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痛点

Y11
4周前
寻找AI Agent创业机会,关键不在于使用何种大模型,而在于能否精准捕捉用户的真实痛点。 以下10个实用视角,或许能帮你找到破局点。 一、数据流转的“断点” 当用户频繁将数据从一个系统导出到另一个(如从销售软件导出报表到Excel,从银行流水导出到财务系统),这背后是重复的人工操作。 AI Agent可以嵌入源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清洗、分析和格式转换,让“导出-导入”流程消失。 比如,帮电商卖家自动同步订单到ERP系统,省去手动搬运的时间。 二、窗口切换的“噪音” 营销人员在广告后台、数据分析工具、设计软件间频繁Alt+Tab,房贷顾问在客户资料、利率表、合同模板间反复跳转——这些“窗口漂流”的背后,是系统间缺乏联动。 构建能打通数据的Agent,让信息自动流转,比如当广告投放数据异常时,Agent能自动调取竞品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无需人工切换操作。 三、复制粘贴的“无奈” 用户在A软件复制内容、到B软件粘贴的动作,本质是系统间的“沟通障碍”。 Fyxer正是通过智能粘贴和邮件处理,帮用户自动化数据转移,实现了千万级年收入。 类似的机会还有:从会议纪要中提取待办事项并同步到日历,从邮件中抓取关键信息并生成客户跟进记录。 四、“花钱买时间”的信号 当有人愿意花500美元请虚拟助手处理邮件,或200美元外包社媒内容发布时,这传递了两个信号:问题真实存在,且用户愿意付费解决。 AI Agent的机会在于“性价比”——用更低成本(如工具订阅)实现80%的效果,比如帮小团队自动回复客户邮件,成本仅为人工的1/10,同时支持多语言和智能话术。 五、“家庭临时工”的困境 小企业主让家人管社媒、做客服,或兼职记账时,往往是因为专业工具太贵、操作复杂,或找不到合适的人。 针对这类“非专业但必需”的场景,开发简单易用的Agent很有价值:比如“社媒发帖小助手”能根据热点自动生成文案并配图,“客服问答机器人”能处理常见问题并转接人工,让家庭“临时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 六、“试错后的痛点” 如果一个人换了3个项目管理工具、5个虚拟助手都不满意,说明现有方案存在“死角”。 AI Agent可以聚焦某个细分场景,比如解决“跨部门协作时任务分配不清晰”的问题,或“客服回复效率低”的痛点,用更专注的功能打动用户。 七、“想做但拖延”的任务 内容创作、财务核对、竞品研究这类“知道重要却总拖”的任务,是Agent的天然战场。 比如,帮写作者自动生成选题库和初稿,或帮运营者定时抓取全网竞品动态并生成简报,用“不完美但能用”的初稿降低启动门槛,让用户“先动起来”。 八、外包平台的“需求清单” Upwork、Fiverr等平台上的高频任务,是市场需求的“晴雨表”。 比如,“帮我整理会议纪要”“帮我做亚马逊产品调研”这类被反复雇佣的任务,说明用户愿意为效率付费。 AI Agent可以将这些任务标准化:自动生成结构化会议纪要,或根据关键词快速筛选竞品信息,直接嵌入用户工作流。 九、“无效会议”的浪费 80%的“对齐会”本质是信息同步——“我做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这些内容其实已存在于项目管理工具、Git文档或Slack聊天记录中。 AI Agent可以自动抓取这些信息,生成周报或状态看板,让会议时间“省下来做更重要的事”。 十、“专家的重复劳动” 每个团队都有一个“知识守门人”:技术大牛每周回答50遍“环境配置问题”,HR反复解释考勤规则,运营老兵重复整理用户反馈。 Agent可以“复制”专家的经验:抓取专家的对话、文档,训练成问答机器人,甚至进阶到自动执行任务(如帮用户更新FAQ文档、修复简单bug),让专家从重复劳动中抽身。 最后,创业的核心不是“用大模型做噱头”,而是找到“重复、枯燥、有价格信号、用户已在手动解决”的任务。 留意身边人抱怨的“做事麻烦”——他们绕开的痛点,正是AI Agent能接住的“人肉自动化”市场。
Y11
4周前
当你在内容创作中感到选题枯竭时,不妨记住一个简单却有效的逻辑:有问题的地方,就有内容的土壤。 生活中,焦虑、困惑、迷茫,这些看似个人化的情绪,在每个领域里,都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现。 比如,有人纠结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有人困惑如何提升沟通效率,有人对新出现的技术工具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问题”,就是内容的源头——你不需要凭空创造什么,只需要去发现那些真实存在的、被反复提及的困惑,然后用你的方式去解答、去分析、去提供思路。 发现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直接:去看大家都在“问什么”。 现在信息传播很快,各种社交平台、问答社区、行业讨论里,都充满了用户主动提出的疑问。 比如最近AI工具更新频繁,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新功能怎么用更高效?”;职场领域里,有人会问“新人如何快速适应团队?”。你看到这些问题时,不需要急于回答,而是先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背后,是很多人共同的痛点吗?如果我能把这个问题拆解清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明白,或者提供一个实用的小技巧,那这本身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内容。 更进一步,如果你能把“解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内容的价值会更大。比如,有人问“如何用Gemini CLI提高工作效率”,你不仅可以写一篇教程,拆解操作步骤,还可以思考:能不能提供一个更便捷的“一键体验”服务?或者把这个工具的使用场景和案例整理出来,做成可操作的指南?如果你的内容能直接帮用户解决“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甚至提供一个“拿来就能用”的方案,那它就具备了更强的吸引力和转化潜力。 说到底,内容的本质是连接“有问题的人”和“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你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问题,并用清晰、实用的内容为用户提供答案,甚至帮他们把问题变成“可以解决”的现实时,你的内容就有了温度和力量。这不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更能让你在创作中找到成就感——因为你真正在为别人解决困惑,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Moby
1个月前
作为一个中古产品经理,针对最近很多人说产品经理要被淘汰了,或者 产品经理部重要的观点,说两句个人认识: 1 产品经理角色和产品经理岗位,还是要区分开。 2 做软件产品,一直都是场景为王。场景需要洞察,找到场景下的用户痛点,设计功能,解决痛点。这个事是产品经理角色干的事,一个公司的老板往往在初期都担当了这个角色。 3 找到场景,要找切入点,往往是用户高频行为、用户感知力强的点,有时候也是老板来做。比如优化windows系统垃圾提升运行速度这个,当年windows优化大师和超级兔子做了很多年,清理注册表,扫描几分钟,清理了多少文件,结束。普通用户感知不到好处,专业用户才懂,所以用户量上不去。(作为专业产品来说用户量也比较可观了)360收了团队后,做了开机小助手,原理还是清理注册表和系统垃圾,但感知点放在了开机速度上。因为普通人觉得系统慢主要是在开机速度上感知,这个功能成为360安全卫士的爆款,被广大普通用户接受,然后在这基础上又做了开机时间排名,你这次开机多少秒,打败了多少用户。这个爽点,让很多用户没事就重启电脑,而且大大提升了对安全卫士的价值感知。(可能很多人不认可360,我们只说产品上的事实,不讨论是非) 当时的用户,对windows系统的速度的焦虑是很强的,我看到一个办公室文员,会在桌面上不停地点右键-刷新,魔怔了一般。 4 当产品获得认可,要持续围绕场景做深挖和扩展,要保持功能竞争力,提升易用性,就需要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做程序化的工作,按照一定产品专业方法论展开工作,不断迭代,一定需要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这里面还是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做用户研究,市场分析,竞品分析,demo预演测试,产品设计,核心用户运营等大量事务性工作。 5 产品经理是否能被研发人员替代,我觉得独立开发者一定得是产品经理,公司化团队,肯定是无法替代的。除开上面说的以外,产品经理工作不确定性很强,开放性工作多,研发工作不确定性低,封闭性工作多。从两个岗位的做决策的数量,就能看出来。两种人的能力特质差别很大。 6 AI时代,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是在场景上,产品经理的用武之地非常大。当然水货产品经理排除在外,这个领域在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写不了代码、做不了UI的人,来做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画原型图,这些的价值越来越低。 7 产品经理未来会怎么发展,我觉得还是回到核心上:洞察人群,了解人性,研究市场和用户行为,像老板一样判断思考。
在AI圈呆久了 什么牛鬼蛇神都见到了 昨天看到NoteBookLM设计师的复盘 一个餐巾纸上画出来的产品 6个月内月访问量4800万! 我震惊了! 不是因为数据有多牛 而是因为它的产品哲学 太清醒了! 看看现在AI圈都在干什么: "我要取代Google搜索" "我要重新定义办公软件" "我要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 格局是有了 但产品能用吗? 功能堆砌的本质 说白了就是不知道用户要什么 NoteBookLM反其道而行之 就做一件事: 把阅读、对话、记录 整合在一个界面里 三栏结构 左边资料源 中间聊天 右边做笔记 就这么简单! 解决了什么真实痛点? 标签页太多了! 你想想平时整理资料: 20个浏览器标签页 3个PDF阅读器 2个笔记软件 1个思维导图工具 在这些窗口疯狂切换 切着切着就忘了要找什么 NoteBookLM一个界面搞定 不需要切换 每个回答都标注出处 鼠标移上去就看原文 不胡编乱造 不天马行空 这就是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用最简单的方式 解决最真实的问题 真正的产品创新 往往是做减法 不是做加法 就像微信底部四个入口 从2011年到现在从没变过 马化腾想加视频号入口 都被张小龙拒绝了 为什么? 因为结构 是对抗功能堆砌的最佳方式 一旦确定核心结构 就要有勇气拒绝 所有不符合的功能需求 哪怕看起来很酷 哪怕老板很想要 哪怕竞争对手都有 这种定力 在AI圈太稀缺了! 做简单比做复杂难多了 做复杂很容易 把能想到的功能都加进去 做简单很难 你要知道什么该要 什么不该要 更难的是抵抗诱惑: 投资人说功能太单一 用户说能不能加AI绘画 竞争对手说我们有50个功能 这时候你敢不敢说: "不加" NoteBookLM敢 Google敢 这就是真正的产品定力 Think Smarter, Not Harder 在人人都想重新定义一切的时代 专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已经是稀缺能力 在人人都在堆砌功能的时代 坚持简洁设计哲学 已经是稀缺勇气 在人人都在讲故事的时代 用产品说话 已经是稀缺诚实 餐巾纸上画三栏 胜过PPT千万张 真好的时代! AI让产品回归本质 让简单变得珍贵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 欢迎交流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