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ng
1个月前
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骂微信产品体验的,在推特和微博上尤其戾气重。每次看到类似内容,如果不是骂得特别难听,我总是忍不住解释几句,如果存在具体问题,也会转给微信团队。骂得难听的内容就算了,我也不好意思把骂人的话发给人,即使反馈的问题是存在的,但话说那么难听,也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了。 当然这就会被很多人质疑:拿了微信多少好处,你怎么不骂微信……相对于同体量的产品,我只是对微信的产品细节更了解一点而已,其他体量比较大的应用,抖音、小红书、支付宝…… 我就没那么了解,和这几家公司的朋友也很少交流,越少交流就越不了解。 一款产品做到国民应用级别,有如此广泛的使用度,必须要兼顾大多数人的使用体验,微信做到了让视觉障碍人士、中老年用户,尤其是父母辈的用户都可以无负担地使用,我认为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就没太大必要。我也对这样的应用即使不是心存敬意和感激,也会足够欣赏。 我所经历的第一次对用户体验的认知,来自 2010 年年初支付宝的用户体验危机,年会上播放了很多条用户来电录音,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用户是在哭诉,没有人不会被触动,马云在公司年会上怒批「烂,太烂,烂到极点」,那次会议我在现场,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能始终在改进用户体验的产品并不多见。 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阿里的老同事们对微信普遍有很大的偏见和敌意。即使有些老同事以前就是在支付宝,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对微信这样的态度,我其实也不理解他们 --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应该有足够的同理心了。 至于更年轻的用户有戾气,张口骂人,或许他们再经历一些事情,就能不再那样了吧。 有些网友反馈问题的时候,如果把最后那句骂人的话去掉,并不影响他们的内容的表达。就好比我们日常跟亲人或朋友吵架的时候,最后那句表达情绪的话是最愚蠢最伤人的,根本没必要说。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
Fenng
9个月前
今天刷到的小红书热帖,有个用户想找他爷爷 80 年前在马来西亚的生活痕迹,还有仍然生活在马来的亲人。 大致梳理了一下:寻亲人的爷爷当年家道中落,到马来西亚投靠了他的三姑(曾祖姑母),20 来岁回到老家福建永春娶妻生子,就再也没回过南洋。2004 年的时候老一辈还有点联系走动,马来那边的「登高老叔」来过国内,然后就都中断了。 时隔 80 年,世间已是沧海桑田,她家里健在的亲戚都已经不记得到底是马来西亚具体哪里,仅有的一张照片,一个地址范围(丹戎马林)。她到各种当地的社群去发信息,拜托当地的商会去寻找,都没有结果。信息发到小红书上,评论区居然出现了有效提示,说登高老叔叫王登高,在丹戎马林附近的小镇仕林河开洋货铺,30 年前有过往来。多出来个新的有效线索是「仕林河」,再接下来,登高老叔的孙子居然就这么出现在了评论区,说一家人早已经搬到了吉隆坡(怪不得之前在丹戎马林本地社群找不到)。时隔多年的亲人,竟然就此联系上了。这什么剧情? 基于地理位置的内容推荐见过太多了,但帖子里的几个人分散各处,有的在马来、有的在新加坡,也有在广东和福建的。他们此前都不认识,也没有互相关注。小红书的内容分发机制在陌生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和线下物理空间、性别、年龄都不直接相关的高维关系网,这个信息发现机制的确和其他平台截然不同。线下和传统方式用尽办法都没搞定的事情,在小红书上竟然实现了「互联网寻亲」。前后只用了 17 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