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

Fairice
2周前
章小蕙的经历证明,下嫁如吞针 曾无数次刷到“章小蕙是拜金女,把前夫买破产”的新闻,但后来发现她并非拜金,她本就含着金汤匙出生。爸爸是传媒大亨,妈妈是顶级名媛,4岁出入连卡佛,12岁香奈儿塞满衣柜。 24岁因恋爱脑闪婚下嫁,34岁背上2.5亿巨债,36岁开了买手店,55岁创立“玫瑰是玫瑰”,60岁直播带货开综艺。考古她的经历,发现她能逆风翻盘得力于她认清了这三点: 1. 凡事发生皆利于我 离婚后前夫选择申请破产,而她却默默还债。一下子接下20家专栏写稿,忙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还把热爱变成事业,开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买手店,靠独到的眼光仅用5天就回本。 世人贬低她是只会买买买的花瓶,她却利用自己爱美的天赋和被人诟病的败家特质,靠自己还清了债务。谈起这段经历,她反而庆幸:“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没有认识任何很有钱的人,不然就没有我现在所有的东西了。” 2. 人要有翻篇的能力 明明是两人一起炒楼失败,媒体却把脏水全泼到她身上。但面对舆论,她仅用“不屑”二字回应。上节目被问是否想过轻生,她反问:“不会痛吗?睡个好觉,吃一顿饱的就有力气想清楚,好好面对问题。” 再被问到那段婚姻,她轻描淡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礼盒。打开了,欣赏过了,最后用完了,整个事情过去了,就把盒子盖起来收好吧。在我生命中这礼盒已关上,何必要不断打开,一遍一遍地剥洋葱?” 3. 爱物质、爱自己的生活 从24岁不顾家人反对,即使下跪恳求父母也要嫁给爱情的恋爱脑,到后来再谈感情和婚姻,她微笑:“男朋友在女人生活中的作用只是调剂。有对的人有婚姻,没有对的人没有婚姻。” 她认为:“爱物质也是一场恋爱,不一定要找一个人才能让你开心。爱你自己的物质,爱你自己的生活,这就很棒了。” 无论是她推的头发护理品牌,从头皮到发丝的护理,还是力推过的英国专业手足护理品牌Margaret Dabbs,被《VOGUE》评为“足部护理界的爱马仕”,为现代人打造了一整套居家手足精细化护理系统。从细节的呵护来愉悦自我,从物质、精神上滋养自己,爱自己。 她曾说:“一个女人的一生有三朵玫瑰,分别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成为自己。”从富家千金到破产败家女、再到现在的带货女王,在她身上,真的看到不被世俗枷锁束缚的旺盛生命力。她让世人明白,决定女生价值的不是出身、婚姻、年龄,而是那颗独立自由的心。
看到王慧玲评价 Taylor Swift 结婚,说点我的想法。 王慧玲的观点多数太极端了,很多自相矛盾的逻辑基点,多是情绪性输出,尤其是她的一些短视频。 就比如,她让人“永远不要有受害者心态”,但她经常用受害者视角去收割流量。 前阵子朋友推给我她的《基层女性》,看完了我觉得她很难代表基层女性。 不如去看《少有人走的路》。 我不是说这本书毫无价值,都不可取。 但一个人如果要写这么“宏大”的主题,要代表这么一类人,结果内容极度狭隘,戾气也很重,阐释事实不客观,各种标签化,还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美其名曰“骂醒”,显然是不合格的。 基层女性如果完全听她的,听着可能爽,因为她总是从受害者的视角出发,迎合了很多人的受害者心理,但最后大概率只会更拧巴、更不幸福。 你想啊,你总觉得别人要害你,别人对你不公,你能幸福吗? Taylor Swift 结婚,她扯什么“父权”“女象群”“带领女性”,还说人家这么有影响力,却用行动强化了“婚姻是女性归宿的文化叙事”。 说句抬杠的话,王慧玲女士自己也挺有影响力的,各平台那么多粉丝,还为基层女性写书,那为什么她自己不用离婚来削弱这层文化叙事呢? 我就不懂了,人家幸福,人家结婚,怎么就和这些扯上关系了。独立女性的独立,也包括独立选择是否要结婚、和谁结婚,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幸福开心,又有何不可。 对了,看到有人拿她和曲曲比,我想说没得比,她和曲曲差远了,不管是自身理论体系的逻辑性还是流量变现能力。
当我拒绝牺牲,世界开始愤怒 小时候,村里的人常说:“女娃娃是要嫁出去的,生不生都没用。”我是在陕西一个小村庄长大的,家里有两个哥哥。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多余的”。我不配参与家产分配,也不会有人为我铺什么路。 长辈们不会直说你“没用”,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提醒你:你必须听话、勤快、会做饭、能干活。只有这样,才配被叫一句“好姑娘”。 还没大学毕业,家里就分了家产,所有的地、房子、车子,家里的生意,值钱的东西,全给了我两个哥哥。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气愤,甚至有点麻木。我妈当初还让我签《放弃遗产协议声明》,理由是“省得以后扯皮”。她那样说的时候很平静,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只身去了上海,一个人租房、找工作、搬家、所有难捱的日子都咬牙扛着。 从没想过找家里帮忙。不是逞强,是明白得太早:你没有靠山,你就是自己的靠山。 后来家人偶尔来上海玩,我出钱买机票,订酒店,带他们四处吃喝玩乐。妈妈说缺钱了,我也会给她转几万块。 我不是傻,我只是希望她能在心里某个瞬间觉得,女儿也很好,甚至比儿子还争气。 可是现实一次次地抽我耳光。 我一个人来日本留学,孤身一人,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攒。连我考上大学院的时候,他们都不是祝贺,而是埋怨:“你怎么还不回国?别再折腾了,像别人一样赶紧结婚过日子不好吗?” 我后来才知道,外婆那段时间偷偷求他们给我打一万块,说“孩子在国外太辛苦了”。 他们的回答是:“她不缺钱,要是真撑不下去,自然就回来了。” 这不是拒绝金钱,而是对我的冷漠连体贴都懒得伪装。我甚至以前可笑到想要解救妈妈出来。 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定断联。我不恨,但我不再期待。 我开始努力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看别人的眼色。靠自己活得不差。 我也开始告诉身边的女孩:你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伺候任何人。你可以做自己的人,而不是别人的女儿、别人的老婆、别人的母亲。 可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做了,这个世界突然不高兴了。 你不结婚?你太自私。 你不生孩子?你没有担当。 你拒绝伺候公婆?你就是恶毒的女人。 你要挣自己的钱,过自己的生活?那你一定是被“西方女权”洗脑了。 每次看到网上一些男的在抱怨:“现在女孩子太现实了”“彩礼太贵了”,我就想笑——有多少女孩的“彩礼”是被父母拿去给哥哥盖房、娶媳妇的? 有多少女孩结婚后,不仅没有得到尊重,反而成为男方全家“免费的家政+生育工具”? 这些你们从来不提。你们只在意女人是不是“温柔顺从”,是不是“好掌控”。 后来有个朋友在群里转了一段文字,说现在的女性主义不过是“借口”,“是为了不承担责任的自由”等要警惕女性主义。 我看到这段话只觉得可笑又悲哀。 这个社会从未真正准备好去尊重一个完整的、拒绝被榨干的女性。当女人开始说“不”,当女人开始活得像个“人”,他们就开始说我们“堕落了”“走偏了”。 可是,对一个女性来说,真正的堕落不是她开始爱自己了,而是她一生都不敢。 如果你读到这里,感受到一点点心酸或者愤怒,那么请你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感觉这些。我们之所以写、之所以说、之所以不再沉默,不是为了“反对男性”,而是为了不再消失在这场沉默的制度中。 我不再结婚,不再牺牲,不再迎合。 我也不再怕他们不高兴了。 如果你也曾在原生家庭里被轻视过,被剥夺过存在的权利; 如果你也曾以为“自己不重要”,那么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有一天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要继续讨好,还是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