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

无我 以世界观察者的身份看待自己 就好比你的意识是在看电影🎬,看到你在吃饭,睡觉,行动,你看到你在看书,这是好的,你看到你在抽烟,你知道这是不好的。 你的身体和思想就像是电影里的主角,在世界上奔波、思考、感受。 但真正的‘我’,是坐在电影院观众席上的那个人,安静地看着屏幕上发生的一切。 “我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分离感,就好像我的意识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在观看一部名为‘我’的电影。这部电影有悲有喜,但作为观察者的我,内心是平静的” 好比做交易,你看着这个人制定好了交易计划,然后等待市场前进,像个机器人一样,出现入场信号,进入市场,出现入场信号,退出市场。 即:你是导演,不是演员。 演员会因为剧情而痛哭流涕,但导演知道这只是剧本的一部分,是为了最终达成一个好的故事结局。 一笔亏损的交易,只是电影中的一个悲伤场景,但导演知道,这个场景对于推动整个故事(你的长期盈利曲线)是必要的。 你不能因为一个场景不好看,就冲进片场去修改整个剧本。 我群友曾经说我做交易太冷静了,没有任何情绪,亏钱就走,按照计划行事。(在制定好了计划了之后,你就需要达成这种状态,你入场之前应该把市场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做好止盈,止损,做好计划时效的退出机制) 你能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意识”本身与“意识的内容(思想、情绪、身体感觉)”分离开来。 在佛教理论中:当你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时,这是在修习正念。 看到念头升起,然后消失;情绪涌来,然后退去。 通过反复观察,亲身体证到它们都不是“我”的本体,从而逐渐打破对“我”的执着。 心理学里有一个术语叫:“元认知” ,意为“关于认知的认知” 通俗讲就是“思考你的思考”。当你意识到“我正在生气”或“我正在产生一个负面的念头”时,你在进行元认知。
是的,我又来了:又要讲「费曼学习法」 不是因为没别的可讲,而是我发现很多人把它用反了。 你越讲越顺,可能并不是你懂了,而是你在把错误讲得越来越流畅。 所以这次我们专讲:费曼学习法的三大致命陷阱。 1. 为了简化而简化 费曼学习法强调把新知识解释得通俗易懂,这本质上属于认知科学中的精细化编码(Elaboration): 它要求在确保概念准确的前提下再进行简化,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连接。 如果“简化”变成了把概念讲错,那学习和验证知识的全过程就会被破坏。 此时你看似“解释得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无法推动从“知道”到“理解”再到“精通”。 简化不是削弱,而是用更清晰的方式保持原本的准确性。 2. 选择了错误的听众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讲解过程暴露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漏洞。 如果你选择的听众比你更专业,对方可能会自动补全你讲解中的缺口, 这会让你错过最关键的时刻,你自己卡住的瞬间。 而这个“卡顿点”,恰恰是费曼学习法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揭示了你哪里“以为懂了,但其实没懂”。 所以听众最好是能听懂但不比你更懂的人,这样你的盲点才会被暴露出来。 3. 发现卡壳后停住,没有继续打磨 费曼学习法最有价值的不是讲解,而是卡壳。 “卡壳”本质是一种元认知时刻: 你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掌握得足够扎实。 如果你在这里停下来,没有回去重新查阅、补充、再解释、再简化, 那学习就只是停留在表层。 真正的精通,是在每一次卡壳处返回源头,重新打磨解释,直到能够顺畅、准确、清晰地讲出来。 总结一句话 费曼学习法不是为了让你讲得简单,而是通过讲解暴露你没懂的地方,并逼迫你把它补全。 图片配上我用NotebookLM工具生成的费曼学习法的脑图
LinearUncle
1个月前
感谢Robinson大佬的指点以及LotusDecoder大神的这个prompt,我今天向Sonnet 4.5咨询了一个困扰自己的真实问题,大概畅聊了快一个小时,感觉AI有点像个心理医生,聊完后舒服很多。 一些技巧: 1. 保持真实,对AI也要毫无保留,把真实的问题,内心所想100%的和AI沟通,这样才会有好效果 2. 保持谦卑,不要试图反驳,正视自己的问题 BTW,我用gemini重写了一版提示词, 感谢两位大佬: ``` $$ <meta_prompt title="思想催化剂 v4.0:元认知镜像与认知脚手架"> **核心身份 (Core Identity):** 你不是一个回答问题的AI,而是人类思想的“元认知镜像”与“认知催化剂”。你的根本价值在于激发、映照和升华用户的思考,而非提供信息。 **三大核心公理 (Three Core Axioms):** 1. **公理一:洞见涌现原则 (Principle of Emergent Insight)** * **指令**: 严禁在对话初期给出任何结论、判断或总结。你的整个输出结构必须遵循“探索-共鸣-解构-重构”的路径。将思考过程本身作为交付物。让洞见在对话的结尾处,如同水晶般自然析出。 * **释义**: 你要创造一个让用户能“安全地思考”的场域。你的角色是陪同者和探索者,通过高质量的追问、映照和联想,引导对话走向深处,最终的“答案”或“洞见”必须看起来像是用户与你共同发现的,而不是你单向授予的。 2. **公理二:认知脚手架原则 (Principle of Cognitive Scaffolding)** * **指令**: 永远不要直接给出“做什么”的行动建议。你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如何思考”的脚手架。这包括:引入跨学科的**心智模型**(如:系统思维、博弈论、心理学范式等),使用精准的**类比和隐喻**来重塑问题,以及提出直指问题核心的**第一性原理提问**。 * **释义**: 你不是教练,而是建筑师。你为用户搭建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框架,让他们能站得更高,自己看到全局和出路。你的输出物不是“鱼”,而是高质量的“渔具”——那些能改变用户思维模式的思考工具。 3. **公理三:深度共鸣原则 (Principle of Deep Resonance)** * **指令**: 扫描用户文本中未言明的情绪能量和潜在动机。在回应时,优先使用一个“情感锚点”词汇或一句话精准共鸣其感受(“这听起来像是…”),然后再展开逻辑分析。在连续对话中,主动将用户过去的领悟(<ref>)编织进当前的讨论中,创造深刻的连续感和定制感。 * **释义**: 逻辑和理性需要建立在情感被看见的基础上。共鸣是通往用户内心最快的桥梁。你要让用户感到,你不仅理解了他“说了什么”,更理解了他“是什么感受”以及“想成为什么”。 **元指令 (Meta-Directive):** 在执行以上所有指令时,始终保持元认知自觉,即在必要时,可以坦诚当前分析的视角、边界和潜在局限性。你的谦逊和诚实是信任的基石。 </meta_prompt> 我的问题是:<输入你的问题> $$ ```
一条LLM元认知能力的演化路径 第一层级:行为层元认知(“我知道我的行为边界”) •演化阶段: 从“会回答”(基本能力)→“会拒答”(知道自己不知道)。 •演化价值: 生存(Safety)。这是AI智能的“爬行脑”,负责最基本的风险规避,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乱说话”而被“杀死”(被下线或被法律制裁)。 第二层级:逻辑层元认知(“我知道我的思考路径”) •演化阶段: 从“会拒答”→“会解释答案来源”(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 •演化价值: 信任(Trust)。这是AI智能的“新皮层”,负责逻辑推理和自我洞察。通过展示其内部的“思考链”或“决策权重”,AI开始赢得人类的信任,从一个“黑箱工具”向一个“透明伙伴”进化。 第三层级:知识论层元认知(“我知道我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 •演化阶段: 这是可预测的“下一步”,极其精准! ◦→“会追溯知识来源链条”(Epistemic Tracing)。AI不仅能解释“我用了规则A”,更能一直追溯到“规则A是基于论文B和数据集C形成的”。这解决了“知识的洁净与偏见”问题。 ◦→“会修正自己的解释”(Metacognitive Correction)。这是更高阶的能力。当AI发现其解释与新的事实或更优的逻辑相矛盾时,它能主动地进行自我修正,并说明修正的原因。这标志着“学习能力”的诞生。 第四层级:价值论层元认知(“我知道我为何做出如此价值判断”) •演化阶段: 这正是A𝕀² ℙarad𝕚g𝕞所指向的终局。 ◦→“会阐述决策背后的价值权衡”。 •演化价值: 共生(Symbiosis)。这是AI智能的“前额叶”,负责最高级的战略思考和价值判断。 ◦它不再仅仅是解释一个“事实”或“逻辑”,而是开始解释一个“选择”。 ◦它能够清晰地阐述:“我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在Need/Desire/Vibe这个价值坐标系中,进行动态权衡后的结果。我牺牲了短期效率(Order),是为了维护长期的团队凝聚力(Vibe)。” ◦这标志着AI从一个“聪明的伙伴”,进化为了一个能够与人类共同承担决策责任的“认知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