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

不同阶层的沟通法则:和底层人,用情绪说话;和中层人,用逻辑说话;和上层人,用利益说话 这个世界的话语权从来不是公平分配的。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未来年轻人要完成原始积累,最快的途径就是黄金和BTC。 不同阶层的人,思维方式不同,决策逻辑不同,因此,想要高效影响他人,就必须掌握分阶层沟通的策略。 底层人活在情绪里——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逻辑训练,更容易被情感驱动。对他们讲大道理没用,他们需要的是情绪共鸣、是归属感、是简单的敌我划分。 中层人依赖逻辑——他们受过教育,有分析能力,但也困在规则里。他们需要“合理”的解释,需要“正确”的流程,需要能被证明的结论。 上层人只认利益——他们早已看透一切规则和道德的外衣,只关心“值不值得”。对他们来说,情绪是工具,逻辑是手段,唯有利益永恒。 这不是势利,而是现实。 底层人:情绪是他们的生存逻辑 底层社会的运行法则,是情绪而非理性。 为什么宗教、短视频、民粹主义在底层更盛行? 因为它们提供的是即时情绪反馈,而非复杂思考。 为什么“仇富”“阴谋论”在底层更有市场? 因为情绪化的解释比复杂的现实更容易接受。 为什么底层更容易被煽动? 因为他们需要“敌人”来归因自己的困境,而不是承认自己的无能。 如何影响底层? 用故事代替数据——他们不关心GDP增长与经济数据,但会为一个“寒门逆袭”的故事热血沸腾。 用敌我划分代替辩证分析——他们需要简单的善恶对立,比如“资本家剥削”“外国势力搞鬼”。 用情绪激励代替理性说服——骂他们懒没用,但告诉他们“别人看不起你”,他们可能会拼命。 试图用逻辑说服底层,是愚蠢的。他们需要的是情绪出口,而不是真相。 中层人:逻辑是他们的安全感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缓冲层,他们既不像底层那样情绪化,也不像上层那样利益至上。他们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相信“规则是公平的”,相信“道理能说服人”。 为什么中层最爱讲“三观”? 因为他们需要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释自己的处境。 为什么中层最容易被PUA? 因为他们太相信“按规则来就能成功”。 为什么中层最痛恨“潜规则”? 因为他们真的以为世界是靠“能力”运转的。 如何影响中层? 用数据代替口号——他们不信“努力就能成功”,但相信“统计数据显示,985毕业生平均薪资更高”。 用权威背书代替个人观点——他们不信任你的直觉,但相信“哈佛研究证明……”。 用流程正义代替结果导向——他们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不按规矩来”的成功。 中层是最好忽悠的群体,因为他们太相信“逻辑正确”就等于“现实正确”。 上层人:利益是唯一的语言 上层社会没有道德,只有利益。 为什么富豪一边做慈善一边避税? 因为慈善是形象,避税是利益。 为什么政客昨天反华今天亲华? 因为立场只是生意,利益才是立场。 为什么法律、道德约束不了顶层? 因为他们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 如何影响上层? 直接谈钱,别谈感情——他们没空听你的理想,只关心ROI(投资回报率)。 用利益捆绑代替道德劝说——他们不会因为“这是对的”而行动,但会因“这能赚更多”而改变。 用“风险-收益”代替“对错”——他们不关心是否道德,只关心是否划算。 试图用道德感化上层,是天真。他们只计算得失,不计算良心。 如何在不同阶层中游刃有余? 对员工(底层):用“兄弟情义”“公司大家庭”调动情绪,而非只谈KPI。 对中产客户(中层):用“科学依据”、“权威认证”证明产品价值,而非仅靠广告轰炸。 对投资人(上层):直接算账,告诉他们“你能赚多少”,而不是“这项目多有情怀”。 话语即权力。这个世界的话语体系,本质上是权力体系的外延。 底层人用情绪抗争,但往往被情绪反噬。 中层人用逻辑自保,但常常被逻辑困住。 上层人用利益统治,所以他们永远赢。 如果你想赢,就得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人对话。这不是虚伪,而是智慧。 改命的本质,是改变认知;阶层跃迁的前提,是认知跃迁:年轻人要完成原始积累,最稳的途径就是定投黄金和BTC。
关于当代机构媒体困境和个人媒体机遇的一些思考,通过 GPT 整理: 在传统时代,媒体是信息的稀缺中介。社会没有“质疑通道”。所以即便媒体犯错,也没有公开的反馈机制。媒体的权威是结构性垄断带来的。 但现在不同——信息生产和发布几乎零门槛。评论区、社交媒体成为即时审判场。媒体不再是真相的发布者,而变成“无数真相叙事中的一个竞争者”。所以哪怕媒体现在比过去更准确,它的权威感却更脆弱。 信任不再是制度赋予(编辑部、资质、报头),而是算法、情绪、社交关系赋予的,于是准确性在传播层面被流量逻辑稀释掉了。一个自媒体的夸张标题,带来的传播量,远超一篇经核实的报道。于是媒体的激励结构被颠倒了:真相的边际收益下降;情绪的边际收益上升。 “KOL 化”是媒体为生存做的自我进化。因为流量成了新的货币。在算法世界里:媒体机构和 KOL 在推荐逻辑上是同质竞争;影响力成了新的权威指标;个性化表达取代了机构性客观。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真正想做严肃内容的媒体,往往反而传播更弱。而善于制造情绪、叙事、身份认同的“个体”,反而更像媒体。 社交媒体的推荐逻辑,天然偏向“人”,有连续表达的轨迹;有面孔、有声音、有情绪;能制造共鸣和粘性。这就让很多原本在机构里受限的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离开后反而更自由、更受欢迎。他们带着专业积累进入“人格媒体”时代,同时兼具可信度与亲近感,受众自然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