视觉皮层、海马体与杏仁核几乎同时被点亮。视觉识别、情绪反应与记忆编码在一瞬间合流——这正是为什么“啊哈”的瞬间让知识变得难以忘怀。学习的愉悦,其实是大脑在奖励自己完成了一次“世界重构”。 教育的意义,也许正是在此。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经历自己的“顿悟时刻”。当一个孩子亲手揭开谜底,他不仅记住了答案,也重塑了理解世界的方式。 “啊哈”并非只是认知的瞬间,而是人类意识的一个窗口——在那一闪之中,我们看见大脑如何把混乱变成秩序,把模糊变成意义,也看见自己如何在理解的光中被改变。
#顿悟
#神经科学
#大脑
#认知
#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我最近有个感悟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大脑这部“思维机器”的运行方式不同。 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由生理构造、进化历史和个体经历共同塑造的。 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化解无数冲突,更能让我们在团队协作、个人成长中释放巨大潜能。 一、差异的根源:大脑的“先天设定”与“后天塑造”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底层逻辑藏在大脑里。科学家发现,人脑由89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根神经连接构成,每个神经元与周围细胞有近万个连接——这种复杂度远超任何超级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大脑的“原始版本”早在3亿多年前就已进化完成:从控制心跳、呼吸的脑干(最古老部分),到处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再到负责逻辑、想象的新皮层(人类独有的“高级处理器”),它们如同叠加在一起的“操作系统”,共同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做决策、产生情绪。 这种“多层级”构造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既有“本能反应”,也有“理性分析”。 比如,面对危机时,脑干会立刻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而新皮层则需要时间冷静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情绪用事”或“理性战胜感性”。 二、从“冲突”到“协作”:读懂差异的核心价值 我曾经历过无数次因思维差异导致的僵局:理念型同事觉得细节导向的伙伴“过于死板”,而细节导向的人认为理念型“不切实际”。 最初,我们把这归咎于“沟通问题”,直到后来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才明白:差异的根源不是态度,而是大脑的“先天设定”。 比如,有些人天生擅长“概念整合”(新皮层的“全局思维区”活跃),能快速捕捉事物本质; 有些人则更关注“细节执行”(基底核的“习惯系统”发达),对流程、数据、步骤有天然敏感度。 这两类人就像交响乐团里的指挥与乐手:指挥需要全局视野,乐手需要精准执行,若不理解彼此的“优势区域”,就会互相指责“不配合”。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才能”都是“双刃剑”: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可能忽视细节,一个极度自律的人可能缺乏灵活性。 关键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扬长避短”——就像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建筑,只有了解每块积木的特性,才能拼出稳固的结构。 三、工具与方法:如何用科学理解“人” 在桥水,我们通过“记分卡”工具记录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仅包括“概念性强”“可靠”等形容词,还包含具体行为(如“推动他人负责”“坚持落地”)和个性测试结果(如外向度、决断力)。 这让我们能像教练了解球员特长一样,客观评估每个人的“思维优势”和“短板”,从而在任务分配时“人岗匹配”。 例如,让擅长战略规划的人主导方向,让注重细节的人负责执行,让理性分析能力强的人做决策支持。 这种“基于差异的协作”,让桥水从3人小团队成长为1500人的全球机构,却始终保持高效——因为我们不再试图让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人”,而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四、对个人与组织的启示 无论你是管理者、创业者还是普通职场人,理解大脑差异都能帮你: - 对自己:认清“我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比如,你是“直觉型”还是“分析型”?是“快速行动型”还是“深度思考型”?接纳自己的“天生设定”,才能避免因“不匹配”而内耗。 - 对他人:放下“我认为”,换成“他可能是因为……”。当同事与你意见不合时,试着从“大脑构造差异”的角度理解:他的固执或许源于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他的跳脱或许源于对全局的敏锐洞察。 - 对组织:建立“差异包容”的文化。就像桥水的“极度透明”和“可信度加权决策”,让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能平等表达、理性碰撞,最终萃取最优解。 结语 人类的伟大,在于我们能通过理解差异实现协作。 大脑这部“思维机器”,既有“本能的局限”,也有“成长的无限可能”——通过科学工具,我们能看见自己的思维盲区,也能看见他人的独特价值。当你真正读懂大脑的运行规律,就会明白:差异不是障碍,而是创造更大价值的起点。 这或许就是我从10多年实践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答案:世界的进步,永远属于那些懂得“看见不同,并善用不同”的人。
#思维差异
#大脑运行方式
#团队协作
#个人成长
#神经科学
分享
评论 0
0
Yaxue Cao
2个月前
向X上的中國政治犯、政治抑鬱者推薦早晨曬太陽:美國神經科學家Andrew Huberman說,眼睛是大腦的一部分,早上起來面對太陽,眼睛朝著太陽的方向,不要戴墨鏡,曬一會兒(當然不是直視),能調節睡眠、心情、線粒體功能(細胞製造能量的場所),增強免疫力和體能。陰天也可以 “曬”,因為陰天並不是沒太陽。
#中国政治犯
#政治抑郁
#晒太阳
#Andrew Huberman
#神经科学
分享
评论 0
0
ginobefun
2个月前
#BestBlogs Huberman Lab|如何重塑大脑并加快学习速度 | yikai 的摸鱼笔记 文章深度解析了大脑神经可塑性的终身特性,强调专注、摩擦力与反思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迷走神经刺激(VNS)在加速康复中的革命性应用。 摘要: 本文基于 Michael Kilgard 博士的神经可塑性研究,颠覆了大脑可塑性仅限于童年的传统认知,指出大脑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生命系统。文章强调,真实的、需要努力和互动的经历(即“摩擦力”)比被动接收信息更能有效塑造大脑。同时,专注、事后反思和自我测试被认为是促进有效学习和巩固神经连接的三大支柱。 文中详细阐述了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调质在大脑标记重要信息、巩固学习中的关键作用。特别介绍了 Kilgard 博士的核心研究成果——迷走神经刺激(VNS),该技术通过精确调控神经调质的释放,在治疗耳鸣、中风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突破。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神经科学治疗将走向设备、药理学、行为训练和心理支持相结合的“组合疗法”时代,对大脑重塑持乐观态度。 主要内容: 1. 大脑可塑性贯穿一生,并非仅限于童年,为终身学习和重塑提供可能。 --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在成年后变化困难,但 Kilgard 博士的研究表明,大脑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建立和调整连接,这为成年人通过经验实现大规模重塑和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专注、摩擦力与反思是有效学习和大脑重塑的关键要素。 -- 真实的、需要努力和互动的经历(摩擦力),结合高度专注,并在事后进行积极的反思和自我测试,能有效巩固神经连接,促进大脑以更有益的方式进行结构性改变。 3. 迷走神经刺激(VNS)能精准调控神经调质释放,加速多种神经损伤的康复。 -- VNS 通过在特定行为发生时刺激迷走神经,诱发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调质的释放,从而增强大脑可塑性,已在耳鸣、中风、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脑可塑性
#神经科学
#迷走神经刺激(VNS)
#终身学习
#康复治疗
分享
评论 0
0
jiayuan
3个月前
推荐一下最近在读的这本小册子:《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大众普遍对于佛学存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这正是佛教中的「方便教化」所造成的)。 其实只要把佛陀看成孔子/老子这样的人物,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来学习,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会对原本的世界观 & 价值观造成强烈的冲击。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佛教入门书籍,作者是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教授。 另外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老师的系列《心经》、《金刚经》、禅宗的讲座也非常推荐,在 b 站上都能找到。 --- 其他几本我觉得比较好的入门书: 《佛陀的启示》 《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的见地和修道》(非常思辨的一本书)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大量和 ChatGPT o3 进行「辩经」,并结合了很多现代心理学 & 神经科学的论文,补充了很多现代的视角,佛学可以看作是千年前的人类对基因 & 意识最早期的探索了。
#佛学入门
#哲学
#王德峰
#心理学
#神经科学
分享
评论 0
0
Silent Bird
5个月前
只要三招!讓你腦細胞重新生長
#脑细胞生长
#健康
#再生
#神经科学
#自我修复
#大脑
#健康
分享
评论 0
0
只配抬杠
5个月前
——澳洲墨尔本的一家新创公司“皮质实验室”,开发出一套由培养皿中的神经细胞系统,如扁豆般大小的微小神经细胞集合体,能够玩1972年的经典电子游戏《Pong》。尽管这与真正的意识系统还相去甚远,但这个所谓的“培养皿中的大脑”仍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它能够控制萤幕上的球拍上下移动,击回像素化的小球。
#澳洲科技
#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
#Pong游戏
#新创公司
#意识系统
#培养皿大脑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科技日报
6个月前
调控记忆的“魔法”会走进现实吗
在小说《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轻挥魔杖即可将记忆从脑中抽出,一句咒语便能抹去至亲存在的痕迹。汉普森解释道,当人们看到一张图像时,电流会在大脑中流动,但每张图像产生的电活动都是不同的。
#调控记忆
#科学技术
#未来科技
#神经科学
#记忆研究
分享
评论 0
0
iPaul🇨🇦
7个月前
光刺激没用
#光刺激
#神经科学
#无效治疗
分享
评论 0
0
BBC News 中文
7个月前
临终时,大脑会“开启幻觉模式”?🧠 神经科学家吉莫·博尔吉金一直在研究人类临终时大脑内部发生的变化。死亡瞬间,大脑可能会释放大量血清素,类似幻觉状态——这颠覆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
#大脑
#临终
#幻觉
#神经科学
#死亡
#研究
#血清素
分享
评论 0
0
只配抬杠
7个月前
“两个睾丸逐渐发育形成左右脑,虽然布满沟壑但一充血就变得平滑,思维方式极其原始。”
#人体结构
#脑科学
#神经科学
#幽默描述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7个月前
BPD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大脑的问题🧠
#BPD
#大脑健康
#心理健康
#神经科学
#精神疾病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7个月前
生活中有的人看似“情商低”,实则是脑子出了问题? 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角度,聊聊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左图:正常人大脑:前额叶,前脑岛,杏仁核和丘脑,都处于高活跃状态。 右图:NPD大脑:前额叶处于低活跃状态,杏仁核和丘脑处于不活跃状态。 由图可见,NPD的大脑结构明显与正常人不同。 大脑前额叶,负责人的情绪调节、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镜像神经元,负责共情、感同身受。脑岛叶,负责将外界感受转化成自己的感受。前扣带回,负责同理心、灵活的认知、调转方向、辩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NPD的大脑,这些功能都是麻木的,甚至是关闭的。若人脑关闭共情能力,大脑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格扭曲和人格障碍。 因此,NPD往往表现出:自我夸大、缺乏共情力、嫉妒心强、精致的利己主义、黑白颠倒、表演型人格等。 当正常人或高敏感人群遇到NPD,就会被剥削、贬低、打压、嫉妒和嘲讽。他们大脑的杏仁核会被劫持,也就是情绪被绑架。他们的脑颞叶、脑岛叶也会受损,出现精神异常的症状。长此以往,则容易患上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有BPD(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 遇到NPD,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远离、逃离。 PS:高敏感人群,只能向上流动,很难在底层生存。他们与生俱备的灵性,很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他们需要更好的圈层环境,接触更优质的信息和人群,才可以爆发出极强的潜力。
#情商低
#脑科学
#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
#大脑结构
#神经科学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9个月前
栀子花中含有促进神经再生的密码 最近,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从栀子花的果实栀子中提取的一种名为 genipin(京尼平)的化合物,能够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显示,genipin(京尼平)能够挽救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模型中的发育缺陷和退行性病变,并促进损伤的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神经再生
#genipin
#栀子花
#神经科学
#医学研究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