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市场调整来自区域中小银行的信贷暴雷,但究其根源其实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政府停摆有关。过去两天美股财报季金融股和科技股阿斯麦和台积电财报都很强劲,但是昨晚开盘后美股稳住没多久就在盘中一路下行,美股下行带动币市也继续下探。昨晚美股盘中交易时段内两家美国地区银行:Zions Bancorp(Zions)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Western Alliance)相继披露了与涉嫌欺诈相关的不良贷款问题,此举引发市场对信贷风险的担忧,导致地区银行股集体下挫,蔓延开来引发了市场的担忧。23年初“硅谷银行”暴雷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小型的地区中心银行危机,市场死去的记忆又回来了。 1)Zions Bancorp宣布对其全资子公司California Bank & Trust(位于圣迭戈)承销的两笔商业贷款计提5000万美元的减值损失(charge-off),并指控借款人涉嫌欺诈。这笔损失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表现。 2)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已对借款人Cantor Group V提起诉讼,指控其在贷款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Western这个诉讼贷款欺诈直至就是近期美国市场讨论很多的私募信贷问题。 关于Cantor Group V 看到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对借款人Cantor Group V提起诉讼,应该不少人看到Cantor Group V这家公司很眼熟。Cantor Group V是一家位于加州的做商业房地产贷款的融资和资产管理的公司,也是位于纽约的 Cantor Fitzgerald 集团(Cantor Group)下的子公司。相信这个Cantor Fitzgerald很多人就熟悉了,华尔街的债券管理机构,财政部的一级交易商,也是帮助Tether打理USDT持有的美债储备的资管机构,现在的董事长是现任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儿子,卢特尼克被川普提名为商务部长之后辞职他的儿子接任来管理Cantor Fitzgerald。 Cantor Fitzgerald也是美国私募债领域非常活跃的投资机构,同时也是二三季度美股微策略财库浪潮里最主要的三四家投行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因为两家地区中小银行信贷问题调整,卢特尼克的Cantor Fitzgerald也是是导火索之一。 为何有跟美国政府停摆相关? 本周二晚上鲍威尔的讲话明确提到在未来几个月停止缩表,当时有聊到为什么鲍威尔也这个时间点提出未来停止缩表。一方面是缩表已经达到了美联储最初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维持隔夜融资市场的流动性至关重要,他提到“一些迹象显示,流动性状况正逐步趋紧,包括回购利率普遍上升,以及在特定日期出现更明显但暂时性的市场压力”。9月下旬美联储商业银行准备金规模已经跌破3万亿美金大关,这一关口被多位美联储官员视为“充裕准备金”与“紧张准备金”的分水岭,流动性的压力开始起来。流动性压力起来,抗风险能力弱的地区型中小银行自然首当其冲。 美国商业银行准备金跌破三万大关,最主要是因为隔夜逆回购onrrp用量已经消耗殆尽(从22年最高2.5万亿美金到最近几天每天只有几十亿美金),隔夜逆回购是美联储是美联储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消耗殆尽意味着这一部分短期资金已经财政部持续短债发行的情况全部被吸到短债上去了,市场流动性的安全垫用完了,再发债就要消耗银行准备金,造成了银行准备金规模的下跌。其实我们看到现在财政部TGA账户余额接近8500亿美金,账上资金充溢(9月中旬回补完成)但是因为10月1号开始的美国政府停摆,导致财政TGA账户成了堰塞湖,就是有钱花不出去,作为美元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TGA的资金出不去在隔夜逆回购消耗殆尽的背景下,流动性自然是雪上加霜。如果美国政府恢复正常,财政部账户余额开始消耗,其实我们应该很快能看到银行准备金规模的回升。 美元净流动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隔夜逆回购-财政部TGA账户余额,如果再深究,美元流动性是由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这两部分构成,大家应该能理解了隔夜逆回购、财政部账户余额跟银行准备金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有两篇之前聊美元流动性的推文:和可以参考。 所以可以这么说,之前超额发债回补TGA消耗完了隔夜逆回购的用量,进入十月政府停摆财政部TGA账户资金花不掉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规模持续走低,流动性开始紧张。然后卢特尼克的Cantor Group V信贷欺诈纠纷引发市场对于地区型中小银行信贷问题的担忧。这些就造成了这两天美股的调整,也是明明金融和芯片巨头的财报都是强劲,但是市场还是下跌的根源所在,然后中美博弈还未见明朗(但不是昨晚调整的主因)。美股调整,那么币市也很难有起色。 后续怎么看? 1、弄明白了试产调整的根源,那就是看什么时间美国政府能走出停摆,月初这里有聊过,短期内政府停摆对市场影响不大,但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好。昨晚参议院关于共和党提出的短期政府开支法案第十次投票又是没通过,现在美国政府停摆已经第17天了,市场的耐心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城府停摆持续的时间越长,很多财政支出无法进行,大美丽法案的很多内容也都是要到十月份美国政府新财年开始才落地,现在也悬在空中。 当然最终停摆问题会解决,只是这中间可能也是市场的煎熬。 2、关于中小银行的风险问题 个人看法只是风险远没有到危机的地步,之前个人有对风险与危机的定义。这种级别的风险会造成市场恐慌,引发小冲击。但是也需要清楚关键时候,联储也会出手。当下美联储工具箱里的工具又比23年3与硅谷银行暴雷时要多得多了。例如可以立即停止缩表,或者再度拿出BTFP银行便利融资工具等来支持出问题的银行。 只是当下还只是两家银行一部分贷款出问题,还没有大面积蔓延。那么也就没有到美联储出手的时候。 3、财报季业绩强劲,经济没出问题,市场是有底的。只是美国政府停摆已经超过两周了,那么之后停摆拖得时间越长就需要越谨慎。耐心等待什么时间能走出停摆。
两个月前提过一个“大换手”的概念,以ETF、上市公司采购为代表的传统资金新增购买力(ETF、上市公司只是代表,背后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新增购买力)作为买方,从链上早期巨鲸或者波段趋势投资者作为卖方交换筹码。9月中在一个机构内部分享时聊到在大换手框架下判断币市大盘的依据就变成了: 1)若价格能在短期持有者成本以上站稳并逐步,ETF 多日净流维持为正并逐步放大,总抛压不显著抬头,则市场处于再吸纳主导,整体上移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2)一旦 ETF 流入转负 (净流出),交易所净流入若同步抬升,将重新触发分配主导的路径,价格则承压。 中长期节奏 1)买方的结构性变化:现货 ETF 与稳定币的制度化通道仍在扩容; 2)每当价格进入新台阶,都会诱发远古巨鲸和波段选手的止盈和抛售。买方卖方需要持续博弈才能分出胜负 3)一旦宏观出现波折,会在某一段时期影响买方资金流速(流入大幅放缓甚至流出),卖方就会占优。 前两天看到稳定币单日接近30亿美金的增发量,本周etf净流入又开始放大,那么整体价格的上移就变成了大概率事件。 现在需要观察的是: 1)看未来一两周etf的净流入体量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这个是确保买方势能的关键(ETF不是唯一但是我们观察买方势能的重要途径); 2)4月以来大饼一旦突破ath再往上走一步就会进入一个震荡期,然后就是eth、sol等也进入传统资金买方视野的主流币强势的时候。这次是不是也如此? 而大家期待的溢出效应往往到这里也就止步了,再往山寨小币上溢出的概率并不大,去年有聊够为什么山寨起不来
鲍威尔喊跌美股,昨晚鲍威尔讲话基本延续了上周他在利率决议上的讲话态度,“短期内通胀存在上行风险,就业则存在下行风险——这是一个有挑战的局面”。在“活力不足、略显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形势下,就业下行的风险已增加。正是因为就业风险增加导致风险平衡变化,上周美联储才决定降息。依然是强调了双面风险,假如降息幅度过大或速度过快,可能无法有限控制高通胀、让通胀持续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而假如货币紧缩维持太久,则可能无谓地拖累劳动力市场。 提到了尽管上周降息,鲍威尔判读认为政策利率“仍有适度限制性”,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继续认为近期劳动力市场疲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压倒了通胀上升的影响,今年美联储就还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因为如果降息到位了那么利率不应该是限制性的,而应该是中性的。 印象中鲍威尔首次明确的对股市发表了看法,在演讲后的问答环节他说,从许多指标看,股市估值相当高,相对于历史水平,某些资产价格偏高。本来昨晚美股就比较弱,他说这话后就直接掉头往下了。 昨晚公布恶标普pmi,制造业和服务业pmi都略低于前值和预期但也都在荣枯线以上处于扩张区间,有放缓但是距离衰退还比较远,相当也支持了上周联储的降息动作。从这个角度看,美股昨天的下跌还是属于正常回调的范畴。
昨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英伟达逐步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金,协议细节是:并不是一次性投资,OpenAI每建设1GW的算力,英伟达投资100亿美金,股权投资不谋求控制权。之前老黄有算过1GW的产能对应着500亿美金的支出,英伟达能拿到其中的350亿美金。10GW就是5000亿美金的资本支出,给英伟达就是3500亿美金的增量,而且还拿到了openai的一部股权,对英伟达来说是个好生意。 昨晚老黄一句话“这10GW的产能,不包括在之前提到的任何信息里面”,说明是纯纯的增量,一下子就把市场给引爆了,AI算力上下游(芯片、代工、数据中心、光模块、电力/核电板块等)集体高潮。 当然也看到很多质疑和嘲讽的观点“左脚踩右脚的风火轮”,成了英伟达出钱买自己卡拉股价的资本局。不否认有这样嫌疑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起投资背后的内涵: 1、这个投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英伟达投资框架下openai首批1GW的算力产能26年才开始,之前openai跟甲骨文的大订单也是一个超长期的订单,持续可能十年。 2、算力缺口还是大,我更愿意看作是巨头在为未来的巨量算力需求提前做准备。看引用的推文三季度美国AI渗透率才刚刚接近10%,越过这个门槛大概率会迎来渗透率的快速上升期,这中间token生成量估计是暴增(之前老黄在电话会上就说过过去一年推理token生成量增长十倍,速度还在持续加强)。 3、OpenAI只有大模型,英伟达只有芯片,在第一阶段他们因为是行业先行者,占据先发优势,而且业务最纯血,所以这类型的公司股价表现最好。但随着ai不断发展,当算力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又出来几个比肩甚至超过openai的大模型厂商之后,ai的竞争就变成了生态的竞争了,这个阶段则要求能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单一环节的竞争,变成了产业上生态的竞争。 对于英伟达来说,基本上业务全是芯片带来的收入,依托现在优势往产业链下游走也是应有之义:所以英伟达投资了CRWV这个AI云计算服务商,现在又往算力更下游大模型公司伸手。而openai则是凭着这个合作协议,未来能锁定更多的英伟达芯片还能提前拿到货。 当然上面的观点依然打消不了泡沫论的说法,当然有人更是把英伟达投资openai这个举行当作泡沫又一佐证。个人以为这里的核心还是AI发展速度有多快。当下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来源还是自己的利润累积,如果哪一天巨头都在纷纷发债扩张从现金流量表上升到资产负债表的时候,那是需要特别注意了。
qinbafrank
1个月前
qinbafrank
1个月前
代币证券化DAT模式被踩刹车,今天美股微策略DAT类型公司股价全部大跌,主要原因还是这个:纳斯达克正在加强对旗下上市公司通过融资购买加密货币来推高股价行为的审查。具体要求就是:部分公司在发行新股购买加密货币前必须获得股东批准。 这里的最直接的影响的就是:1、正在筹备的DAT公司除非把美股壳的股票先全部吃掉(百分百收购),否则再首次宣布转型DAT微策略模式的时候得先开股东大会,进行投票。实际上增加了新的DAT财库公司的运作成本和运作周期 2、之前已经转型成为DAT财库模式的上市公司,在之后再增发股票也必须先召开股东大会投票。8月中BMNR宣布未来通过ATM模式新发行股票200亿美金就没有通过股东大会,直接宣布这种做法之后就行不通了。发债或者可转债不属于发行新股应该不在此规定之内。 总的来说,相当于纳斯达克官方给DAT 模式降温,提高壳公司转型的难度,也增加了已转型公司增发新股的流程,短期内应该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很多山寨币的DAT财库公司可能会越来越难, 已经转型成DAT财库,如果是真的像Michael Saylor那样真的要把mstr打造成比特币财库而不是玩资本运作套路(代币直接置换股份、购买低价打折代币)的公司,这样才能赢得股东认可拿到股东大会多数投票。当然用代币直接置换股份估计后面也很难玩下去,
qinbafrank
2个月前
qinbafrank
3个月前
用更大的泡泡来为大美丽法案买单,一周前跟朋友聊到:大美丽是对整个整个市场的利好;稳定币法案是对币市的大利好,稳定币法案之后还有数字资产市场创新法案 ,要说长期大风险就是在于得要吹起一个更大的泡泡来、最终泡泡也会破。今天看美国银行首席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为大美丽法案买的只能靠大泡沫。 我的逻辑在转发上午的推文里有详细聊过,Hartnett的逻辑在于: 华尔街将提前布局美联储“投降”,美国政策将从2025年上半年的“戒毒所模式”(即高利率、紧财政、去泡沫)转向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的“名义GDP繁荣模式”(即利率下调、减税、减关税)。 这是特朗普在“放弃削减开支”后,为降低债务/GDP比率的唯一办法,也就是通过刺激名义GDP增长来稀释债务。之前我也聊过这点 Hartnett重申,为特朗普的“大漂亮法案”融资的最易路径是制造“一个美丽的大泡沫”。我的理解是在大美丽法案继续推高美国债务规模的情况下、川普贝森特一定会寻求持续降息。尤其如果特朗普强行罢免美联储主席,市场会立即解读为“鸽派转向”,美联储将在没有衰退的情况下被迫降息,进一步吹大泡沫。 Hartnett认为未来最大的泡沫信号将是:股票完全无视通胀预期上升和债券收益率而创下新高。 Hartnett提出四大最佳交易策略: 1)做空美元(美元贬值) 2)做多黄金/加密货币(对冲无政府状态) 3)做空30年期美债(美联储在繁荣而非萧条中降息) 4)做多美国科技股与EAFE/新兴市场价值股的哑铃组合(对冲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