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生存策略
关注
佛瑞德里希4th😷
1周前
从网络生物的本能出发,我就不免要吐槽中共了。 在由中共把控的巨型局域网里,因禁言删贴导致的网速卡顿、算力滑坡,实在很影响我们的体验。 我们为什么没法更清晰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种种真相? 我们为什么无法在朋友圈子中畅所欲言? 作为群体,我们又是为什么,无法对那个永恒命题给出更靠谱的答案? 因为我们被迫在一个低速低效的网络里运行,我们的思考被“喂料”限制,我们的交流被“缺乏信任”限制,在其他社群衷诚合作同舟共济通过优化布局释放更高算力的时候,由中国人组成的网络正忙于尔虞我诈彼此拆台进行自我劣化。 在这里,真实信息无法传播,真知灼见无法分享。 语言被污染,整个族群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饱受阉割变得低下。 于是你发现,你很难和所谓的“中国人”顺畅交流。他们的网速似乎永远有问题。 在这样的群体里,能顺畅交流的个体是稀缺的。 因为网速正常而能在对那个永恒命题的运算里有精彩表现的个体,更是稀缺的。 绝大多数普通人,普通的中共国人,竭智尽虑,也算不出靠谱的答案,不知道对自己(个体/家庭/族群)来说最佳生存策略是什么。 算不出来,又需要有个答案可以拿来应用,他们就只能复制粘贴。他们从朋友圈子里,从网络上四处传播的鸡汤里,摘取片言只字;他们从父辈的“成功经验”里撷取片段,对“成功人士”进行粗陋的模仿;他们按宣传部门的引导行事,一次次冲进类似缅A、烂尾楼那样的坑里。 在族群竞择这个层面展开分析,把由中共把控的人脑智联局域网络的运算能力,和欧美国家作为人脑智联互联网络的运算能力相比较,谁会胜出,一望即知。 欧美会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而中共,在这种算力竞赛中,会输。 虽然欧美社会也出现了“网速卡顿”,虽然这些国家的人口基础受移民、教育部门积弊的影响,出现了质量下滑趋势,他们的网络也因存在不少难以与他人顺畅交流的个体,拖慢了整体网速,但在网与网的总算力比拼中,这不影响大局。 而且全世界网速快的个体都会想方设法连到他们的网络里去,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人类个体组成了网络,网络也在塑造人类个体。 社会的进化,是智联网络的整体进化,但具体的方式则是人类个体作为单个信息处理终端的进化,通过联网,通过在网络中下载各种用于升级的数据包实现的进化。 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有保障的社会,那些更强的大脑组合成了算力更强的网络,通过合作,不断优化族群的整体生存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分享给整个网络,分享给正在成长的稚嫩头脑,令下一代的思考者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进。 在信息能自由流动的网络里,智慧能够累积,也能够互相碰撞,激发更多火花。 因此这样的智联网络更有创造力。 在这样的国家,这种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类个体,更有创造力,在追寻永恒命题的答案时更具优势,更能通过找到最佳策略,为自身和所在族群创造出想要的生活。 这是生活在低速低效网络中的人只能羡慕嫉妒恨的事实。 欧美的年轻人大概率并不比你聪明,也并不比你努力,但他们不需要那么聪明那么努力就能执行更优越的生存策略,他们所在的环境允许他们思考,允许他们尝试,也允许他们得到各种在中国年轻人看来堪称奢侈的帮助。 欧美的年轻人可以是平庸的,人云亦云的,对各种复杂问题不求甚解的,但他们可以比同样平庸的中共国年轻人活得舒服轻松许多。 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国度,最优生存策略既简单也容易执行。 有句网络流行语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也许这话是真的,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深度思考,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超级电脑那样的运算能力——在计算永恒命题,也就是“何为最佳生存策略”时,这样的力所不能及常令我们深感无奈。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抄袭别人的生存策略,做“复读机”。 但你能抄到什么? 在《人生online》的easy模式里,你能抄到无数简单有效的策略。在hard模式里,你却步步艰危,生得统计,死得随机。 让命运走向截然不同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所在的服务器。 但服务器之间的差异,又是由智联网络自己一步步养成的。 高速高效的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继续变得更高速更高效,低速低效的网络在运行中越来越慢,直到崩溃。 对许多人来说,切换服务器,切换游戏模式,就是最佳策略。 重要的,是让自己有机会选择更轻松、易执行的生存策略,而不是凭算力不足的个人头脑,依据被扭曲过的受限制的信息供应,去寻找作为底层打工人大约永远找不到的答案。 但“润”这个策略,是无法出现在算力不足的中共国年轻人头脑里的。 太多人没有能力自己思考,在他们从中共宣传部门喂的料里算出的策略中,不存在“润”这个选项。 太多人被刻意养成没有内置单机软件的网络终端,一言一行,一喜一悲,全受外部信息环境主导。 太多中共国人无法独处,身心健康依赖于社交网络给予的情感支撑。 当宣传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相信“出国会被欺负”,他们是真的信。 他们没有独立运算的能力,这能力本是人类的天赋,但在他们身上被阉割: 他们从小被教导要“听话”,不是要思考。 这一切,不是很悲哀吗?
#中共
#网络审查
#信息封锁
#算力限制
#生存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1周前
(继续随感) 人,是这个现实世界里唯一以信息处理为天赋的物种,是唯一以信息处理,以语言,以学习为本物种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核心优势的物种。 而人是社会性动物,过着群体生活,在竞争时,是以“群”为单位的。 所以人类社群实际上是什么? 是一个个小型局域网。 由单机组合而成的,通过收集、处理大 量与生存相关的信息,通过集中算力来“算”出生存优势的人脑智联网络。 在这种网络中,语言既是信息筛选和压缩工具,也是网线。人类个体用语言,把信息从纷繁的信息之海中撷取出来,分享给其他个体,分享给整个局域网,也跨越时空把信息分享给一代又一代子孙。 但他们分享的是什么信息? 什么信息值得花费所有人类个体的脑子去运算,值得占用语言的带宽,传输到每个人类个体的大脑里? 关于族群生存的信息。 这庞大的运算网络,百万年来昼夜不息的运算,永远在追寻同一个问题的答案。 人类社群永远在问,怎样能让自己生存下去,怎样能让自己发展壮大。 伤害链逻辑曾是前一阶段的答案,基于伤害链逻辑发展出的整套文化、政治体系,都是人类社群在匮乏条件下算出的或者说选择的最佳生存策略。 产业链逻辑是这一阶段的答案。 不同类型社会近几百年的发展差距已经告诉我们,哪种策略能养活更多人口,能避免大规模死亡,能让人类在自己发明创造的新技术加持下,发掘更多资源,创造更多财富,开拓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人类是信息生物,人类是网络生物,人类个体总是某个信息网络的一部分。 这就是人类自己常常忽略的真相。 所以,人,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为什么人总是需要伙伴,需要倾诉,需要交谈? 为什么人总会象一台信号不好的手机那样“尝试连接网络”?为什么在连不上网络时,或者“脱离社会支持系统”时,人会象手机即将断网断电一样慌张? 为什么和能完全理解你的人交谈时,你会有“网速正常”或者“网速飞快”的爽快感? 为什么和表达力、理解力不足的人在一起,你会有“网络卡顿”的郁闷?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忍受独处? 又是为什么,有的人能享受孤独? 假如你能用你在网络时代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把人想象成一台需要联网才能运转其功能的电脑或手机,你就会更容易理解人的社会性需求。 人喜欢扎堆是因为想要联网。 无法忍受独处的人,是需要保持在线才能正常工作的,内部每个软件都是“网络版”,几乎没有“单机版”的手机。 能享受孤独的人,则是装载了许多单机版软件,虽然同样需要联网,但不联网也不至于“变砖”的手机。 人常常会有“八卦”的渴望,因为一台手机总想通过与其他手机的联网获得更多信息。 作为信息生物的人类个体,永远在试图通过联网、连结其他个体来获得更多信息。 军队的指挥官会试图收集奔向不同方向的斥堠传回的报告,把源自东南西北的敌情整合为一张较大的地图。 在你八卦的时候,大脑也在做同样的事。 每个人都在不断收集信息、分享信息,由这样的个体聚合而成的人脑智联网络,是在不断的整合和修正着一幅关于真实世界的巨大地图。 并试图在这幅地图中,算出人类最佳生存策略,再把关于“最佳生存策略”的信息打包传送,分享给每一个体。 这就是人类真正的,最独特的本能。 许多时候,你无法压制,难以理解,让你或喜或悲的,正是这些你作为信息生物,搜集、整合、分享信息的本能,你作为网络生物,永远渴望“联网”、“保持在线”,渴望“网速飞快”的本能。 所以你为什么关心人类? 你为什么渴望爱情? 你为什么无法挣脱对亲人、朋友,对人情关系网的依赖?你为什么很难适应新环境?你为什么很容易上熟人的当? 你并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巨大信息网络的一部分。 你为什么会陷入信息茧房? 因为那不是某一个人为你织出的迷梦,是在你的社交网络里,由你和你最信任最亲近的一小群人共享的局域网版“信息地图”。 人可以独立思考,但无法与世隔绝地思考。再聪明的个体,也会困于自己只能获得的信息原料。 所以,人只能由不全面的信息,得出有偏差的结论。 但人又只能获得不全面的信息,毕竟这世界的信息总量远超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论使用哪种工具,不论你是多么聪明的个体,你永远不可能收集这世界的全部数据,进行无疏漏的全面运算。 你只能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基于在信息压缩过程中流失了许多细节的数据,基于从数据收集者传递到你手中,在传递过程中又掺杂了许多噪音、丢失了许多细节的数据,展开你的估算。 展开以“如何行动最有利于我(个体/家庭/族群)生存与发展”为题的,永恒的估算。 谁也没有正确答案。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永远是流动的,是需要随着条件的变更而修改的。 对你个人来说,这个问题暂时的答案,就是你的生活,是以你为核心的“人技结合体”的存在和运行方式。 在美国,是一个个读到高中毕业或拥有更高学历的个体,在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房屋里的各种生活用品、办公室或厂房里的各种生产工具围绕下的,典型的能经济自给、生活自理、生趣自寻的人,不断微调的生存策略。 在中国,则是一个个草根牛马在挣扎中反复调整的生存策略。 当万千人的答案汇聚于现实,即为历史。
#信息网络
#生存策略
#人类社群
#社会性
#信息处理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个月前
东方人的含蓄常被奉为美德,实则是生存环境催生的防御机制。当表达真实想法可能招致风险,夹着尾巴变成了自保的本能,与美学、哲学无关,更不该被当做荣耀。看看红楼梦里的贾府,林黛玉那样的身份尚且要步步留心,生怕说错一句话,行错一步路,那些地位更低的丫鬟们呢,不过是与宝玉有几句亲密的互动,就可能被拖出去打死。在这样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直白是危险的,含蓄才是活下去的智慧。这种含蓄本质是弱者在权利夹缝中的生存策略。当环境不允许人安全的表达自我时,当真实想法可能成为攻击自己的武器时,人们自然会学会收敛锋芒,藏起真心。他从来不是什么主动选择的优雅,而是被动适应的无奈。把这样的生存本能包装成东方美学,甚至以此标榜独特性,其实是对历史语境的无视。
#含蓄的本质
#生存策略
#人性的压抑
#环境的影响
#无奈的适应
分享
评论 0
0
0x东城太守
5个月前
怎么才能在币圈做到长久的生存下去? 我认识一位老前辈,10万元入币圈,目前达到3000多万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提壶灌顶。他说:“币圈这个市场,都是乌合之众,只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控制了,这个市场就是提款机! 在币圈摸爬滚打,做单策略就是你的“秘密武器”。下面这些口诀,都是实战经验的结晶,赶紧收藏! 入场篇:币圈试水,准备先行;稳步进场,拒绝冒进。 横盘篇:低位横盘创新低,重仓抄底正当时;高位横盘又冲高,果断抛售别迟疑。 波动篇:冲高即抛,跳水速进;横盘观望,减少交易。横盘意味着以横代跌,握紧筹码,拉升或许就在下一秒;极速拉升时,警惕暴跌,随时准备落袋为安;缓慢下降,正是逐步补仓的好时机。 买卖时机篇:不冲高,不卖;不跳水,不买;横盘,不交易。买在阴线,卖在阳线,逆向操作,方能脱颖而出。早上大跌要买入,早上大涨需卖出;下午大涨别追高,下午大跌次日购;早上大跌别割肉,不涨不跌且休息;套牢补仓求保本,过度贪婪不可取。 风险意识篇:平静湖面起高浪,后续或有大波涛;大涨之后必回调,K线多日呈三角。上涨趋势看支撑,下跌趋势看阻力。满仓操作是大忌,一意孤行不可行;面对无常要知止,把握时机进与出。 炒币实则炒心态,贪婪恐惧是大敌;追涨杀跌需谨慎,心平气和方自在。 除了口诀,我还整理了几种超实用的做单方法,无论你是新手小白还是资深玩家,都能从中受益。 震荡做单法:大部分行情处于震荡格局,利用箱体间高抛低吸,是稳定获利的基础。借助BOLL指标 和箱体理论,结合技术指标与图形找准阻力支撑。遵循短线买卖原则,切忌贪婪。 变盘突破做单法*:长时间盘整后行情会选择方向,变盘后追入能快速获利。但需具备精准的变盘 单边趋势做单法*:行情突破盘局后会形成单边趋势,顺势做单是获利的关键。在回调或反弹时进单,参考K线、均线、BOLL、趋势线等指标,熟练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阻力支撑做单法*:当行情遇到关键阻力支撑位,往往会受阻或获得支撑,此时进单是常用策略。 运用趋势线、均线、布林带、抛物指标等,准确判断阻力支撑位。 回调反弹做单法:大幅涨跌后会出现短暂回调或反弹,抓住机会轻松获利。主要依据K线形态判断,良好的盘感能助你精准把握高低点。 时间段做单法:早盘和下午盘波动小,适合稳健型投资者,虽下单获利时间长,但胜在行情易把握;晚盘及凌晨盘波动大,适合激进型投资者,能快速获利但难度高,对技术和判断能力要求严格。 也要提醒老铁们,币圈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也蕴含着潜在的机遇。投资者在参与币圈投资时,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保持冷静和理性,以稳健的策略应对市场的变化!
#币圈
#生存策略
#乌合之众
#情绪控制
#实战经验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5个月前
老人也在想办法活下去,还算不错,撞了一辆公务车
#老人生活
#公务车事故
#生存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6个月前
最近,“认干妈,为你养老送终”之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屏。颠覆传统认知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下的情感供需错配。独居老人(无子女、丁克或空巢)精神孤独渴望陪伴,而年轻人则因房价、职场压力、异地漂泊等因素渴望情感支持与资源互助。如今,“资源置换型认亲”正在都市年轻人中形成新的生存策略,并且得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接纳和认可。 这些发帖者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年轻人,他们“认干亲”的理由很明确:有的本身就是孤儿,从未体会过父爱、母爱;有的因原生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或长期冷漠,渴望被关心;还有的则是出于现实考量,想找个有经济能力的“干爹干妈”分担生活压力,“不想承担房租水电”。 这些帖子通常附带详细的条件:年轻人希望对方“有房有退休金,性格好”,老年人则要求对方“靠谱,愿意长期相处”。 一些帖子下方甚至晒出了“协议模板”,约定每周探望次数、节日陪伴义务,以及财产分配意向。 “契约式亲情” 的兴起,与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比例突破21%,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花甲老人。意味着中国已跨过国际通行标准线,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独居高龄老人常年患病,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在此情况下,“付费陪伴”应运而生。 心理咨询师张岚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代偿”需求:“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脱离原生家庭,独自面对高压生活。当现实社交难以满足情感需求时,他们会尝试构建替代性亲密关系。”
#认干妈
#养老送终
#老龄化社会
#独居老人
#年轻人
#房价压力
#情感支持
#资源互助
#资源置换型认亲
#生存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0个月前
大萧条时代,生存之道!
#大萧条
#经济危机
#生存策略
#历史
#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