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 Capital
1周前
全文 RT - 亿万富翁如何教育孩子 通过学校和工作,我认识了一些中美墨的亿万富翁(multi-billionaires),并有机会和他们及家人一起生活、共度时光。我发现,这些前辈不止生活富足,在教育后代方面也有一些特别之处。 首先是对知识的选择。从小他们就开始教育下一代金融、经济、政治的知识,并给他们亲手操作的机会。最近和一位富豪聊天,他很开心地说,刚刚开完家族每季度的投资 Zoom 会议。这个会议只开放给他兄弟姐妹的 20 多个孩子,最小的 5 岁,最大的 26 岁。他每个季度会给每个人注资 25k 美元到同一个 fund,并带领他们用这笔钱投资。通过这个过程,小孩儿可以学习股票的基本常识,如何理解财务报表、解读市场、解读政策等等。同时他也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他今天很高兴的原因就是,一个刚上大学的侄子反馈说,因为他教了他们如何积累信用分数(不要用储蓄卡消费,而要用信用卡消费再按时还款),这一次暑期租房,他的同学都是 500 多信用分,只有他一个人是 700 多,非常顺利的找到了心仪的房子。 另外一个朋友也说过,他爸爸的最好的朋友/生意伙伴之一,从小就会带他看他自己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结合公司实际事件讲解。这个生意伙伴同时非常喜欢收集飞机、开飞机,经常带这个朋友飞、参观自己的收藏。后来也影响了他考飞行员证。 一位富豪要求我们必须每天看新闻,尤其是政经、财经。他说不管去哪个国家,第一件事是买一个电视盒子,确保能收到那几个比较重要的大国的大新闻台。这个我尝试了一下,因为不喜欢看电视而作罢。相比之下。书本上的知识这些富豪似乎很少在意,我也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后代看书,甚至一位富豪是阅读障碍。他们也很少强迫后代去学习任何一项体育、音乐、语言。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多样,一般后代都会自动 pick up 一些技能。比如家庭在几个国家长期居住、有生意朋友往来,孩子自然会掌握几门语言。家里有很多马,有马场,孩子如果有兴趣自然会骑马。 另外,这些富豪也会特意教育孩子不要太乖,不要太守规矩。一个朋友小的时候,爸爸会特意带她坐地铁,教她怎么逃票,给年幼的她带来了很大震撼。一次吃饭,某富豪开着跑车带着儿子,我们开着自己的车。我们还在餐厅周围转圈找车位的时候,看见朋友已经潇洒地把车停在 USPS 15 分钟限时车位,下车入场了。我问他这样没事吗?他说我从来都这样停,没时间找车位。
Kay Capital
1周前
RFI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和东大用户无法注销这 2 个事情,老衲一年以前就口吐芬芳过了,而且不止 OK 要,币安也给我发过不止一次 RFI。 老衲当时也提出了,我们这样材料齐全的良民在币圈是很少见的。币圈用户最大的问题是可能一小半都是社会闲散人员,根本没有任何收入证明。 交易所这端,其实应该 align 的是合规的「政策」和(半)官方客服的「对策」。 1⃣️传统券商限制存量用户案例 例如富途、老虎在过去几年里因为东大政策影响,限制了新用户开户,要求提交存量用户月结单。而社区参与者、宣传大使(一定是和官方无关的啦)提供了月结单的定制服务。 2⃣️区域客服信息未拉齐案例 例如东大用户是没有办法在部分交易所申请账户注销、更改 kyc 居住地的。但是如果找英文客服,就又可以了。不仅合规和客服的信息是没有 align 的,不同地区客服之间也是没有 align 的。 说人话,就是可以要 RFI,但是也要考虑币圈无业游民的实际情况,毕竟要求的也只是一个留档下来将来作为金融机构自证清白的文件,而不是发挥充足能力去核实材料。 在客服端应该有对于无业游民资金证明的 SOP,比如什么样的链上材料、其他交易所材料是可以接受的,如何为大客户定制相关的证明等等可做不可说的流程。 限制交易、冻结资金等等,太不聪明了。就算是传统的合规,这也是在超限未提供以后采取的措施。 我说实话,币安在这点上做的不错,怎么港呢,实操上,「是个证明」,就可以平稳过关。
Kay Capital
3周前
近期美股/港股补税的部分 Q&A Q: 可以不交吗? A: 抗税是犯罪行为。滞纳金每日万五。 Q: 哪些人收到了补税提醒? A: 涵盖绝大多数中资券商以及部分香港银行。交易金额大的客户占比更多,但也有账户余额较小的客户。有客户从税务局处获悉,部分券商上报了所有 100 万美金以上的客户 CRS 信息(未验证)。 Q:有人收到的是具体的补税通知,有人收到的是警示通知,有什么区别? A:目前通知大概分成三种类型: 1. App 站内信或者以不带名字的短信,提示你可能有境外收入,请你自查 2. 明确的指名道姓的短信,通知你有境外收入没报税 3. 电话 收到后两种肯定需要立刻报。前一种通知非常广泛。 Q: 会倒查几年的境外收入纳税? A: 比较多的是 22,23,24 三年;有的局是三年中挑一年,如单独 22 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整理 CRS 数据时可能只拿到了一年的数据,例如有些人 22 年的数据交换了,23 年的没有;而电话通知时会依据已收到的信息来通知。 Q:如果电话通知我缴纳 23、24 年,但是站内信只通知我缴纳 23 年,是否需要主动缴纳 24 年的? A: 以电话短信为准,如果电话通知你要交 23,24 年,那可以不补 22 年,但是有可能明年再打电话通知的时候,要求补 22 年的。 Q: 哪个城市税务局口径比较友好? A: 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城市整体口径相对松一点,譬如可以用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计算方式和口径,基本能接受,也不再跟进调查。 但确实有些地方比较严,报完后会跟你讨论报的准确性。最后都是去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网页端自己申报,这个环节没有城市差异。 不能通过人为选择地点来给自己创造一些便利性,例如北京给你打电话,你不在网上申报,跑到上海线下报是不行的,也不会被接纳,最后还是需要在网页端完成申报。 Q: 核查范围是否有金额阈值的定义? A: 实际上完全没有。因为总局推送数据到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后,各地方机关打电话通知有自己的标准,并不统一。 可能北、上会高一些,如果恰好你的推到了 2/3 线城市的局,他们本身就没有收到太多信息,可能很低的金额也会被打电话。 Q: 为什么有的局需要按次缴纳,有的局接受按年汇总缴纳? A: 这属于口径差异,有些局非常强硬,例如每笔盈利都要交税且无视亏损,但其实所有局都能接受按年盈亏互抵,接到电话可以在合理范围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
Kay Capital
3周前
近期美股/港股补税的部分 Q&A Q: 哪些人收到了补税提醒? A: 涵盖绝大多数中资券商以及部分香港银行。交易金额大的客户占比更多,但也有账户余额较小的客户。有客户从税务局处获悉,部分券商上报了所有 100 万美金以上的客户 CRS 信息(未验证)。 Q: 可以不交吗? A: 抗税是犯罪行为。滞纳金每日万五。 Q:有人收到的是具体的补税通知,有人收到的是警示通知,有什么区别? A:目前通知大概分成三种类型: 1. App 站内信或者以不带名字的短信,提示你可能有境外收入,请你自查 2. 明确的指名道姓的短信,通知你有境外收入没报税 3. 电话 收到后两种肯定需要立刻报。前一种通知非常广泛。 Q: 会倒查几年的境外收入纳税? A: 比较多的是 22,23,24 三年;有的局是三年中挑一年,如单独 22 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整理 CRS 数据时可能只拿到了一年的数据,例如有些人 22 年的数据交换了,23 年的没有;而电话通知时会依据已收到的信息来通知。 Q:如果电话通知我缴纳 23、24 年,但是站内信只通知我缴纳 23 年,是否需要主动缴纳 24 年的? A: 以电话短信为准,如果电话通知你要交 23,24 年,那可以不补 22 年,但是有可能明年再打电话通知的时候,要求补 22 年的。 Q: 哪个城市税务局口径比较友好? A: 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城市整体口径相对松一点,譬如可以用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计算方式和口径,基本能接受,也不再跟进调查。 但确实有些地方比较严,报完后会跟你讨论报的准确性。最后都是去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网页端自己申报,这个环节没有城市差异。 不能通过人为选择地点来给自己创造一些便利性,例如北京给你打电话,你不在网上申报,跑到上海线下报是不行的,也不会被接纳,最后还是需要在网页端完成申报。 Q: 核查范围是否有金额阈值的定义? A: 实际上完全没有。因为总局推送数据到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后,各地方机关打电话通知有自己的标准,并不统一。 可能北、上会高一些,如果恰好你的推到了 2/3 线城市的局,他们本身就没有收到太多信息,可能很低的金额也会被打电话。 Q: 为什么有的局需要按次缴纳,有的局接受按年汇总缴纳? A: 这属于口径差异,有些局非常强硬,例如每笔盈利都要交税且无视亏损,但其实所有局都能接受按年盈亏互抵,接到电话可以在合理范围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
Kay Capital
3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