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凉光一现
关注
统计数据
1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36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凉光一现
2天前
今天有家长问我:孩子快乐长大更重要还是出人头地更重要? 我说:我不清楚,但我肯定的是,您家孩子很难出人头地。 因为您不知道出人头地到底需要什么。 他需要坚强勇敢、不怕挫折、自信自爱、阳光开朗、乐于探索、勇于尝试、深入思考、善于发现.... 您用短短四个字“快乐长大” 就把所有的先决条件都放到了“出人头地”的对立面上。 您居心何为啊?
#教育理念
#家长焦虑
#孩子成长
#出人头地
#教育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6天前
突然就想到了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学四年的时间大部分用在了和室友打游戏 毕业一年之后发现这群人都看了不知道多少本书 很多时候看到他们发的推文总有些感慨: 为什么我写不出来这些东西? 读书太少了吗? 走路太少了吗? 这一年我读了12本书,财经、历史、数学、自然科学.... 一年的摄入量也还可以了吧。 这一年我去了五座城市:南京、武汉、大连、徐州、河南。 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和趣事。 走的路也还可以了吧。 看到别人牛逼的文章还是会打心底来一句: 我擦,他凭什么? 也许“行万里路”指的是阅历? 也许“行万里路”指的是实践? 我只是觉得,他不单单真的是行万里路。
#读书
#旅行
#反思
#成长
#阅历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周前
我花了五年才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部越狱片—— 一个被冤枉的银行家,挖了二十年隧道,最后逃出了监狱。 很励志,很爽,但也就是个好看的故事。 但五年后再看,我发现自己当时根本没看懂。 这部电影最残忍的地方,不是肖申克监狱的高墙和铁窗,而是它揭穿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服刑的真相。 安迪在监狱里,我们在外面,但本质上都是囚徒。 只不过我们的监狱更隐蔽——它叫体制、叫习惯、叫"这就是生活"。 电影里有一句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没当回事。 老布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出狱后却上吊自杀了。 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开始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时间久了,你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 当时我觉得这只是在说老布。 现在我知道,这是在说我们所有人。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明明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一干就是十年。 不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每天九点打卡,习惯了领导的PUA,习惯了那点稳定的工资。 就像老布习惯了监狱里的作息一样。 一旦离开,他们不是自由,而是恐慌。 因为自由意味着你要自己做决定,要承担风险,要面对不确定性。 而体制最大的恩赐,就是让你不用思考—— 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久而久之,你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监禁——不是身体的,而是精神的。 而《肖申克的救赎》最震撼我的地方,是安迪从来没有被体制化。 所有人都在适应监狱,只有他在改造监狱。 别人用二十年时间学会了认命,他用二十年时间挖了一条隧道。 表面上他在做一个模范囚犯——帮典狱长洗钱、管理图书馆、教其他犯人读书。 但实际上,他每一个动作都在为逃离做准备。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游戏规则内生存,但从不放弃改写规则。 而且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我看了三遍才注意到。 安迪刚进监狱的时候,瑞德打赌他会在第一个晚上崩溃。 结果安迪没哭。 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坚强,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把自己当囚犯。 从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要出去。 所以监狱对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暂时的处境。 这改变了一切。 当你把当下当成终点的时候,你就会认命。 当你把当下当成过程的时候,你就会行动。 大部分人输就输在这里——他们以为现状是permanent的。 "我就是个打工的"、"我没有背景"、"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你就真的完了。 因为你不会再为改变做任何准备。 安迪用了二十年挖隧道,不是因为他有特异功能,而是因为他从第一天就相信自己会出去。 这种信念,让他在每一个绝望的夜晚,都能举起那把小石锤。 电影里还有一个场景,我现在想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 安迪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锁上播音室的门,给整个监狱放《费加罗的婚礼》。 所有犯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呆呆地听着。 瑞德说:"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由了。" 当时我不懂这一幕的意义。 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安迪在提醒所有人,还有另一种生活存在。 墙外的世界还在,美和尊严还在,你还是一个人,不只是一个编号。 这才是真正的反抗——不是越狱,而是拒绝被异化。 在一个把你当牲口的系统里,坚持当一个人。 这比挖隧道难一百倍。 因为挖隧道只需要体力和时间,但保持人性需要每一天的选择。 每天早上醒来,你都要做一个决定—— 是继续麻木地活着,还是提醒自己你还是个人。 安迪选择了后者。 所以他会用两个月时间给参议员写信申请图书馆经费。 所以他会帮其他犯人考GED学位。 所以他会在屋顶上为工友争取啤酒。 这些事对越狱没有直接帮助,但它们让安迪保持了尊严。 没有这些,即使他逃出监狱,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而且电影有一个最狠的反转,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安迪越狱成功,不是因为他挖了隧道,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身份——杜佛兰。 那个他花了几年时间伪造的假身份,在外面开了银行账户,存了钱,准备了一切。 换句话说,他不是先逃出去再想办法,而是先在外面建好了一个新生活,然后才逃出去。 这个细节太重要了。 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离开现状,而是因为他们离开之后无处可去。 他们恨透了现在的工作,但一想到辞职后的生活,就怂了。 因为他们没有Plan B。 而安迪用了十几年时间,一点一点地构建着杜佛兰这个身份。 表面上他在监狱里当会计,实际上他在为出去之后做准备。 等到他爬出下水道的那一刻,他不是一个逃犯,而是一个有身份、有存款、有未来的自由人。 这才是真正的越狱——不是逃离,而是重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用"安迪思维"重新审视我的生活。 我意识到,我也在一座监狱里。 这座监狱没有高墙,但有房贷、车贷、KPI、升职通道。 它不会虐待你,但会让你舒适到失去反抗的能力。 最可怕的是,这座监狱是我自己选择进来的。 我以为稳定的工作是安全感,现在才发现,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体制化。 我在用自由换取确定性,用可能性换取安稳。 而真正让我警醒的,是瑞德在影片最后说的那句话: "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然后安迪回信说:"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这两句话,代表了两种人生哲学。 瑞德代表的是现实主义者——他见过太多人怀抱希望然后绝望,所以他选择不抱希望。 这样至少不会失望。 安迪代表的是理想主义者——他知道希望可能落空,但如果没有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以前我站瑞德这边。 我觉得安迪太理想化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现在我站安迪这边。 因为我发现,没有希望的生活,不是避免了失望,而是提前死了。 你可能还活着,但你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你只是一个功能,一个齿轮,一个在系统里运转的零件。 而保持希望,不是天真,而是对抗异化的唯一方式。 最后,电影有一个画面我永远忘不了。 安迪爬出下水道,站在雨中,张开双臂。 那一刻,他不是在庆祝越狱成功。 他是在庆祝——自己还是个人。 二十年的监禁没有杀死他的灵魂。 体制没有赢。 这才是真正的救赎——不是肉体的自由,而是精神的重生。 所以这部电影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 不是安迪救赎了自己,而是他救赎了"人"这个概念。 在一个把人当工具的系统里,他证明了人还可以是别的东西—— 可以有尊严,可以有希望,可以不被驯化。 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救赎。 因为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被体制化了—— 被生活的惯性推着走,被社会的期待塑造着,被恐惧限制着。 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其实只是在一个更大的肖申克监狱里。 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监狱没有围墙,所以我们察觉不到。 但如果你仔细感受,你会发现那些无形的墙—— "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应该在三十岁之前结婚" "应该买房买车" "应该听父母的话" 这些"应该",就是我们的铁窗。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这些规则,而是获得选择的能力—— 你可以选择遵守,也可以选择打破。 关键是,是你在做选择,而不是规则替你做选择。 安迪用二十年时间,换来了这个选择权。 那我们呢? 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挖那条通往自由的隧道? 世界不会主动给你自由,它只会不断地驯化你。 与其等待救赎,不如成为那个拿起石锤的人。 每一天都是一次选择—— 做一个体制化的囚徒,还是做一个准备越狱的安迪。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化
#希望与自由
#精神救赎
#安迪的抗争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周前
现在知道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很难成为专家吗? 成为专家的方法很简单,去做,用五年十年不计回报的做。 方法在,理论在,只需要你做。 但是绝大多数人在看到方法的一瞬间就已经笃定自己做不到了。
#成为专家
#长期主义
#行动力
#不计回报
#知易行难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周前
我们会下意识的把不同于个人理解的观点进行反驳。 控制自己的情绪输出,保持自己的观点输出。
#观点反驳
#情绪控制
#观点输出
#理解差异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3周前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犯错”、“一次做对”。 这是最大的谎言。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不犯错”才是最大的错。 因为这意味着你根本没在动。 “成功”是偶然的,无法复制。 “失败”是必然的,充满信息。 高手的“快速学习”是什么? 就是“高效地从反馈(错误)中迭代”。 “正确地犯错”,就是从“恐惧”转向“好奇”。 从“我不能输”,转向“我能多快地知道这个行不通?”
#不要犯错
#快速学习
#高效迭代
#成功是偶然
#正确地犯错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4周前
有一个观点我越来越觉得正确了 只盯着比自己强一点点的人学习。 举个例子: -所有人都知道纳瓦尔厉害 -所有人都知道新闻联播很有价值 但是真心实意的讲, 我实在看不出来纳瓦尔厉害在哪 实在不明白新闻联播有价值在哪 只是因为我还没到他们的高度。 月入5位数的认知匹配不了这帮随便花7位数的人。 但是我觉得那帮几千几万fo, 月入接近6位数的人 讲的真他妈的有道理。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878 条信息
#学习
#认知
#月入
#纳瓦尔
#新闻联播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个月前
保持心力最简单的方法:远离社交媒体和负能量人士。 今早上上班,天气很不错。上班时间也比较晚所以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就等着安心上完课回家睡大觉。 结果我的学生一来就开始各种负能量输出: -他们老师不好,留作业太多 -同学很不好,不会说话 -爸妈很不好,周末全是课 一下就给我脑瓜子干宕机了,突然就感到特别累,好心情全都没了。 如果你生活中有那种能量很低的朋友,一定能感受到,每次跟他在一块都会感到心累无力。 第二就是远离社交媒体,尤其是国内的社媒。 高频信息量会迅速消耗我们的心力。 我在长时间刷短视频或者推特时总会感觉头晕目眩,就是高频信息导致的大脑宕机。 保证休息,远离高负能量人群 生活简直惬意无比。
#社交媒体
#负能量
#学生
#休息
#高频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个月前
我越来越发现,文字和视频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1.文字更侧重于内容压缩。 X就是一个经典的文字平台,放到国内就是微博。 写文字平台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精炼,用最少的字最浅的话讲最深的道理。 要求一句话直击人心。 2.视频更侧重于口语化表达。 抖音就是一个经典的视频平台。 拍视频最重要的不要“拍视频”,不要有距离感。 用朋友的聊天把你的思路与之分享。 要求足够有“亲近感”。 所以文字平台的文字是不能直接照搬到视频平台的: -人们说话习惯不会那么书面,听着别扭。 -文字是高度概括,细节不足,需要自行脑补,口述会有些莫名其妙。 所以文字转视频,需要: -补充细节,最好有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语气不要说教,你不会想靠近喜欢说教的朋友。 -语言表达真实,符合你的语言习惯。 这里有个问题,对标不符合你的语言习惯怎么办? 那就把你的习惯强制改成对标的习惯。 会变通是基本功。
#文字平台
#视频平台
#表达方式差异
#内容创作
#语言习惯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1个月前
改变习惯的一个有效方法:改变环境。 大四那年我考研焦虑,每晚都很难入眠,然后就养成了睡前喝酒的习惯,之后跟同学一起吃烧烤喝酒,又染上了烧烤喝酒就抽烟的毛病。 直到现在我已经戒烟一年多了,但是我承认,每次在户外吃烧烤喝酒的时候,潜意识里总想来一根。 为什么没抽?我认为主要取决于所处环境发生了改变。 之前是四五个大学同学一起喝酒,一般地点现在户外,有氛围。现在就跟对象和一个大学哥们仨人喝,还是在我家,相对来说环境更温馨,没那么放荡。 再一个是,我这个哥们也是戒了烟的,我对象又是闻不了烟味的,我这时候来上一根...嗯,总觉得格格不入。 还有就是,毕业的前半年,生活太忙碌,工作和生活不够稳定,到处奔波,环境换了又换,竟然完全没想起来抽烟这回事。 所以你看,环境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连抽烟这种东西都能被影响,其他习惯就更不在话下了。
#戒烟
#环境改变
#习惯养成
#社交影响
#生活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2个月前
你别说,这个号把阿奇索自动发货的钱赚回来了🤣🤣🤣 后续规划有点难想,想要搞社群,但是觉得意义不大,因为我买了那个参考答案阅览室的社群,说实话很无聊,没人说话,想依靠社群拉动复购感觉有些问题,当一个噱头倒是能用。 另外还有交付问题,参考答案是用notion和自己研发的app新枝交付的,但是我的用户群体一定不会科学上网,notion用不了,做一个app倒是可以,就是不知道下app会不会减少客户买单的欲望,也许做小程序也可以? 目前不考虑复购问题,直接交付PDF也无所谓,要么就是卖社群提高价值,然后把PDF链接扔群公告?
#阿奇索自动发货
#社群运营
#交付方式
#用户体验
#PDF交付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3个月前
在抖音普及认知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难点不在于我普及的认知有多深 而是绝大部分人不清楚知识和认知的区别。 甚至混为一谈。
#抖音
#认知
#知识
#区别
#混淆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