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勒布

转 我用了三年才真正看懂《反脆弱》。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塔勒布在卖弄—— 一个交易员写这么厚一本书讲哲学,还动不动骂经济学家和银行家。 但三年后再翻,我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只是我当时没资格懂。 这本书最狠辣的地方,是它揭穿了现代生活最大的谎言:稳定。 我们被教育要追求稳定——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关系、稳定的人生规划。 整个社会都在贩卖这个幻觉: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生活。 但塔勒布说,这是在自杀。 因为真实世界不是线性的。 你以为躲开了小波动,积累的能量会在某一天以黑天鹅的形式爆发。 2008年,那些在大银行工作的人,以为自己端着铁饭碗,结果一夜之间全部失业。 那些一辈子没生过病的人,一场大病就垮了。 那些从不吵架的夫妻,离婚时最决绝。 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小的压力测试,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塔勒布举了个例子我一直记得。 如果你给一个包裹贴上“易碎品”的标签,你是在乞求搬运工小心翼翼地对待它。 但现实是,没有人会真的小心。 这个包裹迟早会被摔。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乞求别人小心,而是让包裹本身能扛摔,甚至摔了之后变得更结实。 这就是——反脆弱。 而且塔勒布书里还有一个观点震撼了我: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我们以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明了技术,然后工程师拿去应用。 但历史的真相是反过来的——工匠在瞎搞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用的东西,然后科学家写论文解释它为什么有用。 蒸汽机不是牛顿力学的产物,是工匠修修补补搞出来的。 飞机不是空气动力学的产物,是莱特兄弟摔了几百次摔出来的。 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公司管理、职业规划,全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 你要先想清楚再去做,你要有完美的计划,你要能预测结果。 这种思维最致命的地方是——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失败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 所以大家都不敢动,都在等一个“完美的时机”。 但塔勒布说,反脆弱系统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小试错。 每一次小失败都在给系统提供信息,让它知道什么不该做。 只要你控制好每次试错的成本,让它不至于毁掉你,那么随着试错次数的增加,你遇到大机会的概率就在不断上升。 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失败的看法。 以前我怕失败,因为觉得失败意味着我不行。 现在我知道,只要我控制好风险敞口,失败就是在给我反馈。 那么,怎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生存? 塔勒布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法:杠铃策略。 杠铃策略的意思是,把资源分配到两个极端:一头极端保守,一头极端激进,避开中间地带。 在投资上,就是90%的钱放在几乎零风险的地方,10%投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上。 最坏的情况是损失10%,但收益没有上限。 而那些百分之百投资“中等风险”的人,会因为风险计算错误而完全毁灭。 中等风险最危险,因为它给你一种“稳定”的错觉,但其实既没有安全垫,也没有爆发力。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用杠铃法则重新分配生活,整个人的状态变了。 以前我总想在工作和创业之间找平衡,结果两边都做不好。 工作不敢太投入怕没时间创业,创业不敢全力以赴怕没收入。 看起来在平衡,其实是在两头摇摆,焦虑得要死。 后来我明白了,塔勒布说的“杠铃”不是妥协,而是极端化。 一头极端保守:上班,拿工资,这是我的安全垫。 我不追求在公司里升职做到高管,也不幻想靠这份工作实现财务自由。 它的作用只有一个——让我活下来,给我时间。 一头极端激进:创业项目,all in,不设上限。 失败了最多损失的是时间和小额成本,但成功了收益是指数级的。 我不再追求那种“稳步上升”的幻觉。 因为在一个非线性的世界里,稳步上升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我上班的这几年,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买一个保险。 它保证了即使我的创业项目全都失败,我也不会流落街头。 有了这个保底,我才敢在创业项目上真正冒险,去尝试那些回报很高但不确定性也很高的方向。 没有这个杠铃结构,我要么困在舒适区不敢动,要么破釜沉舟赌一把然后爆掉。 而现在,我在用时间换可选择性。 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在给我反馈,告诉我什么行不通。 每一次小规模的成功都在积累势能。 我不知道哪一个项目会真正起飞,但我知道——只要我一直在场、一直在试错,我遇到它的概率就在增加。 这才是杠铃策略的精髓——用确定性保护你的下限,用可选择性打开你的上限。 这才是真正的反脆弱——不是跑得最快,而是活得最久。 世界不会变得更稳定,只会更混乱。 与其追求一个不存在的稳定,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在混乱中获益的人。
假设你是一只火鸡。 农场主每天来喂你,风雨无阻。 第1天你有点紧张,第10天你放松了,第100天你确信人类是朋友。 到第1000天,你已经掌握了统计学。 你画出了体重增长曲线,计算出了喂食的标准差,得出科学结论:人类对火鸡100%友好,这个规律有1000个数据点支撑。 第1001天,你更加确信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那天是感恩节前夜。 第二天你被端上了桌。 这是《黑天鹅》书里的一个故事,也是传说中的“黑天鹅事件”。 为什么用黑天鹅做隐喻? 因为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确信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个信念被无数次观察证实。 但仅仅看见一只黑天鹅,就足以颠覆千年的结论。 “黑天鹅”由此指代,那些同时满足三个特点的事件: 第一,它具有意外性,在通常预期之外。 第二,它会产生极端影响。 第三,虽然意外,但人们会在事后为它编造理由,让它看起来可解释、可预测。 简而言之:稀有性、极大冲击性、事后可预测性。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不知道黑天鹅事件的火鸡。 觉得自己的工作稳定、房价会涨、关系会持续、明天和今天差不多。 1000天的经验让我们相信,第1001天也会一样。 但历史从来不是这样运作的。 塔勒布自己就见过天堂变地狱。 他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贵族家庭,那地方被称为“中东天堂”——法语文化、地中海气候、基督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了13个世纪。 出租车司机都很友好,这是天堂的明证。 1975年内战爆发。 几个月时间,天堂变成地狱。 13个世纪的和平积累在几周内灰飞烟灭。 战争持续了超过15年。 更震撼的是人们的反应。 所有人都说“战争只会持续几天”,然后在塞浦路斯、希腊的酒店等待返乡。 超过15年后,一些人还在等。 塔勒布的叔叔记得,30年前巴勒斯坦富人逃到黎巴嫩时,也以为只是权宜之计,60年后还住在那儿。 但当塔勒布问“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叔叔说:“不会,当然不会,这里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总觉得“这次不一样”。 更可怕的不是黑天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盲目。 历史不会爬行,只会跳跃。 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 但我们的大脑拒绝接受这一点。 这里有两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证明。 1982年夏天,美国大银行几乎亏光了从开业至今赚的所有钱——全部利润,一个夏天归零。 南美国家集体违约。 那些银行家穿西装打领带,每季度发布报告证明自己多么“稳健”。 几十年的数据显示:贷款坏账率低,风险可控。 直到所有客户同时还不上钱。 然后是我最喜欢的例子。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 这家公司有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他们发明的数学模型管理风险。 模型说:我们的策略极度安全,亏光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 而危机发生,几个星期,破产。 他们的模型基于“钟形曲线”——假设市场波动是正态分布的,极端事件极其罕见。 但现实是“肥尾分布”,黑天鹅比数学模型预测的频繁得多。 最讽刺的是:这两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正是因为发明了这套期权定价公式,假设黑天鹅不存在。 获奖第二年,他们用这个公式管理的基金破产了。 塔勒布说,问题出在我们以为世界是“平均值主导”的。 在身高体重这种领域,极端值不重要,一个人再高也高不过三米,平均值就能说明问题。 但在财富、战争、金融市场、技术创新这些领域,一切由极端事件主导。 比尔·盖茨一个人的财富超过一亿普通人的总和。 我们总是用“平均值”的思维去理解“极端值主导”的世界。 认清这一点之后,问题就变了。 不是"怎么预测黑天鹅"——那不可能。 而是:怎么在黑天鹅的世界里活下来,甚至变强。 塔勒布的答案分两步。 第一步:认清两个极端。 黑天鹅不都是坏的,它有两个极端。 负面黑天鹅——坏的意外。 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 9·11恐怖袭击,双子塔倒塌。 1987年股市暴跌,一天跌掉23%。 正面黑天鹅——好的意外。 互联网的发明,没人预料到它会改变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本来是实验失败。 《哈利·波特》的成功,被12家出版社拒绝过。 区分它们,是因为应对策略完全相反。 第二步:分别应对。 对负面黑天鹅,要防御;对正面黑天鹅,要进攻。 先说防御。 最具体的方法是《反脆弱》里提到的杠铃策略。 把85%~90%的资产放在极度保守的地方(现金、国债),剩下10%~15%投向高风险高回报。 这样配置,两种黑天鹅你都不怕。 负面黑天鹅来了——市场崩盘、经济危机,你最多损失那10%,90%的本金还在。 正面黑天鹅来了——你投的某个项目意外大爆发,收益可能是几十倍、上百倍。 坏事来了,你输得有限。 好事来了,你赢得很大。 千万别搞"中等风险"策略。 那看似稳健,实际上负面黑天鹅来袭时会被一锅端,正面黑天鹅来临时又赚不到大钱。 这不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人生。 选行业,关键看一点:意外对你有利还是有害。 正面黑天鹅行业——电影、出版、科研、风险投资。 拍一部电影,最坏亏几百万,最好赚几十亿。 出一本书,最坏亏印刷费,最好版税几千倍(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内容创作)。 做一个实验,最坏是失败,最好改变历史。 损失有限,收益无限。 负面黑天鹅行业——银行贷款、巨灾保险。 银行借钱,最好赚点利息,最坏血本无归。 巨灾保险,最好收保费,最坏赔到破产。 收益有限,损失无限。 所以要往正面黑天鹅行业走,远离负面黑天鹅行业。 再说进攻。 对正面黑天鹅,关键是抓住机会。 机会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如果重要人物向你发出邀请,取消原来的全部计划。 这扇门可能永远不会再开。 去大城市生活,去参加聚会,反复尝试。 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次会成功,但只要成功一次,就足以弥补所有失败。 最后,记住:不要预测,而要准备。 不要试图预测下一只黑天鹅什么时候来、从哪里来。 那不可能。 你要做的是让自己既能抵御负面黑天鹅的冲击,又能从正面黑天鹅中获得最大收益。 把精力放在增强抵抗力上,而不是预测上。 塔勒布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1987年股灾,别人血本无归,他从小额投资中获得巨大收益。 他从不预测黑天鹅什么时候来。 他只知道:脆弱的系统,黑天鹅来了就必将瓦解。 而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成为那只火鸡。 而是成为那个在感恩节前夜,清空农场的人。 成为那个在别人恐慌时,早有准备的人。 成为那个在黑天鹅降临时,能够说一句:“我等你很久了”的人。
我用了三年才真正看懂《反脆弱》。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塔勒布在卖弄—— 一个交易员写这么厚一本书讲哲学,还动不动骂经济学家和银行家。 但三年后再翻,我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只是我当时没资格懂。 这本书最狠辣的地方,是它揭穿了现代生活最大的谎言:稳定。 我们被教育要追求稳定——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关系、稳定的人生规划。 整个社会都在贩卖这个幻觉: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生活。 但塔勒布说,这是在自杀。 因为真实世界不是线性的。 你以为躲开了小波动,积累的能量会在某一天以黑天鹅的形式爆发。 2008年,那些在大银行工作的人,以为自己端着铁饭碗,结果一夜之间全部失业。 那些一辈子没生过病的人,一场大病就垮了。 那些从不吵架的夫妻,离婚时最决绝。 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小的压力测试,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塔勒布举了个例子我一直记得。 如果你给一个包裹贴上“易碎品”的标签,你是在乞求搬运工小心翼翼地对待它。 但现实是,没有人会真的小心。 这个包裹迟早会被摔。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乞求别人小心,而是让包裹本身能扛摔,甚至摔了之后变得更结实。 这就是——反脆弱。 而且塔勒布书里还有一个观点震撼了我: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我们以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明了技术,然后工程师拿去应用。 但历史的真相是反过来的——工匠在瞎搞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用的东西,然后科学家写论文解释它为什么有用。 蒸汽机不是牛顿力学的产物,是工匠修修补补搞出来的。 飞机不是空气动力学的产物,是莱特兄弟摔了几百次摔出来的。 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公司管理、职业规划,全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 你要先想清楚再去做,你要有完美的计划,你要能预测结果。 这种思维最致命的地方是——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失败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 所以大家都不敢动,都在等一个“完美的时机”。 但塔勒布说,反脆弱系统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小试错。 每一次小失败都在给系统提供信息,让它知道什么不该做。 只要你控制好每次试错的成本,让它不至于毁掉你,那么随着试错次数的增加,你遇到大机会的概率就在不断上升。 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失败的看法。 以前我怕失败,因为觉得失败意味着我不行。 现在我知道,只要我控制好风险敞口,失败就是在给我反馈。 它在告诉我什么不该做,同时在缩小未知的范围。 只要每次失败的成本是可控的,那么失败得越多,我离成功就越近。 这才是反脆弱——不是不失败,而是让每一次失败都让你变得更强。 真实的成长曲线,不是斜向上的直线,而是长期平缓然后突然爆发。 我玩推特两个月,前七周每天发内容,涨粉慢得让人怀疑人生。 我在做各种尝试:德国留学就业分享、编程科普、语言学习技巧、生活碎片。 每条只有几个赞,每天涨粉个位数。 但我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只能不断试错。 直到第八周,我发了一条读书笔记,突然爆了。 一周涨的粉丝,是之前七周的十倍以上。 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的留学经历不够精彩,不是我的编程知识不够硬核,而是大家喜欢我写读书笔记的那种文风。 那种直白、有观点、不端着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在第六周因为“看不到成效”放弃了,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 如果我一开始就笃定“我要做留学博主”,就不会尝试读书笔记这个方向。 这就是塔勒布说的——可选择性。 前七周看起来在乱试,其实是在积累选择权。 每一次小失败都在告诉我什么不行,同时在缩小搜索范围。 而那个突然爆发的第八周,不是运气,是大量试错之后,终于碰到了那个非线性的爆发点。 那么,怎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生存? 塔勒布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法:杠铃策略。 杠铃策略的意思是,把资源分配到两个极端:一头极端保守,一头极端激进,避开中间地带。 在投资上,就是90%的钱放在几乎零风险的地方,10%投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上。 最坏的情况是损失10%,但收益没有上限。 而那些百分之百投资“中等风险”的人,会因为风险计算错误而完全毁灭。 中等风险最危险,因为它给你一种“稳定”的错觉,但其实既没有安全垫,也没有爆发力。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用杠铃法则重新分配生活,整个人的状态变了。 以前我总想在工作和创业之间找平衡,结果两边都做不好。 工作不敢太投入怕没时间创业,创业不敢全力以赴怕没收入。 看起来在平衡,其实是在两头摇摆,焦虑得要死。 后来我明白了,塔勒布说的“杠铃”不是妥协,而是极端化。 一头极端保守:上班,拿工资,这是我的安全垫。 我不追求在公司里升职做到高管,也不幻想靠这份工作实现财务自由。 它的作用只有一个——让我活下来,给我时间。 一头极端激进:创业项目,all in,不设上限。 失败了最多损失的是时间和小额成本,但成功了收益是指数级的。 我不再追求那种“稳步上升”的幻觉。 因为在一个非线性的世界里,稳步上升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我上班的这几年,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买一个保险。 它保证了即使我的创业项目全都失败,我也不会流落街头。 有了这个保底,我才敢在创业项目上真正冒险,去尝试那些回报很高但不确定性也很高的方向。 没有这个杠铃结构,我要么困在舒适区不敢动,要么破釜沉舟赌一把然后爆掉。 而现在,我在用时间换可选择性。 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在给我反馈,告诉我什么行不通。 每一次小规模的成功都在积累势能。 我不知道哪一个项目会真正起飞,但我知道——只要我一直在场、一直在试错,我遇到它的概率就在增加。 这才是杠铃策略的精髓——用确定性保护你的下限,用可选择性打开你的上限。 这才是真正的反脆弱——不是跑得最快,而是活得最久。 世界不会变得更稳定,只会更混乱。 与其追求一个不存在的稳定,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在混乱中获益的人。
反脆弱之父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箴言录 一、关于知识与语言 古希腊文中没有“蓝色”一词,反映古人对颜色的认知局限。 荷马时代的色彩词汇仅限于黑、白及模糊的红黄类颜色。 语言对世界的感知有很大影响,缺词就难以区分事物。 二、生活方式建议 不读过去100年内写的书。 不吃最近1000年培育的水果。 不喝最近4000年发明的饮料(只喝水和红酒)。 不与40岁以上的普通人交谈。 三、过度补偿与行为悖论 长途飞行后最好锻炼而非休息。 紧急任务应交给最忙或第二忙的人,他们更高效。 四、关于演讲与交流 有效演讲应轻声细语,而非声嘶力竭。 音量大不等于影响力,沉默的人往往更强大。 注意力反论:“不流畅”反而能增强听众思考。 最有力量的演讲风格是让人“努力倾听”。 五、身体训练与极限锻炼 极限训练胜于重复训练:挑战自己记录,然后彻底休息。 自己变成“保镖”比雇保镖更划算。 六、关于财富与风险 财富的关键在于“不在乎财富”。 拥有稳定收入常常掩盖了潜在风险。 债务是借贷双方的错误,双方都应受惩。 不接受有薪工作的投资建议。 七、对社会的讽刺与洞察 企业家是社会英雄,他们为他人承担失败。 智力测验是书呆子为标榜自己而设计。 心理学界的“发现”往往早被骗子掌握。 科学失败往往被掩盖,成功被夸大。 八、行动原则与人生态度 真正的勇气无法伪装。 从不妥协,实话实说。 不为自己的意见承担风险的人一文不值。 将焦点放在未发生的事上,而非已发生的。 所谓“浪费时间”,往往是最佳投资。 唯一衡量智力的标准:是否能识别“维特根斯坦的尺子”情形。 如果你能自由打盹,你就掌控了生活。 九、写作与表达 写作是“不被察觉地重复自己”的艺术。 写文章要让读者完全猜不到下一页内容。 从不读能被总结的书,也不读不会重读的书。 十、关于人性与社交 不要向人请教意见,只看他们持有什么资产。 别与比你富有的人频繁社交,除非在你能承受的场所。 真正的敌人不会自称“我的朋友”。 先对人友好,但若有人想操控你,就反击。 衰老的标志:停止学习、过度谈论衰老、记错该记的事。 十一、关于自由与反抗 你只有在能无目的行动时才真正存在。 拒绝 NGO 式“救世”,去承担风险、创业才是真正改变世界。 十二、关于思维方式 数学是思考方式,不只是数字游戏。 心理学使复杂问题更复杂,物理学则使之更简单。 医药应为重病者准备,对健康人有害无益。 知识的增长更多来自“删减”而非“添加”。 十三、杂项警句 最好的调味料是饥饿。 冥想是一种不会伤人的自恋方式。 被称为“被高估”的书、房子、市场,往往值得投资。 若你需要边走边听音乐,请别走路。 人类缺乏想象力,甚至无法预见明天重要的事物。 人喜欢在水边吃鱼,即使那鱼是卡车运来的。 ——整理自 Nassim Nicholas Taleb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