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需求

听了最近一期硅谷 101 关于美国电力的分享,才知道最近 BE 今年涨了五倍,是因为它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美国 AIDC 现在都在搞「园区自建电站」: - 核电稳定,但建设周期是 5 年以上 - 新增电力供应和电力上网是两回事,上网电的乐观排期是3–5 年 - AI 上线周期又是按季度算 所以最现实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案:AIDC 旁边自己发电。 - - - 现在支持这个规模的在地发电只有两条路径:天然气燃气轮机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燃气轮机的原理类似于飞机发动机,因为之前的需求没有这么强,美国本土能交付的产能只有几十台的数量级(每一台几十 MW、100MW 级)。 据说马斯克的 xAI 扫完了美国几乎所有的燃气轮机库存,加速了这个趋势。 代表公司是 GE Vernova / Siemens Energy / Mitsubishi Power / Doosan Enerbility。 但是燃机转速掉、调停会有瞬断风险,SOFC 电池是连续稳态电,虽然建设成本更高,但是电效率也更高,也支持氢气掺混,目前的玩家只有美国的 BE 和韩国的 Doosan Fuel Cell。 BE 目前在 2028 年以前不会接新订单了。 - - - 产能爬坡: 燃机轮机原理 = 半个航空发动机 + 半个发电厂: - 涡轮叶片是单晶超合金,涉及航空级精密加工 - 大型锻件与高端合金加工全球只有几家,主要在中国,但是被 Section 232 设置了配额和加征关税 - 人才链条断档(多年需求低迷) 这都不是加产线能解决的问题。 - - - 搞清楚的太晚了,但凡和一个美国 AIDC 建设从业者聊聊,应该抓住主线还是不难的,不会被核电的伪经忽悠。
qinbafrank
1个月前
昨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英伟达逐步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金,协议细节是:并不是一次性投资,OpenAI每建设1GW的算力,英伟达投资100亿美金,股权投资不谋求控制权。之前老黄有算过1GW的产能对应着500亿美金的支出,英伟达能拿到其中的350亿美金。10GW就是5000亿美金的资本支出,给英伟达就是3500亿美金的增量,而且还拿到了openai的一部股权,对英伟达来说是个好生意。 昨晚老黄一句话“这10GW的产能,不包括在之前提到的任何信息里面”,说明是纯纯的增量,一下子就把市场给引爆了,AI算力上下游(芯片、代工、数据中心、光模块、电力/核电板块等)集体高潮。 当然也看到很多质疑和嘲讽的观点“左脚踩右脚的风火轮”,成了英伟达出钱买自己卡拉股价的资本局。不否认有这样嫌疑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起投资背后的内涵: 1、这个投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英伟达投资框架下openai首批1GW的算力产能26年才开始,之前openai跟甲骨文的大订单也是一个超长期的订单,持续可能十年。 2、算力缺口还是大,我更愿意看作是巨头在为未来的巨量算力需求提前做准备。看引用的推文三季度美国AI渗透率才刚刚接近10%,越过这个门槛大概率会迎来渗透率的快速上升期,这中间token生成量估计是暴增(之前老黄在电话会上就说过过去一年推理token生成量增长十倍,速度还在持续加强)。 3、OpenAI只有大模型,英伟达只有芯片,在第一阶段他们因为是行业先行者,占据先发优势,而且业务最纯血,所以这类型的公司股价表现最好。但随着ai不断发展,当算力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又出来几个比肩甚至超过openai的大模型厂商之后,ai的竞争就变成了生态的竞争了,这个阶段则要求能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单一环节的竞争,变成了产业上生态的竞争。 对于英伟达来说,基本上业务全是芯片带来的收入,依托现在优势往产业链下游走也是应有之义:所以英伟达投资了CRWV这个AI云计算服务商,现在又往算力更下游大模型公司伸手。而openai则是凭着这个合作协议,未来能锁定更多的英伟达芯片还能提前拿到货。 当然上面的观点依然打消不了泡沫论的说法,当然有人更是把英伟达投资openai这个举行当作泡沫又一佐证。个人以为这里的核心还是AI发展速度有多快。当下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来源还是自己的利润累积,如果哪一天巨头都在纷纷发债扩张从现金流量表上升到资产负债表的时候,那是需要特别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