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

Yangyi
2周前
自从学了脑科学后,我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执行力差。 每一次拖延,本质都不是懒惰,而是大脑在抵抗模糊。 大脑只会自动执行一件事:已经被压缩成可预测动作序列的任务。 可预测代表它能想象出第一步,它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它确信自己能收尾。 只要满足这个条件,行动就不是需要意志力的选择,而是神经系统自动开跑。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面对的目标,都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甚至没有入口点。 比如改进工作效率,开始做一个项目,整理房间。 这些语句给大脑的信息是空的,没有动作模型,没有场景,没有起点,没有感知信号。 对神经系统来说,这类任务没有可执行结构,它无法模拟下一秒,于是它停住。 这不是拒绝行动,而是节能原则。人脑会优先执行能立即算出路径的事情。 哪怕是刷手机,也比一个模糊的目标更安全,因为“点开→滑动→获取刺激”是一条确定路径。 确定性永远优先于重要性。不是价值判断,是神经算法。 拖延是风险规避,不是性格缺陷。当任务是模糊的,大脑激活的是不确定带来能量损耗的防御机制,而不是我不想做的情绪。 所有抗拒,都不是对行动本身,而是对没有入口点的混沌。 所以改变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把目标结构化成大脑能立刻执行的程序。 一旦任务变成一条明确的动作路径,大脑会自动启动,甚至不会产生拖延的机会。 而这,只是消除了模糊。
背包健客
7个月前
生活中有的人看似“情商低”,实则是脑子出了问题? 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角度,聊聊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左图:正常人大脑:前额叶,前脑岛,杏仁核和丘脑,都处于高活跃状态。 右图:NPD大脑:前额叶处于低活跃状态,杏仁核和丘脑处于不活跃状态。 由图可见,NPD的大脑结构明显与正常人不同。 大脑前额叶,负责人的情绪调节、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镜像神经元,负责共情、感同身受。脑岛叶,负责将外界感受转化成自己的感受。前扣带回,负责同理心、灵活的认知、调转方向、辩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NPD的大脑,这些功能都是麻木的,甚至是关闭的。若人脑关闭共情能力,大脑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格扭曲和人格障碍。 因此,NPD往往表现出:自我夸大、缺乏共情力、嫉妒心强、精致的利己主义、黑白颠倒、表演型人格等。 当正常人或高敏感人群遇到NPD,就会被剥削、贬低、打压、嫉妒和嘲讽。他们大脑的杏仁核会被劫持,也就是情绪被绑架。他们的脑颞叶、脑岛叶也会受损,出现精神异常的症状。长此以往,则容易患上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有BPD(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 遇到NPD,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远离、逃离。 PS:高敏感人群,只能向上流动,很难在底层生存。他们与生俱备的灵性,很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他们需要更好的圈层环境,接触更优质的信息和人群,才可以爆发出极强的潜力。
向阳乔木
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