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科克

转)查理·科克(Charlie Kirk)的辩论与演讲风格,有一个核心特征 文/彼得 周 1. 自制概念 / 篡改定义 他常常把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 “自由 (freedom)”、“保守主义 (conservatism)”、“基督徒 (Christian)”——重新包装、重新定义。 他会把“自由”讲成是“免于政府干预”,但忽略“自由”也包括免受强势集团、资本、甚至宗教权威的压迫。 他会把“保守主义”与“爱国”强行划等号,让听众觉得反对他的观点就是“不爱国”。 在圣经概念上,他甚至能把“耶稣的教导”扭曲成“美国例外论”的佐证。 这种做法看似熟悉,但实则是像战时 改变了战场地形:观众以为是在讨论普遍意义上的“自由”,实际上是在接受他偷偷换过定义的“自由”。 2. 伏击战式策略 我说他的风格是“伏击战”: 对手以为讨论的概念是大家共识的(如言论自由 = 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 但科克暗中改了坐标(言论自由 = 反对政府管控,但不包括挑战资本与宗教权威); 最后对手要么显得词不达意,要么被迫在他的规则里纠缠。 这也是他常常在辩论节目、校园巡回演讲中能占上风的原因:不是因为逻辑更强,而是因为他提前“设陷阱”。 3. 观众心理利用 这种“概念偷换”还有个额外效果: 现场或线上观众往往没注意到定义已经被换掉; 他们只听到熟悉的词汇与情绪共鸣,于是觉得科克“说得有道理”。 从传播学角度,这其实是 情绪操控 + 语义重塑。 所以,可以说: 查理·科克的“强项”并不是严格的逻辑,而是 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制造出一种“赢辩论”的假象。他打的确实就是“伏击战”,而且是靠话语权优势来达成的。 要是你跟他辩论,破解之道就是——当场点破他的偷换定义,让观众看清他改了“地形”,否则容易被牵着走。
有人说查理·科克讨厌【同理心】这个词,所以对他们对他的死也不同情,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科克说的是什么,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美国政治没有什么理解。 我看到有人贴出的科克的原话:【我不喜欢同理心这个词,我认为这个词是人造的,对社会有很大的伤害。】这里科克只是说他不喜欢这个词,我虽然不知道他具体怎么解释的,但是我基本可以猜到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美国,【同理心】这个词是最近一二十年才非常常用的一个词,主要是左派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在女权和极左圈频率非常高(其实在中文世界也是一样,只是这个词出现的比美国晚一些,最近几年才大量有人用,当然使用者也多是类似的政治光谱的人群)。 【同理心】这个词的含义与【同情心】的区别是同理心强调【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和感受】,而同情心是对他人遭遇的怜悯,并不需要亲身体验对方的感受。 而为什么美国左派喜欢使用【同理心】这个词呢?因为左派声称如果你从来没有过对方的体验你就无法真正感受对方的感受,比如如果你是白人,你就无法真正了解黑人被歧视的感受,所以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感觉,所以如果你拒绝承认黑人受歧视,那是因为你【感受无能】【爱无能】的缘故;同理,如果你不是女人,你就无法理解女人的感受;如果你不是穆斯林,你就无法理解穆斯林的感受。所以当你是白人男性的时候你其实是无法真正感知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痛苦的,所以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你就只能听着而不可以对我们进行反驳。 这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本质是通过身份政治拒绝对方的话语权。而在这个配套理论之下,【同理心】这个词被所谓弱势群体女权、BLM、穆斯林、非白人大量使用来拒绝白人男性以及其他【强势群体】(privileged groups)参与辩论的权利。 对这个问题,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是有了解的。所以我不需要去查找科克为什么说他讨厌这个词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我也讨厌这个词,不是说我真的认为同理心是不存在的,而是我讨厌这个词被使用的方式,和使用者背后的意识形态。 至于那些说科克拒绝同理心所以也不同情他的人,你们的逻辑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前面我说了,同理心强调感受他人的感受。而科克已经死了,不再有感受了。而你只要活着,一辈子也无法对其使用同理心。毕竟,你被枪打穿过脖子大动脉吗?你死过吗?你没有,根据同理心的理论,你本来就无法对其empathize。而你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同情,对不对?科克没有说过他讨厌同情心这个词是不是?如果也没有,那不是科克的问题,那是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