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

3周前
我家老爷子一个人独居,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拒绝请保姆,也坚决不考虑养老院。 一开始我是真不理解,后来我们心平气和地聊了很多,他才慢慢告诉我: 他说他这一辈子最看重的东西,其实就俩字----自由。 不被人控制、不被打扰,这是他心里的最高准则。 其他事情,包括基本生活,对他来说都得往后排。 我一方面尊重他的选择,另一方面其实也特别好奇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几天我们好好聊了聊,我终于理解了。 他从小是外婆带大的,没怎么跟自己父母一起生活。 放现在的话说,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 他的外公在土改前自尽了。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之后,他和外婆相依为命,艰难求生。 但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文革。 那时候他20多岁年轻气盛,因为一个政治上的冲动,被迫开启了一段国内逃亡之旅。 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极大,是他一生都难以抹去的记忆。 他后来写了一部小说,记录了这段"漂流"经历。 但现在的出版环境,这本书大概率一辈子都没法在国内出版。 那是一段堪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 70年代的中国,几个月时间,辗转逃亡、躲避追捕、被公检队通缉,靠好心人帮忙过活。 只是因为一个"政治上的小动作",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所以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那个系统,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不信任。 也明白了为什么在某年的六月某个重大的事件发生时,他对那些学生有着近乎本能的同情。 我小时候听他讲这些,没太听懂。 直到现在,他年纪大了,我才慢慢明白,他那种看似"顽固"的选择,背后其实有深深的根。 三年疫情,他一个人住在昆明,没打疫苗,没做核酸,甚至一次扫码都没被查到,也没阳过。 你没听错,他真没中招,完完整整地躲过了整个过程。 像个现实版的"地下工作者",低调又坚定。 所以我最后发现---- 我爸的内核,其实是个朋克,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之外的非暴力不合作者。 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我找了一家数字时代的保姆公司给他安排服务时,他能当场发飙,把人家轰走。 不是他不懂手机,也不是他故意"落后时代"。 而是----他,是个不信任系统的朋克呀。
最近,“认干妈,为你养老送终”之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屏。颠覆传统认知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下的情感供需错配。独居老人(无子女、丁克或空巢)精神孤独渴望陪伴,而年轻人则因房价、职场压力、异地漂泊等因素渴望情感支持与资源互助。如今,“资源置换型认亲”正在都市年轻人中形成新的生存策略,并且得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接纳和认可。 这些发帖者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年轻人,他们“认干亲”的理由很明确:有的本身就是孤儿,从未体会过父爱、母爱;有的因原生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或长期冷漠,渴望被关心;还有的则是出于现实考量,想找个有经济能力的“干爹干妈”分担生活压力,“不想承担房租水电”。 这些帖子通常附带详细的条件:年轻人希望对方“有房有退休金,性格好”,老年人则要求对方“靠谱,愿意长期相处”。 一些帖子下方甚至晒出了“协议模板”,约定每周探望次数、节日陪伴义务,以及财产分配意向。 “契约式亲情” 的兴起,与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比例突破21%,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花甲老人。意味着中国已跨过国际通行标准线,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独居高龄老人常年患病,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在此情况下,“付费陪伴”应运而生。 心理咨询师张岚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代偿”需求:“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脱离原生家庭,独自面对高压生活。当现实社交难以满足情感需求时,他们会尝试构建替代性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