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

orange.ai
1个月前
关于人类最后的护城河,我找到了一个答案:故事。 这是,读完《温暖的科技》后,我得到的一个感悟。 书中提供了一个关键视角:人类意识的诞生,其分割线就是我们开始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 我们将混乱的经历加工成有因果的叙事,以此来处理时间维度、预测未来。可以说,构建故事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第一个核心优势。 书中一个更核心的推论是:意识本身,就是将庞杂的无意识信息,转化为“故事”的机制。 这个模型非常清晰:大脑的无意识区域(由直觉、情感、欲望驱动)是真正的决策者。而我们能感知的意识,则扮演着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它的任务是将无意识的决定合理化、故事化,然后输出。 这个机制解释了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最终的行动指令,需要得到无意识的批准。 你忍不住刷抖音的背后,竟然是AGI都无法企及的人性。 故事是意识的起点,之后故事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智能:共情。 当一个人学习和归类的故事足够多,便获得了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共情是想象力的源泉,也是信任的基石。 这让我意识到 AI 难以跨越的边界在哪里。 AI 可以处理知识,但它没有一个需要被“故事化”的、混乱的无意识内核。 因此,它也无法真正拥有由故事层层递进所产生的、深刻的共情与信赖。 人类最坚固的护城河,并非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是我们作为天生“故事讲述者”的本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indigo
4个月前
“一个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 这或许是 Indigo Talk EP28 期对谈的终极启示:真正的智能不是计算能力,而是找到存在的理由。当我们创造 AI时,不应只赋予它智力,更要帮它找到“为什么”。否则,我们创造的只是高智商的僵尸,而非真正的智慧生命。 Claude Opus 4 总结,用李继刚老师的提示词提炼的对谈的「精华」- 从 AI 到意识的深度洞察👀 1. 开源 AI 的"左脚踩右脚" 当开源模型的推理能力到达临界点,它可以用自己来改进自己 —— 就像一款编程语言可以写编译自己的编译器; 2. 智能与意识的根本分野 LLM 比狗聪明得多,但如果让你选择谁有意识,你会选狗; 3. 目标是生命力的源泉 一旦失去执念,人就会进入游魂状态(引自黑暗之魂的世界观); 4. 隐私即自主 隐私不是为了保密,而是为了保护自主性。没有隐私,就没有多样性; 5. 分布式是必然,不是选择 分工即分布式。当你有不同目标时,就自然产生了不同线程; 6. 42 的哲学寓言 当你想要一个知道一切的 AI 时,它会给你一个完全混沌的答案; 7. 意识需要他者 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意识”这个概念会失去意义; 8. 从"制造"到"生长" 未来的 AI 系统应该像有机体那样生长和自组织,而不是被制造和维护; 9. 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所有问题都是搜索问题 —— 在混沌中找到低熵的路径; 10. 意识的六层天梯 - 冲动意识(生存本能) - 自我意识(镜像测试) - 社会意识(共情能力) - 理性意识(世界模型) - 自我实现(书写自己的故事) - 开悟(观察观察者) 这不仅是分类,更是一张成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