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orange.ai
1个月前
关于人类最后的护城河,我找到了一个答案:故事。 这是,读完《温暖的科技》后,我得到的一个感悟。 书中提供了一个关键视角:人类意识的诞生,其分割线就是我们开始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 我们将混乱的经历加工成有因果的叙事,以此来处理时间维度、预测未来。可以说,构建故事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第一个核心优势。 书中一个更核心的推论是:意识本身,就是将庞杂的无意识信息,转化为“故事”的机制。 这个模型非常清晰:大脑的无意识区域(由直觉、情感、欲望驱动)是真正的决策者。而我们能感知的意识,则扮演着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它的任务是将无意识的决定合理化、故事化,然后输出。 这个机制解释了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最终的行动指令,需要得到无意识的批准。 你忍不住刷抖音的背后,竟然是AGI都无法企及的人性。 故事是意识的起点,之后故事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智能:共情。 当一个人学习和归类的故事足够多,便获得了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共情是想象力的源泉,也是信任的基石。 这让我意识到 AI 难以跨越的边界在哪里。 AI 可以处理知识,但它没有一个需要被“故事化”的、混乱的无意识内核。 因此,它也无法真正拥有由故事层层递进所产生的、深刻的共情与信赖。 人类最坚固的护城河,并非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是我们作为天生“故事讲述者”的本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午餐时,吃素的瑞典同学谈起了动物打嗝如何加剧全球变暖。 苏丹同学听完,说:“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理解。”他的家乡正在经历战乱与饥荒,连水都成了奢侈品。 那一刻,我看见了“位置”与“共情”之间的鸿沟。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谈“共同的未来”时,有人听见了希望,有人只觉得刺耳。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余裕谈论“未来”。 ——— 在资源富足、社会稳定的语境中,人们更容易发展出普世主义的想象——谈理想、谈地球、谈命运的联结。 但在另一些生活语境中,食物、生存、迁徙,甚至一个身份证件的合法性,才是无法回避的焦虑。 我们能谈多远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现在。 所以,当共情从特权位置流出时,它的方向就是错位的,也一定是会被拒绝的。 很多精英、留学生、中产阶层,在国际化环境中受益匪浅,能快速与普世语言建立情感连接。但他们也容易误以为,这些理念对所有人都天然合理。 他们说:“我能理解,为什么你不能理解?” 但,“能不能理解”从来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存权限问题。 ——— 很多人正在用这种“特权式共情”规训网友,他们不去理解网友的愤怒,而是要求网友安静、配合、温柔、感恩。 这不是真的在共情,而是在抹平差异、掩盖不公。 为什么说这是规训? 因为当特权者试图将自己的理念推广为“全人类应该接受的共识”,就从“共情”滑向了“道德强加”。 就像一个能自由选择食物的人,认真告诉另一个正在饿肚子的人:“你应该吃得更环保一些。” 在这种语境下,“共情”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变成了一种带有隐性压迫感的叙事——你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困境,反而用你的标准评判他们“不够文明”“不够理想化”。 它在以温和的面容施展暴力——以“我为你好”的姿态,掩盖了“我不愿看见你真正需要什么”的事实。 ——— 在苏丹同学说完之后,瑞典同学回复道: “这其实是我们瑞典的特权。能选择吃素,意味着我们有充沛的资源。 而我在你面前谈这个,是不太体面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念高尚而自我拔高,而是退了一步——让出了叙事的主导权。 这是一种边界意识,也是真正的共情:不急于传播理念,而先识别结构; 不强调我“站在你这边”,而是承认我“从没真正站过你那边”。 所以你看,想要建立真实的对话,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放下自我感动、承认差异、倾听诉求。 还有,别光说理念,如果可以,就做点什么。 至少的至少,也请不要站的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 ——— 共情的力量,不在于说出多么高尚的理念,而在于理解对方的处境,尊重对方的需求; 也不是让所有人都“统一语言”,而是先承认——我们不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谈论“共同的未来”,而不是把它当作特权者自我感动的投影,或是由少数人命名、由多数人承担代价的明天。
初码
4个月前
哎,我今天竟然浪费一下午搞八卦,不过来都来了,就以这篇科普作为收尾吧,今天沾曾老师的光,写一下女性精神健康的科普,也可以共情给李汀看看,在某种程度上,李曾老师都有一样的精神障碍。写的比较狠,估计曾老师看完要难过1个月,希望不要搞什么自杀,当然了,如果你能听进去,人生会大不一样。 我的原贴,曾老师大概率是没有看到过的,否则会对我恨之入骨,当时的情景,是曾老师发了一篇全天下都负她,唯有她最无辜、最善良的帖子,因为我从微博时代就有关注过这位有点神经质的日本中文圈女博主,也认识一些币圈的好朋友,多少听过一些关于她的风言风语,对她还是有很清晰的人物画像的,所以一时间没控制住,用了“绿茶婊、撒谎王、共享女友、混圈女、自杀媛、整容怪、P图精、虚荣心、赖皮健忘症”这样十分羞辱性的词汇。但不管如何,今时今日,我还是可以大胆的讲一句,形容词是准确的! 但为啥一直以来,我还是对曾老师还是比较友善,因为就像李汀一样,她们是有的救的,一个成年人,特别是成年女人,18岁以后价值观基本就定型了,是很难改变的,只有经历过一些坏心思被当众拆穿、陋习被当众出丑、蠢笨被狠狠地丢一次人的场景,才有可能扭转自己那错误的、基于原生家庭的、极其有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李汀也好,曾颖也好,都是如此,他们把善良的自己藏得太深,皮囊般的活着。 那么曾颖和李汀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在于: 一、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在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上,缺乏敬畏感和底线原则 比如曾老师,从中午撕逼开始,就不停的撒谎、偷换概念,把自己的事情说成是网友投稿,把一句话洗稿引导成另外一个意思,在她的理念里,这是“漂亮的辩论技巧”,丝毫不角色这是很恶劣的说谎和油嘴滑舌,甚至还自我陶醉认为自己通过这些技巧取得了胜利。实际上,一个正常的女生,只要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说一是一,是什么说什么绝不添油加醋,这样的女生,也许辩论上不占上风,但绝对占理,因为真诚才是必杀技,这就是价值观驱动。 这种真诚而善良的价值观,看上去很容易,其实很难很难的,这需要从小到大的良好家庭环境和价值观灌输来驱动这种稳定的行为。比如今天曾颖和清月的争端,明明是曾颖挑起的,就目前公布的证据来看,显然是她意淫和造谣了,但是即使被人指征,依然得理不饶人,依然死不认错,依然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说话套路,这种不真诚,看上去赢了,实际上大熟特输,已经完败了。 勇于承认错误,不拐弯抹角,不阴阳怪气,不打击报复,这几点,看似小事,实则是价值观上的大道理,能学会的女生不多,而陷得越深的女生,越会让自己相由心生,丑陋外露。 当然了,在这一点上,曾颖比李汀做的是好得多的,曾颖最多是洋洋得意,被人拆穿还有一定的羞耻感和愧疚心,而李汀则是越来越表现得毫无底线、毫无羞耻。 二、先天的不自信带来强烈的自卑,强烈的自卑产生自我保护,过度的自我保护铸成无尽的自私。 曾颖也好,李汀也好,虽然她们自己不承认,但很明显的,某些事情的不自信,是写在脸上,溢出屏幕的。 曾颖纠结自己的身高,自己坑洼的脸蛋,以及那日渐增长的年岁,而李汀呢,也是纠结自己的方脸,看上去大脸撑小胸是大方的自嘲,实则是深深的自卑。 而当两个人20多岁以后,又会进一步不自信自己的赚钱能力,李汀属于个人非常懒惰、没有良好自律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事业上始终原地踏步,甚至个人IP整活赚钱也不顺利,而曾颖则是误入币圈后,发现知识储备、个人能力、阅历经历,都跟不上大起大落的财富收割圈,用网友开玩笑的话说,曾颖跟着孙割都没赚到几亿,真的是很不会赚钱,而很难赚到钱,就会更在意钱,也更在意别人说自己没有赚钱本事,所以你看曾颖特别喜欢“不经意”晒出自己的财富,但是她们永远都学不会的一个道理就是,运气转到的钱,其实并不是你的能力,也永远也无法用这些钱给你打上能干的标签,该看不起你的人永远都会看不起你,只有脚踏实地工作,认认真真赚到稳定的、持续的钱,才是自己的钱,才是自己的真正能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孙割ICO赚来的钱只能算是他的运气,但是波场这么些年,形成了社会共识后并真正运营出了利润,这就成了孙割怎么也脱不掉的赚钱能力,这才是无形中气场的提升,但曾颖和李汀,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她们现在的气场,和20多岁,并无二样,因为始终原地踏步,而长期不对自己进行社会性训练,也几乎失去了进步的能力,这种她们内心深处很清楚很明白的能力缺失,会无时不刻的给她们带来自卑。 越自卑,越害怕失去,害怕失去财富,害怕失去别人给她的爱,害怕多了,就开始自我保护,保护的手段就会越来越自私,从钱到爱,什么都要保护,可是她们永远学不会的一个道理是,爱不需要保护,爱是相互的,有了爱,钱也是顺其自然的,根本不需要刻意,任何在钱和爱上刻意的动作,都会导致不和谐的隔阂。 好了,以上,都是开胃菜,下面上硬菜了,给曾社长来点暴击,我们需要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一下曾社长的情感历程,其实到这我就很想笑,因为我虽然完全不知道曾社长的情路历程,但是我的分析一定八九不离十,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01:曾社长很自卑,自卑的人,就特别喜欢伪装自己,包括外貌、包括精神,所以从日常曾社长的发文可以看到,她很在意自己对外展示的形象,所以的照片都需要精修(PS:这里补充一句,曾老师啊,如果你连P图P到妈妈都不认识这件事都不承认的话,那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别人不敢讲,我还是敢说几句的,你那图啊。。。你真的发自内心的觉得是原图直出+微P吗。。。)。那么修图就算了,这还只是外貌焦虑,但曾社长最吓人的是对于精神的包装,她总是无时不刻的把自己包装为一个内心柔弱、友好善良,甚至还经常因此受人欺负的形象。而这两个包装,也为她周而复始的恋爱崩盘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02:那么,以上的曾社长,加上还比较健聊,见识也挺多,所以呢,任何一个大男孩,初次见到,都会同情心泛滥,忍不住的想要保护曾社长,忍不住想认识这位善解人意的小姐姐,随着线上聊天的增加,爱火摩擦,进一步就走入了线下面基和交往。 03:随着走到线下,第一个暴击就出现了,男孩发现容貌和线上的大相径庭,很多女生可能不懂这种反差带来的影响的持续性,我用男生的视角告诉大家,这种反差很倒胃口,真不是对容貌的嫌弃,而是这种失落感带来的心理落差,会对两个人的恋爱产生长远影响。所以你看,在这一步,就带着雷开始谈恋爱了。 04:随着恋爱交往的深入,先不管男人是好是坏,有可能是渣男,也可能是纯情小男生,但不管如何,曾颖的那些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就一定会带入到恋爱和生活中,大家要牢记一个道理,一个人,会用什么手段对付网友,那么他,一定会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家人,有人说怎么可能,对父母不至于吧,呵呵,对父母不至于只是因为任何人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不可能搞出激烈的矛盾来,而对男朋友,对恋人,就会如此,哪怕是结婚的老公。比如上文所说,今天在曾颖和清月的撕逼中所使用的习惯性说谎、偷换概念、装受害者、装傻充愣等,都一定会一模一样的砸向自己的男朋友,或多或少而已。 05:而男人到了这个时候,相处个几个月了,实在受不了了,就一定会想分手,而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法宝又出现了,那就是道歉。很多人疑惑了,你不是说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不懂道歉吗,是的,我说的这种道歉,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问题的道歉,而另外一种道歉,则是毫无底线、毫无价值负担的人,脱口而出的廉价道歉,这种道歉欺骗性很强,但伤害很深,我能想象到,曾颖和李汀都很擅长对内用这种道歉,李汀更甚。而一般的,没有社会阅历的男人,在这种道歉(或者说挽留)下,是很难招架的,越是善良越是无法结束这段已经畸形的关系。 06:可人终究是没有足够耐心的,到了一定的程度,哪怕男人因为女人的话术和办法,而导致无法分手,但也一定会逐渐的给自己洗脑催眠,如果恰好这个时候来了一段新的姻缘,那你说这个男人会怎么选择,一定是当做自己已经和曾老师分手了,会和新的女生开展交流沟通,甚至谈恋爱。而最厉害的事情就来了,如果这种事,被曾老师知道了,她一定会如获至宝,她会给自己进行深度的洗脑,自己是恋爱的受害者,自己如何如何好,而男人如何如何抛弃她,其实从她前面发孙割那段就能看出来,但凡做过企业、了解ICO、了解波场过往的人,都知道她的真实贡献如何,充其量是一个随时可替换的助理,但在她的叙事下,似乎成了与孙割共患难的过往,甚至她有意无意的还给自己加上了百亿财富创始人的影子,其实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一旦到了这一步,只要她愿意发小作文,男人是永远洗不清的。不过庆幸的是,我前面也说了,曾老师比李汀老师有底线,目前还没观察她会歇斯底里的用自我洗脑来当成事实闹腾到底。 以上,可以想象出来,就是曾老师这么多年来,周而复始的爱情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陷落,她甚至也开始怀疑人生,难道这世界上都是渣男?但实际上,问题始终都出在她自己身上。说句认真的,如果曾老师愿意,我可以给她做心理辅导,但是如果她真的无法理解我在说啥,那一辈子都要这样兜兜转转走不出来。 今天发的有点狠,希望曾老师控制好情绪!谢谢!
【走路一万步Day1 & 2】从昨天起,恢复每天走路一万步,也把走路日记改到朋友圈发布,彻底放弃low到天际的小红书。 昨晚出门走路,儿子叮嘱一定要去一次儿科急诊,还护士2元绷带钱,那天挂水时没带硬币,护士说可以下次带来。 还完钱,去了体育场。现在流行玩团体飞盘,规则类似手球。一边沿着跑道走路一边听电影,《指环王1》,仅听声音,画面就历历在目。这次听,对比尔博有了更多共情。虽然进入人生最后的几章,却聊发少年狂,踏上年轻时未完成的旅程,比尔博出发的悲壮,不输护戒使者。 今天下午去了闹市,到一家肉饼咖啡买了一个牛肉饼、没喝它家的咖啡,下次尝尝。 今天晚上,到江边走路。继续听指环王。听到戒灵原本是9个国王,跟从了恶魔索伦之后,就处于半死半活的状态,成为魔鬼的仆役。搭上自己的荣耀、生命图什么?以前美国盛传某摇滚巨星把灵魂卖给撒旦换来荣华富贵,觉得他太傻。现在才知道,还有一大票人把灵魂几乎白白送给魔鬼,甚至还倒贴。人啊人,是不可能让自己从死里复活的。除非有外部的力量。 英国最近又不太平,按照马斯克的说法,巴基斯坦绿色强奸团伙,grooming gang 依然逍遥法外。但我相信不列颠民族有种非凡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像甘道夫始终对霍比特人有信心一样。 1万步第二天完成。睡前一问:洛杉矶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