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

🩸币安广场上刷到一个大学生的四次爆仓经历,心里挺唏嘘的! 有人可能会笑他蠢,但换个角度看,他只是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要花几年时间才会踩到的坑,在几个月里一口气走完了。 如果要从这些故事里提炼出一点东西,我觉得就是投资里典型的四个错误—— 1⃣把运气当实力 他最开始只拿了几百块,随便试了试,就赚到钱。 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开局——短期的好运会制造一种幻觉,让人误以为自己掌握了规律,只要再复制一次,就能继续赢。 拿破仑说:“Victory has a hundred fathers, but defeat is an orphan.”胜利会掩盖错误,失败才会暴露真相。 市场最擅长的就是收回幻觉。短期的盈利,不是硬实力,只是运气的概率事件。真正的能力,是在无数次起伏里依旧能稳住自己的交易逻辑。 2⃣盲目加注,忽视风险 第二次他借了 500u,想着一把梭回去。结果行情一来,瞬间归零。 这是很多人惯犯的错误:觉得钱少,就可以无所谓。 但事实恰好相反——本金越少,越要保护。 因为小资本根本经不起一次完整的亏损,尤其是在没有其他现金流的阶段,更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分筹码。 3⃣情绪失控,把交易当赌博 第三次他投了 1000u,想开始稳一点。但因为盯盘心态爆炸,被行情牵着鼻子走,追涨杀跌,最后加速亏光。 巴菲特说:投资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市场的机会其实非常多,真正致命的不是波动,而是你在波动中失去了冷静。 4⃣听信他人,丢掉独立思考 最后,他遇到一个大哥,带着他一起操作。前期顺利,但对方的操作失误让他一起爆仓血本无归。 这是最致命的一刀:把决策权交给别人。 市场没有救世主,你听谁的喊单,听谁的内幕,最后的责任都只能自己承担。 独立思考不只是投资的必修课,更是一切自由的起点。 真正的成熟,是即便错了,也要错在自己的逻辑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从错误里提炼出属于你自己的经验。 四次爆仓,总结出来的不过就四句底线—— 运气会骗你, 本金要珍惜, 情绪要克制, 独立要坚持。 说起来简单,其实就是大多数投资人一生的修行了!
一图看懂:搞金融必须要知道的20张牌照 那么,什么是金融的本质? 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二是实际上就三个词“信用”、“杠杆”、“风险”; 三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 所以,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工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用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刀能用来切菜,也能用来砍人,被砍的时候不能说刀是坏的,只能指责拿刀砍人的人。 金融这个工具如果用对了,就能创造巨大财富,比如著名的美国铁路运动,连苛刻的马克思都称赞说:“假如必须等待个人财产积累够才去修铁路,那恐怕直到如今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事给搞定了。” 正因为金融有这种财富放大效应,所以也一定会有人用其来谋取不法收入,比如2008年著名的次贷危机,就是华尔街一群极不负责的坏蛋,把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没有资格的群众,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全球性的债务危机。 金融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有主要有三大功能。 一、为时间定价。 你一定听过“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些话,我告诉你这些话都是真的。没错,时间是有价值的。 比如我们买房贷款。假如你看中了一处价值80万的房子,假如1万/平,首付24万,向银行贷款56万,假如利率是6.8%,为期30年,那么30年后你总共需要还银行131.436万元。也就说,你多还给银行的75.436万就是当初向银行借的56万块钱在这30年里的时间价格。也可以反过来看,30年后的131.436万相当于今天的56万。这个例子你用到了三种金融工具,货币(你的本金),银行贷款,实物资产(房子)。 在金融里面,时间就是金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时间都被度量成了有价格的商品,这个概念叫“货币的时间价值”。 比如: 还是刚才买房的例子,假如你买的这套房子是2007年北京的房子,那么现在值800万,在这里,时间把你当初24万变成了今天的800万。 你可以存在银行里,按照这种长期的、定存的利率来算的话(5年期存款平均定存利率5.85%),十年前你存的10万块钱,现在你可以拿到多少呢?大概是43.2万元。 你也可以把这这笔钱买股票,假设你买的是中石油,十年前的24万块钱剩下多少呢?9.6万块钱。 如果你当时很有眼光,买的是腾讯的股票,十年前的24万块钱变成了多少钱呢?现在是864万块钱。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金融工具随着时间的变化,对财富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价值创造,有的是价值毁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不同决策的影响,但是你往深层次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财富数值的变化,其实是金融工具把我们拥有的相同时间(未来十年)进行了深度的加工,都化成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时间价值。 二、资金聚集 这是金融工具的第二个功能 -- 资金聚集。比如前文提到的美国铁路运动例子,在19世纪,大家都知道修完铁路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铁路修好运费会下降20倍左右(相对陆运),很快便可以把当初修铁路的钱赚出来。 但是问题在于修铁路的钱去哪找? 华尔街想到了在美国发行债券或者股票,华尔街的经纪人在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后,将这些资本投入到美国的铁路建设中,他们拿着英国人的钱(英国人买了大量的债券和股票)去英国买钢铁回来修铁路,很快铁路就建成了,所以马克思才会发出那些感慨。 我们人一生下来都会面临很多约束的,第一个约束就是时间的约束,你顶多就活100岁了不得了,第二个约束就是资金约束。 但是人类的资金约束不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是会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上面临着缺一大笔钱的困境。 比如对你个人来说,结婚,买房,生病,出国留学……在这些节骨眼上我们特别需要迅速地筹集一大笔资金。那么企业更是这样,创业的时候,研发投入,项目投产……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都需要依靠大量资金的助力。那么那些听上去更宏伟的事物呢?比如战争胜负,城市兴亡……这些会和金融无关,不需要资金的集聚吗? 在香帅的课程里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胜负手是“债券发行”,另一个是纽约繁荣背后也是金融“资金聚集的力量”,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其实背后的过程跟美国的铁路运动一个模样。 没有近现代的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发展,这种跨地区、跨时间的大规模资金集聚,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三、抵御风险 金融工具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风险。风险其实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死亡、疾病、失业、汽车事故……这些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企业就更是如此了,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工业的投入大,失败概率高,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1、保险:让社会分担分散个体的风险 比如美国的农业保险。2012年的夏天,美国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玉米是受灾最严重的作物,中西部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但令人庆幸的是,美国的农业保险特别地发达,它是这么一个机制:全国所有的农户都缴纳一定的保费,一旦参保的农户发生问题,这些资金就会被用来补偿他们的损失。因为有了农业保险,所以在2012年这次罕见的天灾中,种玉米的农民发现,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所以说,保险这种风险共担的功能,让我们人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对自然的依赖减小了,我们个体承受的风险也被分散到了社会群体中间。这是保险的功能。 2、股票:让更多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大家都知道,荷兰在17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帝国,这个帝国的形成,其实是和一个金融工具的风险共担功能密切相关的 -- 股票。 16到17世纪的时候,荷兰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它想开拓远洋海上贸易,但是远洋贸易面临两个约束:第一,造船的耗资太大;第二,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特别大,你要光靠船长或船员他们自己的力量就很难完成这样的探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荷兰人就设计了一套机制:他们让荷兰人民来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只要你购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你就能按照认购的比例,分享东印度公司远洋贸易的利润,这就叫“利益共享”;但是万一探险失败的话,你投入的资金就算沉没了,这叫“风险共担”,通过这么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远洋贸易的资金风险就被分摊到了购买股票的国民身上。借此,东印度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船员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胆地踏上了远征东方的航线,开创了荷兰的海上帝国时代。 所以,荷兰人第一个发明了股票这种金融工具。 三、风投、创投:让社会分担创业创新风险 现在最流行的风投、创投就对企业鼓励创新、创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下海创业,但是创业不是好玩儿的,它是九死一生的游戏,不要说普通人,就算是亿万富翁,一个不小心也可能倾家荡产。 所以我们会说,股票也好,风投也好,这些金融工具,都使得我们人类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个体、企业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能量,我们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就被大大地拓展了。 我们再总结一下,金融作为一种工具,具有时间定价,资金聚集和抵御风险三个功能。但能不能用好这个工具,得看你的本事了。我用交通工具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简单的金融工具比如买保险、买理财产品,买房贷款之类,有点类似学自行车,大部分人只要花点时间学一学都会,但复杂点的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期权,期货或者各种眼花缭乱的衍生品,就有点类似开飞机了,不是随便学学就会的,进入门槛很高。 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包括我,之所以一提金融就觉得是洪水猛兽,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却容易受财富聚集传奇的诱惑进而参与不适合的金融投机,就像你没有驾照就开车上高速一样,出事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受金融伤害的事情像传染病一样容易传导,进而产生普遍性的误解。 你想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取决你的目标,工具一定要跟目标匹配,才能发生效用。比如你是想创业的,那么发行股票,寻找风头创投等是在考虑之内。如果只是想财富的保值增值,那么房子,股票,债券等是在考虑之列,但不管如何,你最好得先看说明书,考得驾照再上路,不然,这些工具就会变成价值毁灭。
怎么从对冲基金的角度提升你的Crypto交易能力? 大家好,我是 Cald. 我看到 Crypto 圈的朋友们,痴迷于寻找下一个百倍币,研究各种链上 alpha,但他们的账户净值曲线却常常波动巨大,很多人明明看对了方向,却死在了黎明前。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交易体系里,缺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首席风险预算官。 第一课:停止“头寸管理”,开始“风险预算” 我们先抛弃“仓位管理”这个词,它有误导性。它让你关注“我下了多少本金”,而机构关注的是“我分配了多少风险”。 在对冲基金,我们不叫“仓位管理”,我们谈论的是 VaR (Value at Risk) Budgeting。 每个 Pod(交易小组)在年初就会拿到一份风险预算,也就是一个明确的 VaR Limit。这就像你玩游戏,开局只有100点血量。你的每一笔操作,消耗的不是你的金钱,而是你宝贵的“血量”(风险预算)。 这个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交易的性质: 1.从追求无限收益,变为在有限风险下的最优解。 2. 迫使你将每一笔交易都量化为“风险单位”。 如何量化? 就要用到那个核心公式:预期收益 / 波动率。 一个高夏普率的交易,就是用极小的风险预算,去撬动一个潜在的高回报。而一个你“感觉良好”的 all-in 操作,可能在开仓的瞬间就花光了你整周的风险预算。 第二课:资产的风险,是动态的、非线性的 Crypto trader 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把资产当成一个静态的东西。 在机构眼中,不存在“比特币”这个恒定的资产,只存在“此时此刻的比特币”。 1. ETF 决议前的 BTC,和横盘震荡期的 BTC,它们的波动率预期是天壤之别。前者的风险单位可能是后者的5倍、10倍。如果你的 sizing(头寸规模)一成不变,那你其实是在用完全不同的风险去赌博。 2. 同样是 $10,000 美金,满仓现货 SOL,和用 $1,000 美金开 10x 杠杆的 SOL 合约,虽然名义本金不同,但它们在某一时刻可能占用的是你同等级别的风险预算。 专业交易员的日常,就是不断地对场上所有资产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一个资产在重大事件(比如 CPI 数据公布、项目重大升级)前后,会经历 Volatility Shock (波动性冲击),它的风险定价会发生剧变。你的 sizing 必须随之调整,否则就是对风险的傲慢。
Han Qin
1个月前
如果说高杠杆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数学计算,那有朋友问说我是不是足够幸运就可以了? 只能说我们还不了解黑天鹅事件对高杠杆来说有多致命。 1/ 杠杆会放大一切波动 杠杆的本质是用小的自有资金撬动更大的仓位。 在正常市场波动下,杠杆可以成倍放大利润,但一旦遇到极端行情(黑天鹅),亏损同样会被放大。 举例:5倍杠杆时,价格只需下跌 20% 就能让本金归零。 2/ 黑天鹅事件往往是跳跃式波动 黑天鹅往往伴随突发消息(战争、监管禁令、重大黑客事件、金融危机等)。 这种冲击不是线性下跌,而是直接“跳空”大幅下挫,导致止损单来不及触发。 杠杆仓位瞬间穿透保证金,直接爆仓,甚至负债。 3/ 流动性枯竭与强平连锁反应 黑天鹅来临时,市场流动性骤减,买盘消失,卖盘堆积。 高杠杆仓位被强制平仓, 导致被动砸盘, 然后进一步加剧下跌, 重复更多强平,更多下跌,最后螺旋式崩盘。 杠杆交易者往往最先成为这个连锁反应的“燃料”。 4/ 风险无法提前对冲 普通风险可以通过风控、止损、对冲来部分规避。 黑天鹅的特点是无法预测、无法提前定价,因此杠杆账户几乎没有防御空间。 即便有人尝试买保险(期权、对冲头寸),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失效或流动性不足。 5/ 心理与资金管理失效 杠杆越高,心理承压越大。黑天鹅行情下,恐慌和贪婪会让交易者错过逃生机会。 而低杠杆或无杠杆的投资者,至少还有“活下来、等反弹”的余地。高杠杆则“一刀毙命”。 总结: 黑天鹅事件带来不可预期、不可控制的极端价格波动,而杠杆把这种不可控风险放大到“爆仓级别”,因此对高杠杆交易者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