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价值

文硕
1周前
线下课的前辈教会了我三个道理 1.方式不重要,目标才重要 上班、创业、做自媒体、上线下课…一切的微观决策都不重要,聚焦于个体行为和打工人、做题家没有任何区别。 重要的是,做这个事,能不能让你达成目标?能不能让你离五年后期待的自己更近一点?有没有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的方式? 2.你这个问题,值得被解决吗? 转化低、表现力差、流量波动…这些问题确实挺要命的。费尽心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确实会有成长,那在视野当中有没有更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这件事 ROI 是最高的吗?如果不做这件事,我会少赚几百万吗? 这句话对如今的我来说价值一千万。 3.跳出赛道和命运 别再给自己画地为牢。 人的核心能力从不是在某个行业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在这个行业里锻炼出来的、终身具备的综合实力。 洞察问题、适应环境、高频迭代、执行力强 听着挺虚的,但这就是更高维的战略思维 我觉得自己是在做生意,是在创业 其实只是个雇佣自己干活的劳工而已 着眼于解决一个又一个垃圾问题 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真的对吗? --- 大哥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很久 你毕业之后就是一张白纸,上面写什么题,你怎么做这个题,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22岁毕业,时间过去就过去了 所以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小年姐半年前和我说的话:你的时间很值钱,不要让无谓的事浪费你的时间
比交易赚钱更重要的,是懂这些金融常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实用知识远比一纸文凭重要。 而其中最被忽视的,正是基本的金融知识。 比如:今天给你十万元,还是一年后给你11万元,你怎么选? 更现实的例子:本月初美国加州有人中彩票两亿美元。 他有两个选择:立刻领取九千万美元一次性奖金,或分三十年领取总计两亿美元。 历史上多数人选择了打四折的一次性奖金,但这真的明智吗? 掌握这些金融知识,对你处理房贷、购车、理财等实际问题极具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学校和社会从不教授这些,多数父母也不懂。 今天就来科普金钱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现值、未来价值等实用概念,这些知识将在你买房、创业、求职谈判时发挥巨大作用。 金钱的时间价值 金融学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今天的一块钱比明天的一块钱更有价值。 这与通货膨胀无关(通胀影响购买力),而是因为你的钱能够赚取利息。明确这一点,是理解后续所有金融原理的基础。 现值和未来价值 假设朋友找你投资100万,一年后返还120万,这120万就是100万的未来价值。 反过来,如果确定一年后收到100万,这笔钱在今天值多少?考虑到金钱的时间价值,一年后的100万在今天不值100万。 如果央行给你一张一年后兑付100万的承兑汇票,你会用100万现金去买它吗?当然不会。 引入基准利率(假设为5%)后,计算就清晰了:把100万存银行,一年后可得105万。因此一年后的100万在今天值100万÷1.05≈95.2万。这就是现值。 所以,如果朋友以低于95.2万的价格卖这张汇票,你应该买;高于就不该买——因为你存银行都能获得同样收益。 贴现率与机会成本 上述计算中的5%就是贴现率——把未来现金转换为今天等值的比率。 在理想市场中,贴现率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如果不投资这个项目,你能将钱投入其他项目。其他项目收益越高,你的机会成本就越高,这张汇票的现值就越低。 假设有另一项目能让你用95.2万在一年后获得110万(收益率15.5%),那么这张汇票的现值就变为100万÷1.155≈86.6万。只有当朋友售价低于86.6万时,你才应考虑购买。 完美市场假设 有人会质疑:你没考虑风险、利率变化等因素! 这就如同物理学的无摩擦假设——只有先理解理想状态下的原理,才能应用于复杂现实。金融学的完美市场假设(无税收、无交易成本、无风险、无通胀、无信息差、利率稳定)也是同理。 复杂投资的现值计算 假设一个项目一年后产生100万现金流,五年后再产生80万。在市场利率5%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投资门槛? 你不能简单地将100万+80万=180万视为项目价值,因为这如同把100公斤与80厘米相加一样荒谬。 必须将未来值转换为现值:一年后100万的现值:100万÷1.05≈95.2万 五年后80万的现值:80万÷1.05⁵≈62.7万 项目现值=95.2万+62.7万=157.9万。 因此,只有当投资额低于157.9万时,才值得投入。 现实中,你可将最安全投资渠道的收益作为基准利率。 核心原则是:评估项目收益时,不能只看绝对值,必须将未来收益换算为现值。 现实案例:网约车投资分析 假设你投资50万买车跑网约车,未来五年每年净收入10万,第五年底卖车得9万。 你每年要求至少5%的收益,该投资是否可行? 低段位分析:总投入50万,总收入59万,净赚9万,收益率18%(九年/50万),似乎不错。 中段位分析:18%是五年总收益,年化仅3.6%,与银行理财差不多,不值得。 高段位分析:认识到未来五年的10万价值不同——第一年的10万比后续的10万更值钱,因为早期回收的钱可再投资。计算现值十分繁琐,且需预测未来利率变化。 这时就需要内含回报率——它能将所有现金流转化为现值,给出真实回报率。 通过Excel的IRR公式计算,该项目的真实收益率为5.2%,高于中段位算法的3.6%。 现金流时间的重要性 假设另一方案:前两年每年收入20万,第三四年各5万,第五年0收入,总收入仍为59万。 中段位算法认为年化收益仍是3.6%,但IRR测算显示实际收益达7.5%。 头重脚轻的现金流让方案二成为更好的投资。 再看方案三:在方案二基础上,第三四年收入降为4万,总收入降至57万。 多数人会选择总收入59万的方案一,但IRR测算显示:方案一收益5.2%,方案三收益5.9%——方案三才是更优选择,因为早期回收的资金可发挥时间价值。 前提是:回收的资金必须用于再投资。如果藏在床底,IRR就失去意义。 日常应用场景 租房:不要只关注租金,押金多少也是重要考量。低租金高押金方案,可能不如稍高租金但少押金方案。 股票解套:十年前10万元买入的股票,今天涨回10万,你真的回本了吗?假设年均基准利率3%,十年前的10万在今天值13.44万——股价需再涨34%才真正回本。 股价回本:100元股票跌30%至70元,需涨多少才能回本?直觉是30%,实际需涨42.86%(因为70×1.4286≈100)。基数越小,回本难度越大。 贷款陷阱揭秘 需要贷款10万,某公司提供年化5%利率、两年期贷款,计算如下: 年利息:10万×5%=5000元 两年总利息:1万元 本息合计11万元 月还款:11万÷24≈4583.33元 看似合理,实为陷阱:每月还款包含本金,但利息始终按10万全额计算。 正确算法应按剩余本金计算利息。通过Excel的IRR公式计算,实际年化利率高达9.3%——接近你以为的两倍。 这种“平息计算法”常见于融资租赁、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正规银行采用“积数计息法”(等额本息/等额本金),与此完全不同。 ——掌握这些金融知识,你已比90%的人更懂金融基本原理。在下次面对金融决策时,相信你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瑞驰) 共勉!
投资最重要的事 投资中最重要的变量不是本金、技巧或择时,而是时间。 我们总执着于“明天哪个币会涨” “这个月收益多少” “何时能翻倍” 却忽略了关键问题:“我准备为目标坚持多久?” 时间,是奇迹的土壤 1万块,年化10%,第一年仅赚1千,但30年后会变成17.4万。 前面90%的增长都发生在最后几年,没有前29年的积累,就没有第30年的爆发。 很多人输在奇迹发生前,因不耐烦提前离场。 其实时间,是TMD是噪音的过滤器 市场每天有热点、每周有神话,追逐者往往劳而无获。拉长周期来看,短期的剧烈波动在K线图上不过是微小起伏。时间会奖励坚持的长期主义者,淘汰喧哗的投机者。 时间,是心态的磨刀石 当目光从“明天赚多少”转向“十年后我在哪”,心态会彻底改变。短期涨跌不再扰人,因为这只是漫长旅程中的一小步。投资最终修炼的是心性,而非技术。 所以,我现在只做三件事: 1. 选择:花时间找到“即便世界关门三年也敢持有”的资产。目前是标普 500/黄金/BTC(附带一些主流币)。 2. 投入:像还房贷一样,定期、持续地投入。 3. 忘记:专注生活、工作与成长,让时间发挥作用。 最棒的投资,是忘记投资本身,专心经营人生。 自身价值成长时,所持资产自然会获得丰厚回报。 你真正要赢的不是市场,而是时间。
Y11
1个月前
每个人都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以此作为经济回报的基石。 当我们能熟练运用杠杆工具——无论是技术、资本还是他人的劳动,就能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企业考核的从来不是投入多少时间,而是最终产出的价值。 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在两位判断力准确率分别为75%和85%的人才间,完全可能愿意支付数亿美元的溢价,因为那10%的判断力差异,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这正是为什么顶尖决策者的薪酬如此之高——他们的判断力本身就是最具价值的杠杆。 真正的判断力绝非空谈,它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更需要建立可信的声誉。 巴菲特之所以被称为"股神",不仅在于他75%以上的投资判断准确率,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度责任感和卓越业绩,以及始终如一的正直品格。 人们信任他的判断,愿意将巨额资本交给他管理,从不过问他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这种信任就是最强大的杠杆,让他的决策能直接影响全球市场。 普通人常陷入"用时间换金钱"的陷阱,在低价值的事务上耗尽精力。而真正的高手会将大量时间投入深度思考,用一年时间研究一个决策,再用一天时间果断行动。这一天的行动,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产生持续影响。就像短跑运动员将0.1秒的成绩提升0.01秒,就能从普通选手跃升为世界冠军,判断力的微小提升在杠杆效应下,会带来经济回报的指数级增长。 在这个杠杆时代,专业领域的极致追求比广泛涉猎更重要。与其在十个领域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领域做到无可替代。当你的判断力经过市场验证,成为他人愿意为之付出高溢价的稀缺资源时,自由时间就不再是目标,而是自然的结果。
Morris
2个月前
你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一辈子翻不了身吗?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没脑子。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会思考。同样一件事,有人会反复琢磨,拆开逻辑,换角度打磨,站在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维度去衡量,可现实呢?市场上99%的人全是盯着眼前那点儿蝇头小利,今天赚了一点,就像中了头彩一样,笑的跟过年似的,明天赔了一点,就开始抱怨天抱怨地。他们的思维从来没超出过今天这两个字,没有人去想10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20年后我的孩子会因为今天的选择过上什么生活,而我会,我会为了10年后的那个果今天选择咬牙吃下该吃的苦,我会为了未来的稳定眼下宁愿忍受孤独。这就是区别。 很多人总抱怨竞争压力大。但我告诉你,所谓的竞争其实根本不存在,你真以为大家都在和你争错了,99.99%的人压根儿就没进到赛道上,他们活的是什么样子?今天赚点钱就出去胡吃海喝,明天一亏就想着找人安慰,过两天又幻想靠一个消息翻身,整个人生活的像个盲盒,开出来啥算啥,可真正能沉下来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的人有多少?几乎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这个社会,真正的对手屈指可数,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被淘汰了。所以啊,别再喊什么竞争激烈了,市场永远只会奖励会思考的人,永远不会可怜只会跟风的人。等十年之后回头看,你会发现今天你偷的懒,未来都会变成你最深的遗憾。
一图看懂:搞金融必须要知道的20张牌照 那么,什么是金融的本质? 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二是实际上就三个词“信用”、“杠杆”、“风险”; 三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 所以,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工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用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刀能用来切菜,也能用来砍人,被砍的时候不能说刀是坏的,只能指责拿刀砍人的人。 金融这个工具如果用对了,就能创造巨大财富,比如著名的美国铁路运动,连苛刻的马克思都称赞说:“假如必须等待个人财产积累够才去修铁路,那恐怕直到如今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事给搞定了。” 正因为金融有这种财富放大效应,所以也一定会有人用其来谋取不法收入,比如2008年著名的次贷危机,就是华尔街一群极不负责的坏蛋,把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没有资格的群众,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全球性的债务危机。 金融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有主要有三大功能。 一、为时间定价。 你一定听过“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些话,我告诉你这些话都是真的。没错,时间是有价值的。 比如我们买房贷款。假如你看中了一处价值80万的房子,假如1万/平,首付24万,向银行贷款56万,假如利率是6.8%,为期30年,那么30年后你总共需要还银行131.436万元。也就说,你多还给银行的75.436万就是当初向银行借的56万块钱在这30年里的时间价格。也可以反过来看,30年后的131.436万相当于今天的56万。这个例子你用到了三种金融工具,货币(你的本金),银行贷款,实物资产(房子)。 在金融里面,时间就是金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时间都被度量成了有价格的商品,这个概念叫“货币的时间价值”。 比如: 还是刚才买房的例子,假如你买的这套房子是2007年北京的房子,那么现在值800万,在这里,时间把你当初24万变成了今天的800万。 你可以存在银行里,按照这种长期的、定存的利率来算的话(5年期存款平均定存利率5.85%),十年前你存的10万块钱,现在你可以拿到多少呢?大概是43.2万元。 你也可以把这这笔钱买股票,假设你买的是中石油,十年前的24万块钱剩下多少呢?9.6万块钱。 如果你当时很有眼光,买的是腾讯的股票,十年前的24万块钱变成了多少钱呢?现在是864万块钱。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金融工具随着时间的变化,对财富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价值创造,有的是价值毁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不同决策的影响,但是你往深层次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财富数值的变化,其实是金融工具把我们拥有的相同时间(未来十年)进行了深度的加工,都化成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时间价值。 二、资金聚集 这是金融工具的第二个功能 -- 资金聚集。比如前文提到的美国铁路运动例子,在19世纪,大家都知道修完铁路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铁路修好运费会下降20倍左右(相对陆运),很快便可以把当初修铁路的钱赚出来。 但是问题在于修铁路的钱去哪找? 华尔街想到了在美国发行债券或者股票,华尔街的经纪人在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后,将这些资本投入到美国的铁路建设中,他们拿着英国人的钱(英国人买了大量的债券和股票)去英国买钢铁回来修铁路,很快铁路就建成了,所以马克思才会发出那些感慨。 我们人一生下来都会面临很多约束的,第一个约束就是时间的约束,你顶多就活100岁了不得了,第二个约束就是资金约束。 但是人类的资金约束不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是会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上面临着缺一大笔钱的困境。 比如对你个人来说,结婚,买房,生病,出国留学……在这些节骨眼上我们特别需要迅速地筹集一大笔资金。那么企业更是这样,创业的时候,研发投入,项目投产……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都需要依靠大量资金的助力。那么那些听上去更宏伟的事物呢?比如战争胜负,城市兴亡……这些会和金融无关,不需要资金的集聚吗? 在香帅的课程里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胜负手是“债券发行”,另一个是纽约繁荣背后也是金融“资金聚集的力量”,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其实背后的过程跟美国的铁路运动一个模样。 没有近现代的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发展,这种跨地区、跨时间的大规模资金集聚,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三、抵御风险 金融工具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风险。风险其实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死亡、疾病、失业、汽车事故……这些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企业就更是如此了,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工业的投入大,失败概率高,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1、保险:让社会分担分散个体的风险 比如美国的农业保险。2012年的夏天,美国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玉米是受灾最严重的作物,中西部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但令人庆幸的是,美国的农业保险特别地发达,它是这么一个机制:全国所有的农户都缴纳一定的保费,一旦参保的农户发生问题,这些资金就会被用来补偿他们的损失。因为有了农业保险,所以在2012年这次罕见的天灾中,种玉米的农民发现,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所以说,保险这种风险共担的功能,让我们人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对自然的依赖减小了,我们个体承受的风险也被分散到了社会群体中间。这是保险的功能。 2、股票:让更多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大家都知道,荷兰在17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帝国,这个帝国的形成,其实是和一个金融工具的风险共担功能密切相关的 -- 股票。 16到17世纪的时候,荷兰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它想开拓远洋海上贸易,但是远洋贸易面临两个约束:第一,造船的耗资太大;第二,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特别大,你要光靠船长或船员他们自己的力量就很难完成这样的探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荷兰人就设计了一套机制:他们让荷兰人民来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只要你购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你就能按照认购的比例,分享东印度公司远洋贸易的利润,这就叫“利益共享”;但是万一探险失败的话,你投入的资金就算沉没了,这叫“风险共担”,通过这么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远洋贸易的资金风险就被分摊到了购买股票的国民身上。借此,东印度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船员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胆地踏上了远征东方的航线,开创了荷兰的海上帝国时代。 所以,荷兰人第一个发明了股票这种金融工具。 三、风投、创投:让社会分担创业创新风险 现在最流行的风投、创投就对企业鼓励创新、创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下海创业,但是创业不是好玩儿的,它是九死一生的游戏,不要说普通人,就算是亿万富翁,一个不小心也可能倾家荡产。 所以我们会说,股票也好,风投也好,这些金融工具,都使得我们人类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个体、企业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能量,我们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就被大大地拓展了。 我们再总结一下,金融作为一种工具,具有时间定价,资金聚集和抵御风险三个功能。但能不能用好这个工具,得看你的本事了。我用交通工具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简单的金融工具比如买保险、买理财产品,买房贷款之类,有点类似学自行车,大部分人只要花点时间学一学都会,但复杂点的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期权,期货或者各种眼花缭乱的衍生品,就有点类似开飞机了,不是随便学学就会的,进入门槛很高。 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包括我,之所以一提金融就觉得是洪水猛兽,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却容易受财富聚集传奇的诱惑进而参与不适合的金融投机,就像你没有驾照就开车上高速一样,出事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受金融伤害的事情像传染病一样容易传导,进而产生普遍性的误解。 你想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取决你的目标,工具一定要跟目标匹配,才能发生效用。比如你是想创业的,那么发行股票,寻找风头创投等是在考虑之内。如果只是想财富的保值增值,那么房子,股票,债券等是在考虑之列,但不管如何,你最好得先看说明书,考得驾照再上路,不然,这些工具就会变成价值毁灭。
铁锤人
3个月前
我在北京的时候,去拜访过一位老大哥。 我当时没赚到什么钱,胖到 180 斤,每天失眠到两点,见人就问成功秘籍。 所以大哥的成功秘籍是什么呢? 他是这么对我说的:人生只要做对几次关键决策就行,其他时间不必要这么紧绷。 我在想,大哥已经功成名就了,自然可以放松自己😊,他财力雄厚,可以不断犯错!我啥也没有,可不能做错任何一个决定。 几个月过去了,我愈发觉得大哥说的是对的。 要求自己每时每刻表现很好,总体来说反而会容易失败。 人的脑力和心力其实是有限的,假如每天都纠结在一些旁枝末节的问题上,重要的事情还没来,就脑力和心理消耗殆尽了。等需要良好状态做出关键抉择时候,反而臭棋百出。 举个例子,我前段买了充电宝,我到处比价三个小时,最后节约了 30 元。 30 元,承包了我 3 个小时。我最近给别人做咨询,1 个小时收款 800 元😅。 我相信不少人有类似的经历。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能比价 2 个小时呢? 这我们受到教育有关系。 我们在同一个教育体系下,每分必争,就是为了上个好学校。这种惯性带来到上班,为了把自己工作做好,避免被甩锅,我们小心谨慎,不敢犯一点错。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被培养了努力优化一些旁枝末节。说好听一点,叫专业,说难听一点叫没有格局和视野,是人矿。 然后,消费主义的侵袭,房贷压力,最后内卷加剧了我们这些局部优化的倾向。我们被过度消耗,最后以至于关键时候,臭棋百出。 但人生就那么几次大机会,疲于奔命,状态不好,那也只能认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给自己的时间定个价格,给自己的每个决策定个时间。 比如说,买这个充电宝,最多就差价 80 元,假如一个一个小时值 800 元,那就 80 元的插件只值 6 分钟,6 分钟后找不到好的就下单了😂 这种方式,对脑力和心力的消耗将会显著降低。 生活质量也会明显提升💪
汤光头
3个月前
有些人明明能力没你强,偏偏赚得比你多? 不是努力没用,是你的努力没变成 “产品” 。 以前我总觉得是自己不够拼,直到搞独立开发这一两年才想明白。 为啥产品这么重要? 打工是拿时间换钱,干一天赚一天的,这是加法;但产品不一样,一次打磨好,能卖给无数人,一份精力赚一万份的钱,这才是乘法效应。 而且零散的能力太容易被忽略了 —— 但如果是个清晰的产品,比如 “3 天就能上手的剪辑课”,别人一看就知道你能给啥,合作、成交都顺理成章,这就是给信任做了减法。 最关键的是,时间卖出去就没了,但你做的产品、攒的用户、攒下的口碑,都是能沉淀的资产,越往后越值钱。 那普通人怎么把努力 “产品化”? 我自己踩过不少坑,总结出这三步,亲测有用: 1.先搞清楚你能干啥 把会的技能、攒的经验、甚至特别痴迷的爱好都列出来,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最擅长啥?做啥的时候最有劲儿?现在市场缺啥?三个圈重叠的地方,就是你的 “冠军单品”。 2.赶紧搞个 “粗糙原型” 出来 别等完美了再动手!先弄个最简单的版本 —— 比如一份整理好的 PDF、一个小社群、一次 1 小时的付费咨询都行,找 10 个信得过的人试试水,听听他们咋说。 3.慢慢磨出 “标准化交付” 根据反馈改一改内容和流程,让不管谁买了都能轻松用起来。等这套系统跑通了,你就不用天天埋头干活了,专心搞推广、做销售,让产品自己替你赚钱就行。 散装的努力一文不值,产品化的努力价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