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Fenng
6天前
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骂微信产品体验的,在推特和微博上尤其戾气重。每次看到类似内容,如果不是骂得特别难听,我总是忍不住解释几句,如果存在具体问题,也会转给微信团队。骂得难听的内容就算了,我也不好意思把骂人的话发给人,即使反馈的问题是存在的,但话说那么难听,也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了。 当然这就会被很多人质疑:拿了微信多少好处,你怎么不骂微信……相对于同体量的产品,我只是对微信的产品细节更了解一点而已,其他体量比较大的应用,抖音、小红书、支付宝…… 我就没那么了解,和这几家公司的朋友也很少交流,越少交流就越不了解。 一款产品做到国民应用级别,有如此广泛的使用度,必须要兼顾大多数人的使用体验,微信做到了让视觉障碍人士、中老年用户,尤其是父母辈的用户都可以无负担地使用,我认为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就没太大必要。我也对这样的应用即使不是心存敬意和感激,也会足够欣赏。 我所经历的第一次对用户体验的认知,来自 2010 年年初支付宝的用户体验危机,年会上播放了很多条用户来电录音,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用户是在哭诉,没有人不会被触动,马云在公司年会上怒批「烂,太烂,烂到极点」,那次会议我在现场,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能始终在改进用户体验的产品并不多见。 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阿里的老同事们对微信普遍有很大的偏见和敌意。即使有些老同事以前就是在支付宝,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对微信这样的态度,我其实也不理解他们 --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应该有足够的同理心了。 至于更年轻的用户有戾气,张口骂人,或许他们再经历一些事情,就能不再那样了吧。 有些网友反馈问题的时候,如果把最后那句骂人的话去掉,并不影响他们的内容的表达。就好比我们日常跟亲人或朋友吵架的时候,最后那句表达情绪的话是最愚蠢最伤人的,根本没必要说。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
有人说查理·科克讨厌【同理心】这个词,所以对他们对他的死也不同情,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科克说的是什么,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美国政治没有什么理解。 我看到有人贴出的科克的原话:【我不喜欢同理心这个词,我认为这个词是人造的,对社会有很大的伤害。】这里科克只是说他不喜欢这个词,我虽然不知道他具体怎么解释的,但是我基本可以猜到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美国,【同理心】这个词是最近一二十年才非常常用的一个词,主要是左派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在女权和极左圈频率非常高(其实在中文世界也是一样,只是这个词出现的比美国晚一些,最近几年才大量有人用,当然使用者也多是类似的政治光谱的人群)。 【同理心】这个词的含义与【同情心】的区别是同理心强调【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和感受】,而同情心是对他人遭遇的怜悯,并不需要亲身体验对方的感受。 而为什么美国左派喜欢使用【同理心】这个词呢?因为左派声称如果你从来没有过对方的体验你就无法真正感受对方的感受,比如如果你是白人,你就无法真正了解黑人被歧视的感受,所以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感觉,所以如果你拒绝承认黑人受歧视,那是因为你【感受无能】【爱无能】的缘故;同理,如果你不是女人,你就无法理解女人的感受;如果你不是穆斯林,你就无法理解穆斯林的感受。所以当你是白人男性的时候你其实是无法真正感知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痛苦的,所以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你就只能听着而不可以对我们进行反驳。 这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本质是通过身份政治拒绝对方的话语权。而在这个配套理论之下,【同理心】这个词被所谓弱势群体女权、BLM、穆斯林、非白人大量使用来拒绝白人男性以及其他【强势群体】(privileged groups)参与辩论的权利。 对这个问题,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是有了解的。所以我不需要去查找科克为什么说他讨厌这个词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我也讨厌这个词,不是说我真的认为同理心是不存在的,而是我讨厌这个词被使用的方式,和使用者背后的意识形态。 至于那些说科克拒绝同理心所以也不同情他的人,你们的逻辑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前面我说了,同理心强调感受他人的感受。而科克已经死了,不再有感受了。而你只要活着,一辈子也无法对其使用同理心。毕竟,你被枪打穿过脖子大动脉吗?你死过吗?你没有,根据同理心的理论,你本来就无法对其empathize。而你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同情,对不对?科克没有说过他讨厌同情心这个词是不是?如果也没有,那不是科克的问题,那是你的问题。
我感觉今天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反而是一些善良的温和左派或中间派。(我非常认真的) 你可能正自责,为什么查理·柯克被枪杀之后,你心里却丝毫没有对他感到同情。你的教育和善良告诉你:你应该为他感到悲伤,但你就是一点都没有这种感觉。因此你心理充满了内疚和矛盾感。 其实你真的无需感到自责: 每当有公众人物去世,尤其是以悲剧的方式去世,人们会立刻说: “你现在必须要有同情心!” “人死为大!” 可如果那个人的一生都在无视别人的痛苦,嘲笑它、轻视它,甚至还主动制造痛苦,那么你没有多少同理心可以给他,这是非常正常的。 你无法对这个人生出深切的同理心,是因为他是一个一生都拒绝向他人展现同理心的人。 这并不代表你在庆祝,也不代表你冷血无情。 这只是说明:同情是有限度的。 有意识地察觉到这种限度,其实在心理上是一件健康的事。你没有义务去同情一个从未给过你、你所关心的人和事以及这个世界任何同情的人,你更加无需刻意地去制造悲伤感。 更何况这个人还非常明确的说过他反感同理心。 这两种感受: “我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以及 “但我也不为他觉得难过” 是完全可以同时存在的感受。 这不是残酷,而是诚实。 在我们内心里同时容纳这两种感受,确实会让人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 所以我并不是让你不要有同情心,而是想告诉你:允许自己去正视你真实的感受,并且相信这是真实而合理的。 他从来没有想要放过别人,所以你可以放过你自己。
Hydrangea
5个月前
暂时没空阅读原书,精华整理系列!From AI: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撰写的一本关于沟通方式的经典书籍,旨在帮助人们通过真诚、清晰且富有同理心的沟通方式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化解冲突,并促进理解与合作。 一、核心理念:非暴力沟通的本质 非暴力沟通(NVC)是一种基于同理心和诚实的沟通方式,旨在通过关注人类共同的需求,促进理解和连接,而不是评判、指责或强迫。卢森堡认为,暴力沟通(如批评、指责、标签化)源于疏离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而非暴力沟通则通过培养觉察力和同理心,创造和谐的关系。 核心信念: 1. 人类行为的动机源于需求:所有行为(包括冲突或攻击性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基本需求(如安全、尊重、爱)。 2. 同理心是连接的桥梁: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可以化解冲突并建立信任。 3. 诚实表达促进真实连接: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评判他人,能让沟通更有效。 4.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所有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职场、家庭,还是国际冲突,NVC 都能促进理解与合作。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方法由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于自我表达(诚实表达)或倾听他人(同理心倾听)。它们是: 1. 观察(Observation) 定义:客观描述你所看到或听到的具体事实,不掺杂评价、判断或主观解读。 目的:通过中立的语言,避免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例子: - 暴力沟通:“你总是迟到!”(带有评判) - 非暴力沟通:“我注意到你今天到会议时比约定时间晚了10分钟。”(客观事实) 技巧: - 使用具体的时间、地点、行为描述。 - 避免使用“总是”“从不”等概括性词语。 - 检查你的描述是否会被不同的人以相同方式理解。 2. 感受(Feelings) 定义:表达你因观察到的事实而产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归因于他人。 目的:通过分享真实的感受,拉近彼此的距离,展现脆弱与真诚。 例子: - 暴力沟通:“你让我觉得很生气!”(归因于对方) - 非暴力沟通:“当你迟到时,我感到有些焦虑。”(表达自己的感受) 技巧: - 使用纯粹的感受词汇(如开心、难过、困惑),而不是“被忽视”“被背叛”等带有评判的词。 - 如果难以识别感受,可以参考感受词汇表。 -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我觉得你错了”是一种想法,不是感受)。 3. 需求(Needs) 定义:明确你的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或猜测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 目的:将注意力从表面冲突转向深层需求,促进理解和连接。 例子: - 暴力沟通:“你应该更负责任!”(指责) - 非暴力沟通:“我感到焦虑,因为我有对准时和秩序的需求。”(表达需求) 技巧: -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通用的(如安全、尊重、自主、爱),聚焦于这些共同点。 - 避免将需求与具体策略混淆(“我需要你准时”是一种策略,而非需求;需求是“我需要可靠”)。 - 在倾听时,尝试猜测对方的需求,而不是停留在他们的抱怨或指责上。 4. 请求(Request) 定义:提出具体、可行、清晰的请求,而不是命令或模糊的要求。 目的:通过开放式的请求,邀请对方合作,而不是强迫或操控。 例子: - 暴力沟通:“你必须准时!”(命令) - 非暴力沟通:“你愿意在下次会议前10分钟到达吗?”(具体请求) 技巧: - 请求需具体(明确的时间、行为),而不是抽象(如“请更尊重我”)。 - 使用开放的语气,确保对方有说“不”的自由。 - 区分“请求”和“要求”:请求接受拒绝,要求则期待服从。 - 可以提出“连接性请求”(如“你能告诉我你听到这话的感受吗?”)以深化理解。 三、非暴力沟通的两种应用场景 NVC 既可以用于表达自己(诚实表达),也可以用于倾听他人(同理心倾听)。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沟通的和谐。 1. 诚实表达 步骤:按照“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顺序,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 例子: - 场景:同事多次打断你发言。 - NVC表达:“我注意到在会议中你几次打断了我的发言(观察)。这让我感到有些沮丧(感受),因为我有被倾听和尊重的需求(需求)。你愿意在下次会议中让我说完后再分享你的想法吗?(请求)” 关键:保持真诚,避免指责,聚焦于自己的内心体验。 2. 同理心倾听 步骤:倾听对方的话语,猜测他们的观察、感受、需求,并以开放的方式确认。 例子: - 场景:朋友抱怨“你从不关心我!” - NVC倾听:“你是不是觉得我最近没怎么联系你(观察),所以感到有些难过(感受),因为你有被关心和连接的需求(需求)?我有猜对吗?” 关键: - 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急于辩解或解决问题。 -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确认理解是否正确。 -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先提供同理心,再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