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我爸养了一条田园犬七八年了,它觉得自己快死了,就跑到水稻田沟里等死。我爸找了它两天,抽水时才发现它,上去给了它两巴掌,骂它 "有病去治,在这装死",然后抱去兽医站,花 90 块钱治好了,它又活了三年。 刚从兽医站抱回来那几天,狗蔫蔫的,趴在院子里的狗窝前,连平时最爱的剩饭都只闻两口。我爸嘴上没说啥,每天早上喂完猪,就蹲在狗旁边,用筷子挑着泡软的馒头渣往它嘴里送。有时候狗不吃,我爸就皱着眉骂:“还跟我置气呢?早知道当初就让你在沟里泡着。” 骂归骂,转身又去厨房烧了点瘦肉汤,撇去油花,端回来一点点喂。 过了差不多半个月,狗慢慢缓过来了,能跟着我爸去田里转。我家那几亩水稻田,狗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以前它年轻的时候,我爸在前面插秧,它就在田埂上追蝴蝶,或者跑到河边叼石头玩。那次病好之后,它不怎么跑了,就跟在我爸身后,我爸弯腰干活,它就趴在旁边的草堆上,眼睛盯着我爸的背影,一盯就是大半天。 有一次夏天,天特别热,我爸在田里割稻子,割到一半中暑了,坐在田埂上晕乎乎的。狗先是在旁边舔我爸的手,见我爸没反应,突然就往家里跑,跑到门口对着我妈狂叫。我妈正在做饭,听见狗叫得急,知道不对劲,跟着狗跑到田里,才把我爸扶回家。后来我爸醒了,看着蹲在床边的狗,没骂它,反而摸了摸它的头说:“还算你有点良心。” 从那以后,我爸去哪都带着它,就连去镇上赶集,也会把它装在自行车后座的竹筐里,怕它在家待着又瞎跑。 狗的耳朵特别灵,村里只要有陌生人来,它第一时间就会叫。有一年冬天,村里来了个偷鸡的,半夜摸到邻居家鸡窝旁边,狗听见动静,从狗窝里跳出来,追着偷鸡的跑了半条村。最后偷鸡的扔下鸡跑了,狗叼着鸡回来,放在邻居家门口,然后摇着尾巴回了家。第二天邻居来道谢,给我家送了几个鸡蛋,我爸笑着说:“都是这狗的功劳,你得给它送块肉。” 邻居真的割了块五花肉来,我爸把肉炖了,大部分都给狗吃了,自己就尝了两口汤。 那三年里,狗老得很快,毛慢慢变白了,走路也越来越慢。以前我爸叫它,它立马就跑过来,后来得等好一会儿,才能慢悠悠地挪到跟前。我爸也老了些,背比以前更驼,每次弯腰喂狗,都要扶着膝盖慢慢起来。但不管多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爸都会去狗窝旁边看看,给狗窝添点干草,怕它冷。 狗最后不行的时候,是在第三年的秋天。那天早上,我爸像往常一样叫它起来吃早饭,狗没动,只是抬了抬头,尾巴轻轻摆了一下。我爸摸了摸它的身子,发现它浑身发烫,赶紧抱起来往兽医站跑。兽医摸了摸狗的脉,摇了摇头说:“老了,器官都衰竭了,没法救了。” 我爸没说话,抱着狗往回走,一路上,狗把头靠在我爸的怀里,呼吸越来越轻。 回到家,我爸把狗放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那是狗平时最爱晒太阳的地方。他坐在旁边,一边给狗顺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你这老东西,上次跑沟里我没让你死,这次怕是留不住你了。你要是走了,以后谁跟我去田里?谁帮我看家门?” 狗好像听懂了,用头蹭了蹭我爸的手,然后慢慢闭上了眼睛。 我爸抱着狗坐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才起身找了把铁锹,在老槐树下挖了个坑。他把狗放进去,又在上面盖了层土,还把狗平时用的碗放在旁边。那天晚上,我爸没吃饭,坐在院子里抽烟,抽了一根又一根,直到天亮。 后来,我家院子里再也没养过狗。有人问我爸为啥不养了,他说:“养了七八年,又活了三年,够了,再养,怕还是要送走,受不了。” 但我知道,他是忘不了那条狗,忘不了它跑去找死时自己又气又急的样子,忘不了它跟着自己在田里转的日子,忘不了它最后靠在自己怀里闭眼的那一刻。现在每次路过老槐树下,我爸都会停下来站一会儿,嘴里还会念叨一句:“老东西,在底下好好的,别再瞎跑了。
Fairice
1个月前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另有一项无可替代的用途。 全球海军发展到如今,各国都把海洋力量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航空母舰。这庞然大物可不是一般的船。 它不仅是战时的空中堡垒,能起降战斗机,还能当移动的指挥中心,简直就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小城市。 所以,每个拥有航母的国家都把它当作“眼珠子”一样保护。每次出航,周围都簇拥着一群驱逐舰、护卫舰,就怕出点闪失。 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也多,动辄上千人,从飞行员到厨师,从工程师到医生,大家各司其职,才能让这艘几万吨的钢铁巨兽正常运转。 但有趣的是,这么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上,总能看到猫的身影。其实这习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几百年前的帆船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船上养猫,真的是出于生存需要。 最早船上养猫,就是被老鼠逼的。 当时的船大多是木头造的,老鼠啃起木头来像啃饼干似的,一不留神就能把船板咬出洞。 海上航行时间长,船上潮湿阴暗的角落又多,特别是货舱和厨房,简直是老鼠的天堂。 它们不仅搞破坏、偷吃粮食,更可怕的是老鼠身上带病,像鼠疫这种传染病在海上可是要命的。 古代医疗条件差,一旦爆发瘟疫,一整船人都可能葬身大海。 船员们想尽办法消灭老鼠,捕鼠夹、毒药都试过,但效果有限,有时还会误伤自己人。 后来有人发现,猫天生会抓老鼠,带上船之后,老鼠立刻少了。 于是这一习惯迅速流传开来,无论商船还是军舰,出海总爱带上一两只猫。 不过时代变了。如今的航母全是钢铁结构,密封性极好,卫生管理严格,老鼠根本混不进去。 那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航母上养猫? 因为这些猫现在干的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当船员的“心理医生”。 船员常年漂在海上,一出航就是几个月,见不着陆地,也见不着家人,整天面对的不是机器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心理压力非常大。 猫这种动物性情温和、通人性,船员休息时摸摸它、逗逗它,心情就能轻松许多。 就连以“硬汉”著称的俄罗斯,核潜艇出海都带猫,可见无论多强悍的战士,在大海上也需要陪伴。 其实这种传统能延续下来,不光因为猫能抓老鼠或解闷,更因为它成了海军文化的一部分。 过去水手把猫当吉祥物,认为它能带来好运。现在虽然科学发达了,但这种传统反而更显人情味。 航母空间虽大,但活动范围有限,船员每天面对的都是仪表盘和雷达屏幕,生活单调。 有只猫在,生活就多了点“烟火气”。 它可能蹲在飞行甲板上晒太阳,或在各个舱室里巡游。船员休息时抱一抱、说说话,这种陪伴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至于航母上的猫,可比普通家猫“待遇”讲究多了。 它们是有“编制”的,不是随便哪只猫都能上船。要登记、打疫苗,还有专人喂养和清洁。 伙食标准不低,有专门的猫粮储备,偶尔还能吃到新鲜鱼肉。 船员们轮流照顾它们,视为真正的战友。 这些猫在船上行走自如,想去哪就去哪,没天敌、没压力,堪称航母上最悠闲的“居民”。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它们的重要性。 科学家发现,长期在封闭环境工作的人容易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而动物的陪伴能有效缓解压力。 美国海军的报告也指出,舰上养动物能提升士气、减少人事流动,这可是有数据支撑的。 比如在长期部署期间,有猫的舰艇上,船员请病假的比例明显更低,工作效率也更高。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 二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许多军舰都带着猫,这些猫不仅抓老鼠,还成为士兵的精神寄托。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姆”猫,它先后待过三艘军舰,见证了整个战争过程。 如今的航母更先进了,但人的情感需求并没有改变,甚至更突出。 现代战争讲究科技和效率,但人不是机器,依然需要情感宣泄的出口。 猫的存在,让冷冰冰的军舰多了几分“家的味道”。 从木帆船到核动力航母,猫在舰上的角色一直在变化,却从未被淘汰。 这说明,无论科技多先进,人的情感永远是第一位的。 航母再强大,也得靠人来操作;而人若心情舒畅,效率才最高。 所以,各国海军虽然不大张旗鼓地说,但私下里都默默延续着这个传统。 如今航母上的猫,生活可比过去幸福多了。 它们有自己的睡篮、定期兽医检查,有的甚至还有“身份牌”。 这些猫似乎也明白自己的使命,总在船员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航母上养猫,看似小事,却意义深远。 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如今的心理支持,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一直在为海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