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

🧐这个时候不要只看行情,看看真正的投资底层|这10条投资心法,我希望28岁时就有人告诉我—— 做了这么多年投资,赚过很多钱也一次归零过:被市场教育,被体制重锤,很多坑我都提前踩了一遍, 现在看来,投资真的不需要多聪明,投资的核心也根本不是变聪明,而是变稳定。 被市场教育的时候,你能否有活命的资本,你有没有应对的措施,这些很重要。 能让你长期活下来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规则。 下面,是我这几年沉淀下来的 10 条底层心法,希望对你有点用: 1️⃣ 投资不是“寻找机会”,而是“排除错误” 2️⃣多问自己:我真的看懂了吗?我愿意拿十年吗?为什么? Fold Pre:低信念不进场。 Pocket Aces:高信念重仓且拿得住。 3️⃣把时间花在找 A+ 级机会,而不是把精力耗在 B- 级噪音, 4️⃣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减少自己的出手,耐心也是关键核心能力! 5️⃣ 价格永远在骗人,结构永远在说真话 趋势不是走出来才看见,而是结构提前告诉你。耐心看结构,不要被情绪牵着走。 6️⃣ 做投资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让自己不被未来伤害。 预测是虚的,仓位是实的。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承受你的判断是错的那一天。 7️⃣ 你看到的“巨大机会”,往往是别人早两个月已经定价完的 记住: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你觉得“全世界都在买”的时候。 8️⃣ 投资的核心不是聪明,而是稳定! 稳定的节奏、稳定的决策逻辑、稳定的心态。波动留给市场,不留给自己。 9️⃣ 赚钱靠趋势,活下来靠边界 每个策略都要有“我什么时候不玩了”的红线。没有边界的人,最后都会被边界教育。 🔟 高手不是赢得多,而是错的少。 长期把“不会做的事”删掉,市场会引导你到对的地方。 📌大道至简,但是通常简单的道理没人相信,都想去找屠龙之技,反而明白这些简单道理的,都成了世界上最厉害的少部分人。 如果你愿意,可以收藏起来这十条隔一段时间用心看下,如果这条推文未来能帮你少亏一次、少 FOMO 一次,那它就已经值回来了。
Morris
1周前
九个月实现财富自由的十条关键思维:印度投资人莫尼什·帕布莱,被称为“印度版巴菲特”。他是一位极度低调却极其成功的投资人。在一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系统讲述了自己实现财富自由的思维方式。总结下来,有十条关键原则,每一条都非常接地气,普通人只要真心践行,就能一点点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迈向自由的生活。 第一条:先去复制别人的成功。不要盲目追求从零创新,先复制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模式。世界上已经有无数成熟的生意,没必要冒险从头摸索。微软早期其实就是在模仿当时流行的文字和表格软件,后来才在此基础上优化出了自己的产品。很多印度裔移民到美国后,最开始都去经营汽车旅馆,因为之前的同乡已经成功过,他们只需要模仿,再慢慢改进,就能积累财富。做生意就像做菜,先按菜谱来,等你熟练之后,再去加上自己的调味料。证明模式有效之后,再谈创新,才稳妥。 第二条:只做赢面大的事,但要确保输得起。在任何投资或决策中,都要事先假设最糟糕的情况。要保证即使失败,也不会元气大伤。不要去做那种一旦失败就会破产的项目,不要贷款创业,也不要孤注一掷。可以先用小钱试水,或者在保留工作的情况下做副业。只要失败时损失有限,但成功时收益可观,这样的局才值得下注。 第三条:保留白天的饭碗,晚上默默耕耘。帕布莱提出一个很形象的时间法则:白天的时间叫“蓝色时间”,用来获得稳定收入;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叫“黄色时间”,用来打造副业。不要冲动辞职创业,而是在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和周末利用空闲时间去培养新的收入来源。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周末再加上八九个小时,坚持九个月,就有可能让副业养活自己。等副业稳定后再转型,这样稳健又能降低焦虑。 第四条:灵感靠不住,大量行动才有效。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灵光一现的想法,而在于持续的行动。一个点子不值钱,真正重要的是你去尝试的次数。如果你在找客户,就要广泛接触;如果你在创业,就要不断试错。哪怕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你做一百次就会有一个结果。大多数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行动太少。只有不停行动,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第五条:让自己从噪音中脱颖而出。如今信息太多,人人都在说话,但能被真正听见的很少。无论你是在推销产品、找合作伙伴,还是展示自己,都要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比如,给潜在客户写一封手写信,而不是模板邮件;求职时用有创意的形式展示能力;在社交媒体上用真诚的故事打动人。在满屋子的喧闹中,只有真诚和用心的声音才能被听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才可能真正触达他人的心。 第六条:不要被恐惧和杂音吓退。大多数人功败垂成,不是因为机会没有,而是因为被恐惧打败。当你想创业或投资时,身边总会有人劝退——“现在经济不好”“风险太高”“万一赔了怎么办”。这些声音会让人畏缩不前。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用理性的方法和小步试错的方式去降低风险,而不是因为害怕就放弃。机会往往就在眼前,怕输的人反而看不见。 第七条:选人要慢,开人要快,诚信第一。在组建团队或选择合作伙伴时,要牢记宁缺毋滥。用人要谨慎,尤其要考察对方的人品和价值观。诚信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一旦发现一个人不诚实或不适合,就要果断止损。错误的伙伴会拉低团队水平,让优秀的人才流失。人品第一,远比聪明才智重要。 第八条:相信时间的力量,让财富滚雪球。真正的财富来自于长期的复利效应,而不是短期暴富。有一个简单的“七十二法则”:用七十二除以你的年回报率,结果就是资金翻倍所需的年数。比如年回报率是百分之六,七十二除以六等于十二,也就是说十二年翻一倍。听起来慢,但复利的威力在于时间越久,增长越快。短期暴富的人可能很快失去一切,而稳健增长的人最后会跑得更远。 第九条:别嫌生意传统,稳定赚钱最重要。很多看似无聊的传统生意,其实最能稳定挣钱。美国有大量印度裔家族靠开汽车旅馆发家,这类行业虽然不起眼,却模式简单、可复制、现金流稳定。相比那些炫目的新潮项目,这种踏实的生意反而能积累出长期的财富。如果能在传统行业中结合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小生意也能做得很大。 第十条:利他终将利己。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热心助人。在商业关系中,主动给予、真诚帮助别人,不计较短期得失,反而能建立起深厚的人脉和信任。当你乐于付出、真心待人时,机会和贵人会自然靠近你。利他是一种长期策略,它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积累人脉和口碑,最终变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结语,帕布莱的财富思维,不是让你冒险去赌一把,而是教你用稳健、理性、长期的方式积累自由。复制成功、控制风险、持续行动、坚持复利、利他共赢——这是通向自由的完整路径。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和决策。
Naval被行业封杀后,做了一个最反直觉的决定。 他没有立刻找新项目翻身。 他没有换个马甲重新创业。 他没有去别的行业发展。 他花了整整2年,死磕投资条款表。 研究哪些条款是陷阱。 研究投资人怎么玩这个游戏。 研究创业者在哪里会被坑。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2年啊,没收入,没项目,没成果。 但这2年的深挖,给了他一项别人没有的专长——看穿风投游戏。 这就是复利最反直觉的地方: 短期看是浪费时间,长期看是唯一正确的路。 然后: • 2007年开博客,把这些知识全部公开 • 2010年做平台,把黑箱游戏变透明游戏 • 2022年估值40亿 他投Twitter是2007年。 投Uber是2010年。 投Notion是2013年。 全是早期,全是长期持有,全是10年起步。 大多数人的问题不是不够努力。 是在错的方向上,用短期思维,做长期的事。 Naval说:"我只投资那些,能让我变得更聪明的创始人。" 这不是投资策略,是人生选择。 因为他经历过Epinions,他知道短期逐利会带来什么。 2004年公司上市,市值7.5亿美元。 他一分钱都没拿到。 五年时间,股份归零,被投资人和合伙人坑了。 那次经历让他明白: 追求财富,而不是金钱或地位。 财富是你睡觉时也能为你赚钱的资产。 所以他只玩长期游戏。 从被封杀到年度投资人,12年。 从2分幸福感到9分幸福感,10年。 当你开始用10年的尺度思考,很多焦虑就消失了。 你不会因为1年没成果而放弃。 你不会因为别人快速成功而焦虑。 你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改变方向。 因为你知道: 真正的回报,来自复利。 而复利,需要时间。 Venture Hacks的影响力在复利——每篇文章影响一批创业者。 AngelList的网络效应在复利——每个创始人带来更多创始人。 投资组合在复利——16家独角兽,全是长期持有。 声誉在复利——从"放射性泥浆"到改变行业的人。 Naval用20年证明: 你不需要快,你需要对。 找对方向,然后耐心等待。 剩下的,交给时间。
会等才是祖师爷,也许你只差了一个“等待” 俗话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等的是祖师爷”。回顾多数人的投资生涯,我们总是费尽心思去找买点和卖点,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关于“等待”的修炼。 这其实和人生一个道理,人们总是脚步不停歇地追求财富、地位、权力的步步向上。 没时间“无聊”,没时间“放空”,没时间等待,好像等待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一样。 当然今天和兄弟们不想去谈什么人生哲理,重点说一说投资中等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够等待。 01等待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等待的经历,等待看病叫号,等待办理银行柜台业务,等待排队买票,等待排队游乐场的某个娱乐设施,等待某场约会,可以说等待无所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有一门分支叫“等待心理学”(或者称为“排队心理学”),重点研究了人们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待心理学的原理,本质是揭示 “等待体验” 与 “心理感知” 的关联规律。如果说得通俗一些,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 1、心理时间≠钟表时间 因为“无所事事”会放大时间感知,当大脑处于 “闲置状态” 时,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 “等待本身” 上,每一秒的流逝都会被刻意捕捉,进而产生 “时间变慢” 的错觉。比如纯站着排队买奶茶,10 分钟会觉得像 20 分钟;但如果排队时刷短视频,20 分钟可能只觉得过了 10 分钟。 2、“失控的等待” 易引发不满 人对 “失控感” 的容忍度极低:当排队过程中感到 “无法掌控、无法预测” 时,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急剧上升;反之,哪怕等待时间变长,只要有 “掌控感”,不满也会大幅降低。 不清楚 “要等多久”“为什么要等” 时,大脑会自动脑补负面结果(如 “会不会错过重要事”“是不是排队白排了”),进而引发焦虑。比如医院候诊时,若护士不告知 “还要等多久”,患者会频繁询问、坐立不安;但明确告知 “前面还有 3 位患者,预计20分钟” 后,患者会更平静(哪怕实际等了25 分钟)。 3、“公平感” 与 “价值感” 决定接受度 排队的核心诉求是 “规则透明、机会均等”,一旦出现 “插队、熟人优先、隐性特权”,即使自己只等了5 分钟,也会因 “被剥夺公平权” 而愤怒。比如游乐场某设施有人插队,立即就会群情激愤,大打出手,可如果设计了费用更高的优先通道,大家就会非常理解并接受排队。 此外价值感也决定了等待的接受度,等待的 “结果重要性” 越高,人对排队的容忍度越强。比如中考后的探校活动,家长们拿着小板凳等在学校门口,却没有任何怨言(只要孩子能上好高中)。 02“等待”心理学现象与投资的对应 为什么我们要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等的是祖师爷”,我们要先看看投资中存在的“等待心理学”现象。 1、投资中的心理时间 我们的时间体感会呈现时间越短扭曲越明显的趋势。比如等待 1 分钟时,人可能觉得过了 3 分钟(偏差 200%);但等待 1 小时时,通常只会觉得过了 1.2 小时(偏差 20%)。 短时间等待让“不确定性” 更高(比如 “市场会不会立即就拉升或下跌”),大脑会因 “期待落空” 的焦虑进一步放大时间感,从而做出不理智的投资决策。 为什么不鼓励普通投资者做日内交易或短线交易,原因就在于此,更短的交易策略会放大等待的心理时间,从而产生怕踏空或者怕做错的担忧。 相反长线持有,心理时间会缩短很多,时间越长越接近真实时间,可以更加从容的思考投资决策。 比如近期不断上涨的金价,让所有人跃跃欲试,但这个品种从长期来看就是抵御通胀的投资工具,所有短期内出现的上涨因素随时可能消失,但长线的逻辑始终清晰,显然这个属性决定了黄金更加适合长线持有。 如果从1950年算起,75 年黄金的年化增长率约为5%;如果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算起,54年黄金的年化增长率约为8%;如果从1980年黄金的价格高点算起,45年黄金的年化增长率约为3%。 2、“失控的等待” 未知的等待会让人焦虑,自动脑补各种场景。去年十一假期是最好的例证,整个十一期间,由于无法交易,A股股民们都只能被动等待,这期间,即使是那些长期深耕股市的老股民都会彻夜难眠,更别说新手们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奇葩场景。比如某个大爷非要将银行存款提前取出来,银行无法办理还会各种闹事,迫不及待要在假期后第一时间冲进去。 可以说,正是等待的失控让人们忘记了风险,忘记了交易系统,忘记了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脑补的场景是“大盘不断的涨停”。 3、“公平感”决定接受度 投资中的公平感建立“比较”的基础上,什么叫公平,别人赚钱我也赚钱就叫公平。如果别人赚钱,我却亏钱,难免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感觉。此时交易,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从而出现被反复扇耳光的情况。 03如何“等待” 记得中学时看《基督山伯爵》,里面有一句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话,“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等待”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投资,我们该如何“等待”。按照等待心理学的框架,我们需要拆解等待流程,降低不确定性,主动管理我们的心理预期。 大脑对 “即时反馈” 的依赖(源于进化中的生存本能 ),使得投资中 “长时间无收益” 的等待,会被解读为 “无回报风险”,进而引发焦虑。所以,你需要将“等待”这个因素纳入你的交易体系,接受某一类资产或策略,阶段性就是没有收益或失效的。当等待被纳入交易体系,并形成你不断迭代的规则,焦虑就会减轻。规则无非包括四方面: 第一是建立交易框架。确定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止盈,什么时候止损,这些是建立在你的投资框架上的,因人而异,期货和现货投资的买卖规则自然也不同。大家不要去看视频网红的涨跌分享了,只会影响你的判断。 第二是依据性格选择投资方式。长期定期等额投资(月频、周频),还是资产下跌时买入,是长周期投资还是短线波动交易,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性格让短线交易放大了你的缺点,就要考虑长线交易。见MBTI与投资:你的性格适合炒股吗 第三接受 “不确定性”。承认投资中 “等待未必有回报”,将等待纳入你的交易体系,可以通过 “分散投资、选择优质标的” 提高 “等待”成功 的概率,同时设定 “止损底线”,避免因 “侥幸等待” 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四赋予“等待”价值感。大家不想等待,无非就是觉得等待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但生活中往往就是事缓则圆。 比如长期持有的价值感是什么,不是短期收益的涨跌,你的目标是为10年和20年后的孩子教育和养老提供帮助,所以短线的涨跌根本没有意义。
Meta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Holly Ridge)建设一个名为 Hyperion 的大型AI数据中心。由 Blue Owl Capital(私募信贷巨头)主导融资。总融资规模高达 270亿美元($27 billion),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私募债务(private-debt)融资交易。Meta持有20%股权,Blue Owl持有80%。发行的债券获得 S&P A+评级(由于Meta信用支撑),但收益率高达6.58%,接近高收益债水平。PIMCO 买入约 180亿美元,是最大投资方。BlackRock 买入约 30亿美元,其中部分进入旗下ETF(包括主动高收益ETF、Total Return ETF、Loan ETF)。这笔融资为 “off-balance-sheet”结构(表外融资),Meta通过合资实体完成建设和融资,保持资产负债表“轻装”状态。 点评:Meta通过Blue Owl这种结构,将数据中心的巨额建设成本从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同时保留控制权与使用权。这意味着AI基础设施融资正走向“基础设施化”,类似于过去的基建投资比如电厂、高速公路,以长期合同和固定收益资产的方式融资。此外这笔融资进一步表明,AI革命仍处在“基础设施投资周期的早期阶段,PIMCO、BlackRock等投资人选择重仓硬件与电力侧的基础设施,说明资本市场仍然认为AI数据中心是安全、可复制、可抵押的长期资产;市场愿意接受6.58%的回报率(低于传统风险溢价),说明他们相信AI数据中心将有稳定现金流。 Meta采用的租赁结构与 CoreWeave的Take-or-Pay合同 极为相似,用长期客户现金流来支撑融资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通过合资公司(SPV)与母公司Meta之间签署的长期使用协议来形成稳定现金流。而meta和crwv的tak-or pay 合同是crwv和meta的长期租赁合同。
黄金/BTC换个角度而言,除了涨没有别的方向(随笔) 1. 长期投黄金真别纠结短期那点涨跌!短期金价动一动,本质都是市场情绪的小打小闹,长期赚的是它实打实“扛通胀、防货币缩水”的钱,这点想透就不慌了。 2. 新手投黄金最容易犯的错:总觉得黄金没热点刺激,不如其他标的涨得快!但你要知道,热点是一阵风,黄金是“资产确定性”——长期拿它,图的就是经济乱、通胀来的时候,它能帮你守住钱。 3. 很多人问“黄金拿3年和拿10年,差别在哪?”答案很简单:黄金的价值不是赚快钱,是熬出来的!经济周期轮一圈,通胀往上走一轮,黄金的价值就显一次,越久越稳,这是它的本性。 4. 总有兄弟跌了就来问“黄金要不要割?”我每次都劝:长期拿黄金,短期浮亏真不是亏,是“等通胀兑现”必须付的小成本!你要是因为跌几天就卖,反而错过了它真正发力的时候。 5. 它不是用来赚大钱的,是你资产里的安全垫!不管市场涨得多疯,不管其他标的跌得多惨,黄金在,就能帮你把资产的底线守住,这才是长期持有的核心。 6. 老粉都知道,我聊BTC从不盯日内暴涨暴跌——其实BTC的波动不是“风险”,是给长期者的筛选器:想赚快钱的被波动吓走,耐住性子的,才能等到它对冲货币超发的价值兑现。 7. 很多人拿BTC拿不住,问题出在天天盯K线!盯着日内涨了多少点、跌了多少个点,越盯越想操作,最后反而踏错节奏。长期投BTC,看的是“去中心化”的核心逻辑,不是短期点数。 8. 总有人问“BTC波动这么大,能拿10年以上吗?”我的答案是:当然能!时间对BTC的作用,是把短期的泡沫、投机的水分挤掉,最后留下的,才是它对抗全球货币滥发的真价值。 9. 长期拿BTC,赚的是“价值落地”的钱,这才是能管饱的饭,稳比快重要。 10,长期价值投资角度而言,黄金/BTC除了涨没有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