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投资OpenAI

昨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英伟达逐步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金,协议细节是:并不是一次性投资,OpenAI每建设1GW的算力,英伟达投资100亿美金,股权投资不谋求控制权。之前老黄有算过1GW的产能对应着500亿美金的支出,英伟达能拿到其中的350亿美金。10GW就是5000亿美金的资本支出,给英伟达就是3500亿美金的增量,而且还拿到了openai的一部股权,对英伟达来说是个好生意。 昨晚老黄一句话“这10GW的产能,不包括在之前提到的任何信息里面”,说明是纯纯的增量,一下子就把市场给引爆了,AI算力上下游(芯片、代工、数据中心、光模块、电力/核电板块等)集体高潮。 当然也看到很多质疑和嘲讽的观点“左脚踩右脚的风火轮”,成了英伟达出钱买自己卡拉股价的资本局。不否认有这样嫌疑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起投资背后的内涵: 1、这个投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英伟达投资框架下openai首批1GW的算力产能26年才开始,之前openai跟甲骨文的大订单也是一个超长期的订单,持续可能十年。 2、算力缺口还是大,我更愿意看作是巨头在为未来的巨量算力需求提前做准备。看引用的推文三季度美国AI渗透率才刚刚接近10%,越过这个门槛大概率会迎来渗透率的快速上升期,这中间token生成量估计是暴增(之前老黄在电话会上就说过过去一年推理token生成量增长十倍,速度还在持续加强)。 3、OpenAI只有大模型,英伟达只有芯片,在第一阶段他们因为是行业先行者,占据先发优势,而且业务最纯血,所以这类型的公司股价表现最好。但随着ai不断发展,当算力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又出来几个比肩甚至超过openai的大模型厂商之后,ai的竞争就变成了生态的竞争了,这个阶段则要求能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单一环节的竞争,变成了产业上生态的竞争。 对于英伟达来说,基本上业务全是芯片带来的收入,依托现在优势往产业链下游走也是应有之义:所以英伟达投资了CRWV这个AI云计算服务商,现在又往算力更下游大模型公司伸手。而openai则是凭着这个合作协议,未来能锁定更多的英伟达芯片还能提前拿到货。 当然上面的观点依然打消不了泡沫论的说法,当然有人更是把英伟达投资openai这个举行当作泡沫又一佐证。个人以为这里的核心还是AI发展速度有多快。当下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来源还是自己的利润累积,如果哪一天巨头都在纷纷发债扩张从现金流量表上升到资产负债表的时候,那是需要特别注意了。
突发:英伟达投资openai1000亿美元,用于部署10吉瓦AI数据中心 nvda盘中拉近5% 数据中心上下游,芯片制造,液冷,能量电池,全部起飞 英伟达这招非常聪明: 锁定GPU需求,确保OpenAI数百万GPU采购,巩固英伟达在AI算力市场的领先地位。 同时锁定openai,限制其转向tpu的可能 分享AI增长红利,并下注agi:通过股权投资分享OpenAI估值增长(当前估值5000亿美元),类似微软模式。 应对竞争:对抗谷歌TPU、AWS Trainium等ASIC威胁,维持GPU+CUDA生态主导地位。 抢占算力市场:优化OpenAI模型与英伟达硬件的适配,通过与OpenAI、微软、Oracle等合作(如Stargate项目),提升推理效率和能效,扩大AI基础设施市场份额。 市场信号:展示英伟达现金流实力(2026财年Q1营收441亿美元),应对反垄断审查风险。 ai大国竞争:nvda在中国宣布限制几个产品购买之后,大举投资美国ai,将通过海量资本投入对中国的ai企业带来两难困境-- 追赶,需要巨额支出,限制于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追,差距会拉大。 可能受益板块及标的: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Super Micro Computer、Dell、HPE因服务器需求激增受益。 半导体供应链:台积电(英伟达GPU代工)、ASML、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因芯片生产需求增长。 云服务与AI基础设施:微软(Azure)、Oracle(Stargate项目)、AWS因AI算力需求提升。 能源与冷却技术:Vertiv、Eaton、Schneider Electric因数据中心电力和冷却需求增加。 网络设备:Arista Networks、Cisco、Broadcom因AI数据中心网络需求增长。 注:本人持有推文提及资产,观点充满偏见,非投资建议dy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