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

投资慢跑术:你的财富,不靠冲刺,而靠打地基。 1. 很多人以为投资是聪明人的游戏,但我越来越觉得,它其实是“耐心人的游戏”。 你不必跑得快,但你必须一直跑;你不必知道每一个短线的拐点,但你得明白,脚下的路要一直往前延伸。 就像一场有氧跑,节奏平稳、心率不飘,你不会因为一两步踩得轻重就改变方向;你唯一需要确保的是:方向对,基础稳,持续走下去。 2. 小时候看父亲干活,看他修房子、砌砖、和泥、拉钢筋,一点都不急,一些都有条不紊。别人家盖房子都请工人帮忙干,他却一个人盖。我们家房子地基打得格外深,夯实基础那有规律的震动声我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候不懂,后来才明白,或许他一开始就知道慢下来才能稳住——只有稳住,把地基做扎实,才能往上盖,盖得高也不怕风雨。 3. 这道理后来被我用在跑步上。有段时间我特别着急,看到别人刷马拉松成绩、打卡训练计划,我也试着按他们的节奏跑。结果没几天,膝盖痛、脚踝酸,最后只能停下来,重新开始。直到我慢慢明白,有氧跑才是跑者的地基。那些表面上的爆发力、冲刺感,都是在厚厚的基础上才能安全建起的。你可以一天跑十公里,但你不能一天跑完耐力本身。基础,是每天一滴汗,一步步累积出来的。 4. 投资也是这样。刚开始接触投资的时候,总是盯着短期收益,换来换去,频繁操作,生怕错过“最佳时机”。但时间一久就会发现,真正让你资产增长的,不是一次暴击,而是长期稳健的复利。你选对一个方向,就像播下一个种子,它不会立刻发芽,但在地下,根系已经悄悄蔓延。你焦急也没用,它有它的节奏,而你唯一要做的,是给它土壤、水分和阳光——耐心、学习和纪律。 5. 说到学习,这几年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读书或者听书,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也不是冲着要输出什么内容,就是单纯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发现这种输入非常像低心率有氧跑,它不刺激,但持续。你不会一夜之间变得聪明,但你会在半年后、在一次谈话中、在某个决策点上,发现自己的判断已经和以前不同了。那种增长,不是别人看得见的外显变化,而是你自己能感觉到的底气。 6. 很多人说要“跑赢市场”,我却越来越觉得,那种想法就像比赛一开始就想着冲刺。你不是来“赢”的,你是来“活下去”的。真正长期赚钱的人,从来都不是追热点、炒波段的那群,而是那些在底层夯实逻辑、建立体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投资节奏、研究领域,别人急躁他们不跟风,别人恐慌他们不逃跑。他们不赌运气,而是靠能力边界内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深度理解。 7. 就像每个人的心率区间都不同,有人150还能有氧,有人130就喘个不停;投资也是一样,有人能承受大幅回撤,有人看着绿盘就失眠。所以,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去理解你自己:你愿意忍受多大的波动?你熟悉哪些领域?你能做到多长时间不动?这些答案,才是你策略的根。 8. 刚开始跑步的人,最爱看配速,看速度,看今天有没有突破昨天的成绩。刚开始学投资的人,也最爱盯着涨跌,看今天赚了几个点,昨天下跌了多少。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日子提心吊胆,一不小心就筋疲力尽,最后放弃。 9. 跑步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爆发力,而是底子。身体底子不好,跑几天就伤;心肺基础差,配速一提就气喘吁吁,最后跑不动,弃跑。投资亦然,没有认知和系统的基础支撑,一旦碰上市场风浪,亏一次大的,信心全无。 10. 而有氧跑讲求的是稳定、持久、低心率、大量时间的积累。这其实是对投资最好的隐喻。你得跑得够久,忍得住慢,耐得住寂寞,才能逐步搭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养出强大的心肺和内在能力。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面看上去平平无奇,但一出手就稳定、从不乱动节奏的人。他们不追风,不蹭热点,也不跟别人比速度。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跑得快,不代表能跑到终点。涨得猛,不代表最终能赚钱。 11. 我常说一句话:你可以慢,但不能停。投资也是。有时候我什么也不操作,就只是看几家公司,做几页笔记,复盘一下逻辑。别人会说你“浪费时间”,但我知道,这些积累早晚会回馈给我。你看不见它长高,但根已经更稳了。 12. 每次回到家看看父亲当年亲手盖的房子。墙还是那么直,虽然现在院子里有点塌陷在修整,现在拆的一砖一瓦也都是二十多年前他一个人一锹一锹夯出来的。我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只是在盖一栋房子,而是在盖我对“什么是稳固”这件事的认知。我跑步、我投资、我学习,追求的,其实都是那份稳。 13. 有人说我畏首畏尾,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更倾向于守住本金。投资就像长距离有氧跑,也像坚持读书,不是比谁冲得快,而是看谁能活得久。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系统,自己的那套跑法与理解。 14. 投资是反人性的。人性急,人性贪,人性怕孤独。而长期主义者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贪婪时你冷静,别人恐惧时你耐心,别人质疑你慢时你坚定。这跟跑步很像:大多数人刚开始都跑得很快,三五公里风风火火,但十公里之后就有人掉队,半马之后寥寥无几,马拉松之后剩下的是铁意志者。而更远的,是那些每天低心率慢跑,不求速度只求稳扎稳打的“沉默跑者”。 15. 投资如果要靠这一年、两年的小道消息、K线图、短期涨跌来决定命运,那和跑步靠一两次冲刺跑来提升成绩没什么区别。真正的复利,是靠“时间”而非“事件”叠加出来的。 16. 比如你去买一只ETF,开始觉得涨得慢,赚得不多,但只要你愿意定投,坚持三年、五年、十年,期间不断优化认知、调仓、补课,那么某一天你会发现,它像一棵树一样,早已在你眼皮底下默默扎根、生长、开枝散叶,最后形成你财富体系的底盘。而不是某只暴涨个股给你的短期错觉。 17. 很多人说:“要跑得快,先学会跑得慢。”其实反过来,“想赚快钱,先学会慢慢赚。”不管是知识复利还是资产复利,最终都是由基础决定的。 18. 我特别喜欢“基本盘”这个词。你要跑得久,必须有基本盘;你要投资稳,也必须有基本盘。这个基本盘可能是你稳定的收入,是你扎实的理财知识,是你不被市场裹挟的理性思维,是你抵抗情绪波动的能力,是你睡得着觉的仓位。 19. 跑步最难的是在没人看见的时候还愿意坚持;投资最难的,是在没赚钱的时候还不放弃体系。就像那句话:“你在看K线图,而别人在打地基。” 20. 跑步、投资、读书,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打地基。你看不见变化,不代表它没发生。你感受不到增长,不代表它没在积累。你暂时被人落下,也许只是因为你在建的是大厦,而别人搭的是棚屋。 21.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世界上99%的问题,其实都是‘基础没打好’的问题。”投资焦虑,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在投什么;跑步受伤,是因为你身体不具备那个强度的承受力;学东西学不进去,是因为你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结构。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你急着往上盖楼,却忽略了地基没夯实。 22. 但只要你相信自己走的是对的方向,时间终会给你答案。真正的成长,不是靠几次高光时刻,而是靠那些无数个平凡但坚持的日子。 23. 你能不能沉得住气、放得下短期诱惑、坚持你自己的节奏,决定了你能不能走得远。复利不止发生在钱上,它也发生在身体、在认知、在人生上。你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播下耐心、节奏与体系,就会收获稳定、成长与自由。 24. 最重要的事,从来都慢。而慢,不是落后,是蓄力,是厚积,是一场通往未来的沉默加速。 25. 所以我始终相信,跑步是一种哲学,投资亦是一种修行。他们都是一种“慢活”:你必须舍得时间,舍得走弯路,舍得前几年看不到成果。你要习惯别人不理解、要习惯孤独、要习惯那种“只有你一个人看得见远方”的感受。 26. 这世界变化太快,短期的噪音越来越多。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自己身上,一点一点,把基础垒起来。不管是投资,还是跑步,还是人生。
近40年年均涨幅最好的股票!! 这些曾经暴跌近 90% 的股票,如今竟翻了几十倍 很多兄弟常对 “绩优股” 抱有美好的幻想,认为它们会一路稳稳上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且稳定的回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些所谓 “绩优股” 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先来看一组震撼的数据,图中展示了过去 40 年表现最为优异的 20 只股票。 它们的年化回报率轻松超越大盘,甚至有些股票的年化回报是大盘的翻倍!按理说,这样的表现堪称投资界的 “明星选手”,但鲜有人知的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经历过惨不忍睹的暴跌。 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苹果公司来说,苹果股票可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它曾两次惨遭腰斩,最大回撤达到了惊人的 - 83%!这意味着在那段黑暗时期,苹果的股价几乎跌去了近九成。但令人惊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波折,苹果股票的年化收益依然高达 21.6%。 兄弟们再看看 AMGEN,最大回撤 - 64%,可年平均涨幅却能达到 22.7%,位列这 20 只股票年平均涨幅之首。还有 PAYCHEX,最大回撤 - 67% ,年平均涨幅也有 20.8% 。 而 WILLIAMS - SONOMA 更是让人咋舌,它曾经历过 - 90% 的最大回撤,几乎要归零的股价,放在当时足以让所有投资者绝望。可如今,它的年平均涨幅也达到了 20.4% 。 这些股票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投资中,短期的股价波动并不能决定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那些在市场风暴中能够挺过来的公司,往往有着强大的基本面、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当然,这也提醒我们投资者,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远的投资眼光。不要被短期的股价暴跌吓破了胆,也不要盲目跟风追涨杀跌。投资,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暂的冲刺。
今天才刚回调一天,就觉得自己要破产,怀疑自己昨天为什么买在高点的人 显然没有策略,没有规划,也不是在做长期投资 考虑到“长期”这个词其实是在PUA,能忍住今年4月份不卖的人其实都属于合格过关的“长期投资”者。 关键其实是前面两点 比如TSLA,今天回撤3%我非常开心,为什么? 1)Roll到年底的500的Call,横盘损耗对我是有利的 2)本周一、二卖了周五470+的call,应该稳了 3)正股从半个月来看还是涨的,leaps也还好;周三暴涨3%有些莫名其妙,跌了刚好加仓 要给自己的操作营造一定的安全空间,只要不是暴涨暴跌都能活下去,都能赚到一些钱(注:不是一夜之间的大钱,但可以日积月累) 这样的策略就是“有韧性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永远不会放弃卖Call的原因,哪怕看好UNH,TSLA;此外INTC今天涨成这样,我也卖了周五到期的Call,当然这次是Covered Call;如果我要追一个末日期权做多,我一定会卖出等值的Call,把成本赚回来,以应对做多期权在99%的时间内归零的必然结局 要给自己的策略,创造足够的Comfort Margin 这样,面对波动就会有更好的心态,俗称“涨跌都是赚”(注:这取决于你的结算时间,比如卖call,现在是亏的,年底赚就够了。具体细节以后再说了) 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随时调整,大方向不变 谢谢大家
昨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英伟达逐步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金,协议细节是:并不是一次性投资,OpenAI每建设1GW的算力,英伟达投资100亿美金,股权投资不谋求控制权。之前老黄有算过1GW的产能对应着500亿美金的支出,英伟达能拿到其中的350亿美金。10GW就是5000亿美金的资本支出,给英伟达就是3500亿美金的增量,而且还拿到了openai的一部股权,对英伟达来说是个好生意。 昨晚老黄一句话“这10GW的产能,不包括在之前提到的任何信息里面”,说明是纯纯的增量,一下子就把市场给引爆了,AI算力上下游(芯片、代工、数据中心、光模块、电力/核电板块等)集体高潮。 当然也看到很多质疑和嘲讽的观点“左脚踩右脚的风火轮”,成了英伟达出钱买自己卡拉股价的资本局。不否认有这样嫌疑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起投资背后的内涵: 1、这个投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英伟达投资框架下openai首批1GW的算力产能26年才开始,之前openai跟甲骨文的大订单也是一个超长期的订单,持续可能十年。 2、算力缺口还是大,我更愿意看作是巨头在为未来的巨量算力需求提前做准备。看引用的推文三季度美国AI渗透率才刚刚接近10%,越过这个门槛大概率会迎来渗透率的快速上升期,这中间token生成量估计是暴增(之前老黄在电话会上就说过过去一年推理token生成量增长十倍,速度还在持续加强)。 3、OpenAI只有大模型,英伟达只有芯片,在第一阶段他们因为是行业先行者,占据先发优势,而且业务最纯血,所以这类型的公司股价表现最好。但随着ai不断发展,当算力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又出来几个比肩甚至超过openai的大模型厂商之后,ai的竞争就变成了生态的竞争了,这个阶段则要求能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单一环节的竞争,变成了产业上生态的竞争。 对于英伟达来说,基本上业务全是芯片带来的收入,依托现在优势往产业链下游走也是应有之义:所以英伟达投资了CRWV这个AI云计算服务商,现在又往算力更下游大模型公司伸手。而openai则是凭着这个合作协议,未来能锁定更多的英伟达芯片还能提前拿到货。 当然上面的观点依然打消不了泡沫论的说法,当然有人更是把英伟达投资openai这个举行当作泡沫又一佐证。个人以为这里的核心还是AI发展速度有多快。当下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来源还是自己的利润累积,如果哪一天巨头都在纷纷发债扩张从现金流量表上升到资产负债表的时候,那是需要特别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