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

宝玉
1周前
最近 X 上关于写作的话题比较火,正好看到一篇《写作建议》,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写作的经典建议,还分门别类整理到了一起。 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技巧,背后其实贯穿着几条非常清晰的底层逻辑。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文字更抓人、更清晰,也许看完能让你有“原来如此”的感觉。 底层逻辑1️⃣:写作的本质,是“读者体验设计” 这是所有建议中最核心的一条。 很多写作者,包括以前我也这样,在写作时,想的都是“我想表达什么”。但这份笔记里的高手们点出了一个更高级的视角:写作,是关于“读者要吸收什么”。 Steven Pinker 总结得最到位:作者的目标,是在最大化阅读乐趣的同时,最小化读者理解所需的脑力。 别让你的读者“费劲”。 你的工作不是“倾倒”信息,而是设计一条“体验路径”,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在毫不费力地“滑滑梯”,而不是满头大汗地“爬山”。 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剩下的所有技巧,都是在为这个“最佳体验”服务。 底层逻辑2️⃣:动笔前,先排空你的“污水管” 我们都有过“写作卡壳”的经历:打开空白文档,枯坐半天,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这份笔记里提到了一个我见过最生动的比喻,来自 Julian Shapiro 的“创意水龙头”: > 把你的创造力想象成一个堵塞的水管。水管的最前端一英里,塞满的全是“污水”——也就是你脑子里那些最陈词滥调、最平庸、最不过脑子的“烂点子”。你的水管只有一个水龙头。想得到后面的“清水”,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这些“污水”全都放干净。 为什么在写作时会卡壳?因为我们总想一上来就写出金句。我们写下第一句“污水”(比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立刻自我批判:“天啊,这写的是什么垃圾!”——于是我们删掉,试图等待“灵感”。 结果,我们永远卡在“污水”这一层。 而职业写作者的秘诀是:他们坦然接受“污水”的存在。他们会在写作初期,把脑子里所有能想到的烂点子、烂句子全都写下来。不评判、不删除,只是为了“排空管道”。 当你把这些平庸的想法都倒空之后,那些真正的好创意、好句子,才会“哗啦啦”地流淌出来。 所以,别再等灵感了。下次卡壳时,允许自己先写个垃圾出来。这是通往好内容的必经之路。 底层逻辑3️⃣:用“节奏感”黏住读者的大脑 好了,现在“清水”来了,你开始写作了。如何让读者不跳过、不走神,一字一句读下去? 答案是:制造“音乐”。 我们的大脑天生厌恶单调。如果所有句子的长度都差不多,大脑就会进入“无人机”般的嗡嗡声模式,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并“宕机”。 笔记里引用了 Gary Provost 的一段经典演示,我转述一下: > 这个句子有五个词。这里又是五个词。五个词的句子很好。但是一连串的五个词。读起来就很单调了。听听发生了什么。写作变得很无聊。它的声音在持续。就像一张卡住的唱片。耳朵需要一些变化。 > > 现在听好。 我改变了句子的长度,我就创造了音乐。音乐。文字在歌唱。它有了宜人的节奏,一种韵律,一种和谐。我使用短句。我也使用中等长度的句子。 > > 而有时候,当我很确定读者已经休息好了,我就会用一个相当长的句子来吸引他,一个充满能量、不断积蓄动力的句子,就像渐强音,就像鼓点,就像铙钹的撞击——这些声音在说:听着,这很重要。 这就是写作的“节奏感”。它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不断“唤醒”读者的大脑,引导他们的注意力。 除了句子长短,还有一些“读者大脑管理”的小技巧: 避免“开头词”重复:Scott Alexander 提醒,如果连续两三个句子都用同一个词开头(比如“我……”“我……”“我……”),读者会立刻感到“不适”,觉得你很笨拙。 控制“聚光灯”:Steven Pinker 提到,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不是语法问题,而是“焦点控制”问题。 - 主动(“那个女士用西葫芦砸了一个哑剧演员”)——聚光灯打在女士身上。 - 被动(“那个哑剧演员被女士用西葫芦砸了”)——聚光灯打在哑剧演员身上。 你想让读者先看谁,就让谁做句子的主语。 底层逻辑4️⃣:写作是“沟通”,不是“炫耀” 这部分主要针对非虚构写作,但同样适用于所有人。 1. 给读者“多巴胺小奖励” 斯科特·亚历山大说,读者的大脑很容易累。你必须不断给他们“小奖励”来维持动力。 - 微幽默 (Microhumor):这不等于讲笑话。它是在严肃的行文中,插入一个能让读者“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一下”的词或比喻。这就像给读者喂了一颗小糖果。 - 清晰的结构:短段落、小标题、“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路标”(当然也有被误认为 AI 写作的嫌疑)。这能给读者“微小的成就感”(好的,我又读完了一部分”),帮他们“存档”信息。 2. 多使用“比如”和“举个例子” Steven Pinker:一个没有例子的解释,几乎等于没有解释。 我们作为作者,常常高估了读者对“术语”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把这些概念“打包”成了知识块。 当你写“定量宽松”、“熵增”、“熵减”时,大部分读者已经懵了。 当你写“中央银行购买私有资产”时,大家就开始懂了。 当你写“这就好比央行直接下场‘买买买’,往市场里撒钱”时,所有人就都懂了。 永远不要害怕解释你以为人尽皆知的术语。你多花 5 个字,比如一种开花芥菜,去解释“拟南芥”,就能把成千上万的读者留在你的文章里。 写作不是魔法,而是手艺。 它无关灵感爆发,而关乎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共情。 它要求我们放下作者的自我,去扮演一个体验设计师:思考读者的大脑如何工作,如何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轻松、愉悦并有所收获。 无论是排空污水管、制造节奏感,还是挖掘“第三层情感”,所有技巧最终都指向一件事: 尊重你的读者,尊重他们的时间,以及他们那颗容易疲倦的大脑。 原文: 翻译:
本人的自我介绍、写作经历,以及哪里来的时间读书,以及我如何读书写笔记。 我的专业:末流211应用物理系本科,德国物理系研究生、嵌入式相关研究生(退学很早) 现在职业:德国码农和营销人员 写作经历: 1️⃣小学的时候写作文赚稿费 2️⃣初中在百度贴吧有粉丝 3️⃣高中开始混晋江写言情 4️⃣大学写非虚构采访类写作、时事评论、出版小说(赚钱但是心理压力大) 5️⃣毕业后保底新媒体霸总文、短剧(没写出个名堂,反而搞得没法写作了) 中国本科休学一次间隔年,毕业两年没工作全职儿女,德国研究生休学一次。 看书的时间都是从这些痛苦的长时间而来的。 读书是为了寻求答案。 小学初中喜欢历史还有《散文诗》,后者是本杂志,总是讲田野上的乡愁,不知道还在不在。 高中喜欢网文,来者不拒。 大学开始受到社会冲击(因为休过学自己间隔年谋生),为了留学尝试过卖家里的房子没卖出去,开始关注金融和历史类书籍。 本科后期的阅读主要在写作技巧上,《故事》《时评写作十讲》什么的都读过,还上过尼尔盖曼讲如何创作的课程。 这些经历导致我即使讲书也喜欢故事开场。 如今在推特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当年的笔记。 笔记有很多渠道: 1️⃣早期是Kindle,可以导出。但是后面我的kindle坏了。 2️⃣然后是多看阅读(这个app是小米自带的,现在不咋行了),笔记也可以导出。 3️⃣然后是苹果软件。我用margin note整理思维导图。 4️⃣纸质书其实笔记不好整理,也没整理。但一般我会看纸质书的书,我都会再看电子版,以及再听。 如何听书? 1️⃣喜马拉雅什么都都行(这不是在打广告,而是这个每次搜听书都排第一我就顺手下载了) 2️⃣安卓系统有讯飞语音,可以导入txt听书(我仍旧思念这个软件,但在iOS没有) 3️⃣苹果系统用朗读屏幕功能(就是总是跳过双引号和书名号内容) 4️⃣任何你想到的地方都能听书:b站、油管、网易云音乐……(这的确是个信息充盈的世界) 如何写书评? 1️⃣先看一遍读书笔记 2️⃣xmind理逻辑架构(这个最重要,不然后期要推翻写) 3️⃣写 4️⃣ai辅助:主要在关键信息验证上面(但是后期会考虑多接入,顺应时代)
Y11
1个月前
在故事创作中,有些作者偏爱用大段叙述性文字来铺陈情节。 这就像隔着一层纱讲故事,虽然能清晰传递信息,却少了些人物的鲜活与情节的张力,读起来更像在看说明书,而非沉浸其中。 其实在一个世纪前,这种写作曾是主流。 就像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氛围营造著称,叙述性文字反而成了独特风格。 但随着影视艺术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早已悄然改变。现在的读者,更期待在文字中看到生动的画面——主角的一个眼神、一场街头的争执、深夜的一盏孤灯,这些直观的场景能让他们瞬间代入故事,仿佛自己就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珍贵的是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这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世界很美”,而是要带着他们穿过晨雾,走过石板路,亲眼看见夕阳如何染红主角的侧脸,亲耳听到人群中那句关键的对话。当叙述变成“带领”,读者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同行者,这种沉浸感正是好故事最动人的力量。 毕竟,文字的魔力从来不是“告知”,而是“创造”。与其用大段描述堆砌设定,不如让场景自己说话。就像导演用镜头推近人物的表情,作者要用文字的“镜头”捕捉那些最具生命力的瞬间——那些让读者心跳加速、眼眶发热的真实感受,才是故事真正的灵魂。
被减数
1个月前
在线写作或者说自媒体创作其实没那么难,推荐4本我读过的书, 它们比我学过90%的在线课程或社群更有价值。 《模板写作法》- 山口拓郎 (破除新手写作恐惧) 短小精悍,特别适合写作新手或职场新人阅读,这是一位日本职业作家写的入门写作书。 无论是清晰表达一件事,还是日常工作沟通,都能派上用场。 我在职场时就运用书中方法与各方沟通,效果显著,至今仍在受书中影响。 《On Writing Well》 - William Zinsser (关于写作本质) 一本非虚构写作经典指南,国内有中文版叫《写作法宝》。它是美国大学写作教材,但不死板,反而非常实用。 并非人人都要成为文学家。这本书让我理解写作的本质:「写作即思考」,大大减少了我的写作阻力。书中介绍的写作方法和理念也很实用。 因为年代稍久,建议可以跳读,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及涉及写作核心的内容。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Nicolas Cole (在线写作怎么玩) 作者也活跃在Twitter上,大家可以自行了解。这本书清晰讲解了在线写作和社交媒体运营,写作风格直接有趣,提供了许多在线写作的实用技巧。 《Snow Leopard》- Nicolas Cole (怎么打造自己的品牌) 与上一本同一作者,这本书讲述如何成为顶级在线创作者。 内容更侧重创作理念和在线传播本质,包括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众多创作者中脱颖而出等。这本书我常读常新,很有启发。 当然,最好的书,永远是你的“实践”这本书。我更推荐一边开始写一边学,在实操中反复迭代,好过加各种群和报课。 各位推友还有什么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