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战

转)查理·科克(Charlie Kirk)的辩论与演讲风格,有一个核心特征 文/彼得 周 1. 自制概念 / 篡改定义 他常常把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 “自由 (freedom)”、“保守主义 (conservatism)”、“基督徒 (Christian)”——重新包装、重新定义。 他会把“自由”讲成是“免于政府干预”,但忽略“自由”也包括免受强势集团、资本、甚至宗教权威的压迫。 他会把“保守主义”与“爱国”强行划等号,让听众觉得反对他的观点就是“不爱国”。 在圣经概念上,他甚至能把“耶稣的教导”扭曲成“美国例外论”的佐证。 这种做法看似熟悉,但实则是像战时 改变了战场地形:观众以为是在讨论普遍意义上的“自由”,实际上是在接受他偷偷换过定义的“自由”。 2. 伏击战式策略 我说他的风格是“伏击战”: 对手以为讨论的概念是大家共识的(如言论自由 = 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 但科克暗中改了坐标(言论自由 = 反对政府管控,但不包括挑战资本与宗教权威); 最后对手要么显得词不达意,要么被迫在他的规则里纠缠。 这也是他常常在辩论节目、校园巡回演讲中能占上风的原因:不是因为逻辑更强,而是因为他提前“设陷阱”。 3. 观众心理利用 这种“概念偷换”还有个额外效果: 现场或线上观众往往没注意到定义已经被换掉; 他们只听到熟悉的词汇与情绪共鸣,于是觉得科克“说得有道理”。 从传播学角度,这其实是 情绪操控 + 语义重塑。 所以,可以说: 查理·科克的“强项”并不是严格的逻辑,而是 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制造出一种“赢辩论”的假象。他打的确实就是“伏击战”,而且是靠话语权优势来达成的。 要是你跟他辩论,破解之道就是——当场点破他的偷换定义,让观众看清他改了“地形”,否则容易被牵着走。
朱韵和
1个月前
中共平型关战斗是国军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 整个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战役(非中共平型关战斗),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大规模战役,而国军平型关战役只是太原会战其中的一个战役而已。 平型关战役在1937年8月28日,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制定,计划书的名字为《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战役目的在于以该地区山地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以主力部属在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等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以逐次抵抗的方式诱敌深入到平型关西侧的繁峙县砂河以西地区,然后截断平型关要隘,集中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两面发动钳击,会歼日军于滤沱河上游的大营砂河间盆地内。 简单说平型关战役就是一个大型的伏击战,把日军主力引诱到平型关正面,配合侧翼雁门关一带,最终通过若干次战斗将其主力歼灭或者重创。 平型关战役参战兵力有11个军的番号,8多万人,战线约有200公里。参战主力是第33军,军长孙楚;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35军,军长傅作义;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2军,军长郭宗汾;第34军,军长杨澄源;第19军,军长王靖国; 另外还有中共的第8路军:有第115师,师长林彪; 整个平型关战役包括以下若干战斗:国军团城战斗,中共平型关战斗,团城反击战,鹞子涧战斗,东跑池战斗,茹越口战斗等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平型关战斗只是其中的一个。 整个平型关战役中根据日本战史,日军参战部队有第5师团主力一万多人,察哈尔兵团一万多人,共二万多人。日军伤亡人约5000人,伤亡接近五分之一,也算是比较惨重,中国方面伤亡则超过一万人。 以此来看平型关战斗在太原会战中的作用,一目了然了吧! ---老萨说史6:平型关战斗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