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Hydrangea
关注
统计数据
14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0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Hydrangea
5天前
《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菲茨杰拉德致女儿书。关于女儿的男朋友,菲茨杰拉德这样说: 他独立自主吗?他有魄力吗?有想象力和善心吗?他读书吗?他除了享受物质与猎杀鸭子外,还爱好某种艺术,某门科学或其他的什么东西吗? 简而言之,他有没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令人很想与之共度终身的人?这种特质不会等到以后才出现,他们要么现在就潜伏在那里,要么根本不存在。 我问这些不是要你回答,只是在此向你提出建议。如果他是一个极其标准化的产物,明年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有很多,比你以前见过的多,而且18岁的你依然年轻,不必立刻定下终身。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1周前
“中国的辩证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 —— 🌱 🌱 🌱 —— 中国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哲学上的自由探索,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哲学”框架。 这个框架披着“哲学”的外衣,看似复杂深奥,其实粗暴封闭。它表面上承认世界是变化的、相对的、矛盾的,但所有的“推演”表演,结论却只有他们定义好的“正确的只有一种”。 这个意识框架认为,所有现实矛盾都可以通过“对立统一”解释,以避免真正的冲突,同时把“选择权”一起扼杀了。这个理论自圆其说,自建自洽,是易于洗脑的思想工具。 这个“辩证法”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因为它承认一切都有“合理的一面”,“存在即合理”。 在那些教科书里,“运动”、“发展”、“历史趋势”等空洞的宏观词汇,可以包装任何现象,貌似让你“放眼未来”,实际是使人不去质疑当下的合理性。 这个“框架”强调整体高于个体,目标高于过程:个体的不满、痛苦和质疑被视为“小我”、“阶段性问题”、“成长的烦恼”;真理和幸福不是此时此刻的,而是“历史将证明的”。你永远活在“未来”,当下的“挫败”、“质疑”、“焦虑”等等,都是自寻烦恼,不懂知足感恩。 这种“哲学”在政治话语里极其有效:它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用来化解批评、掩盖矛盾、消解对立的。 当我们努力从“中式思维”切换到“西式思维”时,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各种否定与挑战。因为这是一个从统一到多元、从确定到怀疑、从灌输到自我构建的巨大心智转变。 在认知转型中产生的不适、怀疑甚至愤怒,只有经历的人能体会。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3周前
每年一看高考作文题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骂人! “民族魂”?—— 是下地狱的魂么?那么,能不能早点去死?!不死哪有魂。 你说爱那片“深沉的土地”… 是爱那片污染的土地吗? 爱浑浊发臭的黄河长江吗? 爱“彩色”的排污支流吗? 爱黑科技毒食品吗? 爱世世代代困于互害循环的社会吗? 爱以人民之名奴役人民的权利机构吗? 于是你开始—— 爱你本该憎恨的,恨你本该热爱的;隐藏你想说的,说你不想说的;把主体个人揉碎变客体,把客体民族捧为主体。 于是你成功完成蜕变—— 牛马就位,机器开动,拉磨上路。而他们却指着你说——“看,这就是光明。” 可悲的是,许多人真的信了,还高声赞美那光明。 这就是墙国的作文: 跪着高分,站着低分; 虚假高分,真实低分。
#高考:志愿填报乱象与教育多元反思· 79 条信息
#高招乱象#:高分低就,状元房与教育焦虑· 128 条信息
#高考作文
#民族魂
#污染
#黄河
#长江
#食品安全
#社会问题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2个月前
24 Books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in 2025!From AI整理: 24-1: 《Atomic Habits》(《原子习惯》),作者是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它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建立微小习惯来实现巨大改变的实用指南,核心理念是:小的行为改变(原子习惯)如果坚持执行,可以累积成显著的结果。以下是对本书内容的详细总结,涵盖其核心概念、框架、方法和精华,帮助你全面理解书中内容。 1. 核心理念:微小改变的力量 -“原子习惯”的概念:书名中的“原子”指的是最小的单位,意味着习惯可以从小处着手。詹姆斯认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每天1%的进步积累起来的(复合效应)。例如,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会比原来好37倍。 - 习惯的重要性: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模式,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轨迹。好的习惯让你自动走向成功,坏的习惯则让你偏离目标。 - 改变身份,而不仅是行为:作者强调,真正的改变源于身份的转变,而不仅仅是行为。例如,与其说“我想戒烟”,不如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不抽烟的人”。这种身份认同会驱动你做出与新身份一致的行为。 2. 习惯的运作机制:四个阶段 詹姆斯提出了习惯的运作循环,包含四个阶段:提示(Cue)、渴望(Craving)、反应(Response)、奖励(Reward)。理解这个循环是改变习惯的关键。 - 提示(Cue):触发你行为的信号,例如看到手机会让你想刷社交媒体。 - 渴望(Craving):对某种结果的渴望,例如刷手机是为了缓解无聊或获得娱乐。 - 反应(Response):实际执行的行为,例如拿起手机刷社交媒体。 - 奖励(Reward):行为带来的满足感,例如感到放松或开心,从而强化这个习惯循环。 如何利用这个循环: - 建立好习惯:让提示明显、渴望有吸引力、反应简单、奖励满足。 - 打破坏习惯:让提示隐形、渴望无吸引力、反应困难、奖励不满足。 3. 习惯的四个法则 基于习惯循环,詹姆斯提出了四个实用法则,帮助你建立好习惯或打破坏习惯。 法则1:让它显而易见(Make It Obvious) - 目标:让习惯的提示清晰可见。 - 方法: - 环境设计:调整环境,让好习惯的提示更明显。例如,想多喝水,就把水杯放在显眼的地方。 - 习惯堆叠:将新习惯与现有习惯绑定。例如,“刷完牙后,我会立刻做10个俯卧撑”。 - 记录习惯:用习惯追踪表记录每天的行为,增强意识。 - 打破坏习惯:让坏习惯的提示隐形。例如,把零食藏起来,或者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法则2:让它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 - 目标:让习惯更具吸引力,激发渴望。 - 方法: - 利用多巴胺:把习惯和奖励关联起来。例如,听喜欢的音乐同时跑步。 - 社会影响:加入有好习惯的群体,模仿他们的行为。例如,和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书。 - 重新定义:把习惯与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例如,把“锻炼”看作“让自己更健康”的方式。 - 打破坏习惯:让坏习惯变得没有吸引力。例如,想到抽烟的危害,把它和负面情绪联系起来。 法则3:让它简单(Make It Easy) - 目标:降低习惯的执行难度,让它容易上手。 - 方法: - 两分钟法则:将新习惯简化到只需要两分钟。例如,“跑步”可以简化为“穿上跑鞋”。 - 减少摩擦:降低开始的阻力。例如,提前准备好运动装备。 - 利用自动化:用工具或技术简化习惯。例如,设置自动储蓄来养成理财习惯。 - 打破坏习惯:增加摩擦,让坏习惯更难执行。例如,把电视遥控器藏起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法则4:让它满足(Make It Satisfying) - 目标:让习惯完成后有即时满足感,强化行为。 - 方法: - 即时奖励:给自己小的奖励。例如,完成写作后喝一杯喜欢的咖啡。 - 习惯追踪:用视觉化的方式记录进展(例如,在日历上打勾),带来成就感。 - 避免中断:坚持“永不中断”原则,即使某天只能做最小的行动,也要保持连续性。 - 打破坏习惯:让坏习惯不满足。例如,记录每次熬夜后第二天有多累,提醒自己后果。 4. 复合效应的力量 - 1%进步的威力:每天进步1%,长期累积会带来巨大改变。同样,每天退步1%也会导致显著的下滑。 - 延迟满足:习惯的回报往往是延迟的(例如,健身几个月后才看到体型变化),但坏习惯的后果也是延迟的(例如,抽烟多年后才显现健康问题)。因此,短期内要靠即时奖励来坚持好习惯。 - 突破平台期:习惯养成后,进步可能会停滞(平台期)。这时需要坚持,因为突破平台期后会有新的飞跃。 -5. 习惯的长期坚持 - 找到适合自己的习惯:习惯需要与你的兴趣和能力匹配。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跑步,可以选择跳舞或瑜伽。 - 接纳不完美:偶尔失败没关系,关键是不要连续错过两次。例如,错过一天锻炼没关系,但不要错过第二天。 - 习惯的基因差异:每个人天生适合某些习惯。例如,有些人更容易坚持规律的生活,而有些人更擅长随机应变。了解自己的倾向,选择适合的习惯。
#原子习惯
#詹姆斯·克利尔
#微小习惯
#行为改变
#自我提升
#习惯养成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2个月前
暂时没空阅读原书,精华整理系列!From AI: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撰写的一本关于沟通方式的经典书籍,旨在帮助人们通过真诚、清晰且富有同理心的沟通方式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化解冲突,并促进理解与合作。 一、核心理念:非暴力沟通的本质 非暴力沟通(NVC)是一种基于同理心和诚实的沟通方式,旨在通过关注人类共同的需求,促进理解和连接,而不是评判、指责或强迫。卢森堡认为,暴力沟通(如批评、指责、标签化)源于疏离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而非暴力沟通则通过培养觉察力和同理心,创造和谐的关系。 核心信念: 1. 人类行为的动机源于需求:所有行为(包括冲突或攻击性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基本需求(如安全、尊重、爱)。 2. 同理心是连接的桥梁: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可以化解冲突并建立信任。 3. 诚实表达促进真实连接: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评判他人,能让沟通更有效。 4.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所有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职场、家庭,还是国际冲突,NVC 都能促进理解与合作。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方法由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步骤可以用于自我表达(诚实表达)或倾听他人(同理心倾听)。它们是: 1. 观察(Observation) 定义:客观描述你所看到或听到的具体事实,不掺杂评价、判断或主观解读。 目的:通过中立的语言,避免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例子: - 暴力沟通:“你总是迟到!”(带有评判) - 非暴力沟通:“我注意到你今天到会议时比约定时间晚了10分钟。”(客观事实) 技巧: - 使用具体的时间、地点、行为描述。 - 避免使用“总是”“从不”等概括性词语。 - 检查你的描述是否会被不同的人以相同方式理解。 2. 感受(Feelings) 定义:表达你因观察到的事实而产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归因于他人。 目的:通过分享真实的感受,拉近彼此的距离,展现脆弱与真诚。 例子: - 暴力沟通:“你让我觉得很生气!”(归因于对方) - 非暴力沟通:“当你迟到时,我感到有些焦虑。”(表达自己的感受) 技巧: - 使用纯粹的感受词汇(如开心、难过、困惑),而不是“被忽视”“被背叛”等带有评判的词。 - 如果难以识别感受,可以参考感受词汇表。 -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我觉得你错了”是一种想法,不是感受)。 3. 需求(Needs) 定义:明确你的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或猜测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 目的:将注意力从表面冲突转向深层需求,促进理解和连接。 例子: - 暴力沟通:“你应该更负责任!”(指责) - 非暴力沟通:“我感到焦虑,因为我有对准时和秩序的需求。”(表达需求) 技巧: -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通用的(如安全、尊重、自主、爱),聚焦于这些共同点。 - 避免将需求与具体策略混淆(“我需要你准时”是一种策略,而非需求;需求是“我需要可靠”)。 - 在倾听时,尝试猜测对方的需求,而不是停留在他们的抱怨或指责上。 4. 请求(Request) 定义:提出具体、可行、清晰的请求,而不是命令或模糊的要求。 目的:通过开放式的请求,邀请对方合作,而不是强迫或操控。 例子: - 暴力沟通:“你必须准时!”(命令) - 非暴力沟通:“你愿意在下次会议前10分钟到达吗?”(具体请求) 技巧: - 请求需具体(明确的时间、行为),而不是抽象(如“请更尊重我”)。 - 使用开放的语气,确保对方有说“不”的自由。 - 区分“请求”和“要求”:请求接受拒绝,要求则期待服从。 - 可以提出“连接性请求”(如“你能告诉我你听到这话的感受吗?”)以深化理解。 三、非暴力沟通的两种应用场景 NVC 既可以用于表达自己(诚实表达),也可以用于倾听他人(同理心倾听)。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沟通的和谐。 1. 诚实表达 步骤:按照“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顺序,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 例子: - 场景:同事多次打断你发言。 - NVC表达:“我注意到在会议中你几次打断了我的发言(观察)。这让我感到有些沮丧(感受),因为我有被倾听和尊重的需求(需求)。你愿意在下次会议中让我说完后再分享你的想法吗?(请求)” 关键:保持真诚,避免指责,聚焦于自己的内心体验。 2. 同理心倾听 步骤:倾听对方的话语,猜测他们的观察、感受、需求,并以开放的方式确认。 例子: - 场景:朋友抱怨“你从不关心我!” - NVC倾听:“你是不是觉得我最近没怎么联系你(观察),所以感到有些难过(感受),因为你有被关心和连接的需求(需求)?我有猜对吗?” 关键: - 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急于辩解或解决问题。 -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确认理解是否正确。 -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先提供同理心,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非暴力沟通
#沟通技巧
#同理心
#人际关系
#马歇尔·卢森堡
#化解冲突
#理解与合作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2个月前
别把讨论变抬杠,辩论者🆚杠精。 为何简中那么多杠精?他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在讨论,但其实在抬杠。 正常辩论者 🆚 杠精,区别在哪里? 1. 目的不同: 杠精为了反而反,只是想赢,或习惯性挑刺。他们不关心主题、事实和逻辑,只想驳倒对方!对方如果被他们绕进去或不知如何反驳时,他们就达到了目的,显得自己很高明。这是情绪驱动或自我满足。 正常辩论的目的是真诚交流,探讨真相或解决问题。有倾听能力,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讨论,目标是彼此理解或达成共识。 2. 态度不同: 有好的杠精很少,杠精之所以是杠精,很明显的一点是态度挑衅、傲慢或嘲讽,忽视他人观点,抓住细枝末节进行放大带偏,甚至人身攻击。 正常的辩论,态度开放尊重,即使意见不同,也会保持理性与礼貌。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仍可以倾听、试图理解! 3. 方式不同: 杠精一般钻牛角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甚至强词夺理。他们回避核心问题,常偏离主题,试图把他人拐到犄角旮旯使劲儿作!他人越急他们越满足。 正常辩论注重逻辑、事实,围绕主题,如果不足或错误愿意承认和修正,这种讨论是思维碰撞,带来进步。 杠精为赢而反,他们的讨论破坏性强;正常辩论为真理而探讨,建设性强。 对号入座,严以律己!不做杠精,也远离杠精。
#辩论
#杠精
#讨论文化
#网络行为
#简中网络
#辩论技巧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2个月前
如果你暂时没空阅读原书,可以看本书精华整理,From AI整理: 《5 Types of People Who Can Ruin Your Life》这本书的内容,通过更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帮助你深入理解每种高冲突人格(HCPs)的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应对策略,按照章节结构,结合丰富的案例和细节,逐一拆解。 第1部分:理解高冲突人格 第1章:高冲突人格的特征 核心内容:高冲突人格(HCPs)的人有四个典型特征: 1. 极端情绪化:他们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激烈,缺乏理性思考。 2. 责怪他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有错,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别人。 3. 全或无的思维:他们的世界观非黑即白,缺乏灵活性。 4. 极端行为:他们可能会做出破坏性行为,比如公开羞辱、撒谎或操控。 案例1:家庭中的高冲突人格 玛丽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高冲突人格。每次玛丽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想搬出去独立生活,母亲就会情绪爆发,哭喊着说:“你从来不关心我!你就是想抛弃我!”(极端情绪化)。她还会责怪玛丽:“如果我生病了,都是因为你让我伤心!”(责怪他人)。在母亲的眼里,玛丽要么是“完美的女儿”,要么是“最自私的人”,没有中间地带(全或无思维)。有一次,母亲甚至在家庭聚会上公开羞辱玛丽,说她“忘恩负义”,让玛丽感到非常羞耻(极端行为)。 分析:玛丽的母亲通过情绪化和责怪来控制她,让玛丽感到内疚,无法独立。这种模式让玛丽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 精华:识别高冲突人格的关键是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而不是被他们的情绪牵着走。不要试图通过争论来“说服”他们,因为他们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第2章:为什么他们会毁掉你的生活? 核心内容:高冲突人格的人会通过制造混乱、操控和长期心理压力来影响你的生活。他们可能出现在任何关系中:家庭、职场、朋友圈,甚至是邻居。 案例2:职场中的高冲突人格 汤姆在一家公司工作,他的上司琳达是一个高冲突人格。琳达经常在团队会议上公开批评汤姆,即使汤姆的工作表现很好。她会说:“你这个报告完全不行,你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责怪他人)。有一次,汤姆试图解释自己的工作流程,琳达却突然情绪爆发,拍桌子大喊:“你是在质疑我的权威吗?”(极端情绪化)。琳达还经常在背后散布谣言,说汤姆“偷懒、不负责任”,导致汤姆在公司被孤立(极端行为)。汤姆因此感到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选择了辞职。 分析:琳达通过贬低汤姆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同时制造混乱让团队无法正常运作。她的行为让汤姆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精华:高冲突人格的破坏力在于他们会让你自我怀疑,甚至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及早识别并采取行动是关键。 第2部分:五种可能毁掉你生活的人格类型 本书核心,详细描述了五种高冲突人格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一种人格障碍。通过详细案例和分析,帮助深入理解。 第3章: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特征: - 极度自我中心,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 - 需要不断的赞美和关注,缺乏共情。 - 当感到被忽视或批评时,会变得愤怒或报复。 案例3:自恋型伴侣 丽莎的男友马克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马克总是要求丽莎把所有时间花在他身上,比如要求丽莎放弃自己的朋友圈,只陪他参加社交活动。如果丽莎有自己的计划,马克会冷嘲热讽:“你宁愿和那些无聊的朋友在一起,也不愿意陪我?你真自私!”(需要关注)。有一次,丽莎在朋友聚会上夸了一个朋友的厨艺,马克当场发脾气,说:“你是在暗示我不会做饭吗?你根本不尊重我!”(对批评敏感)。之后,马克好几天不理丽莎,直到丽莎道歉并一再讨好他(报复行为)。马克从不关心丽莎的感受,甚至在丽莎生病时抱怨:“你生病了就不能陪我出去,太扫兴了!”(缺乏共情)。 分析:马克的自恋行为让丽莎感到自己永远不够好,长期处于讨好和内疚的状态。马克通过操控丽莎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控制欲。 精华:与自恋型人格相处时,不要指望他们会改变(因为他们缺乏自我反省)。最好的方法是减少对他们的情感依赖,保护自己的自尊。
#高冲突人格
#心理分析
#行为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2个月前
有人活成了光,那些语言鼓励、启发着他人,温暖着世界。 有人把自己活成了地狱,他人不会靠近,自己逃不出。
#正能量
#光明
#负能量
#人生选择
#自我救赎
#社会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3个月前
关于欧盟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最近不少大V攻击欧盟。有些人是着急,有些人看笑话,有些人就是在破坏民主世界搞分裂,破坏民主阵营,破坏欧盟,破坏美国,唱衰民主给独裁摇旗呐喊。 以下是chatgpt收集的回答,供喜欢尊重事实、维护自由民主世界的各位参考: 为什么法国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天然气(31亿欧元,占图表中欧洲国家进口总量最高份额),以及为什么核能尽管占法国电力生产的70%左右,却无法完全取代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我们将从能源结构、天然气用途、核能的局限性、进口的具体背景以及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来探讨。 1. 法国能源结构与天然气的作用 1.1 核能占比高,但用途有限 法国是全球核能依赖程度最高国家之一,核电占其电力生产70%左右。主要用于发电,提供稳定基荷电力,即全天候运行以满足基础电力需求。但核能有局限性: 主要用于电力生产:核电厂生产的电力主要用于居民用电、工业用电和部分公共服务,但无法直接替代天然气在其他领域的用途,例如供暖、工业原料或特定发电需求。 电力需求与总能源需求的区别:电力仅占法国总能源消耗的25%左右,剩余的能源需求(例如供暖、工业生产、交通燃料等)主要依赖天然气、石油和其他能源。 1.2 天然气的多重用途 供暖:约40%的法国家庭、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依赖天然气供暖。核电虽然可以用来发电,但将电力转化为供暖在技术和经济上并不总是可行或高效,尤其冬季高峰期。 工业用途:许多工业过程需天然气作原料或燃料。例如,化肥生产、化工行业、钢铁制造和玻璃生产等都需要高温或特定化学反应,而这些过程无法直接用电力替代。 灵活发电:天然气发电厂在电力系统中起到“调峰”作用。核电站适合提供稳定基荷电力,但无法快速调整输出以应对电力需求波动。天然气发电可以快速启动和关闭,填补这种需求缺口。 能源储备与安全:天然气可以储存并在需要时使用,而电力储存目前成本高且规模有限。法国需要天然气作为能源安全的一部分,以应对突发情况(如核电站维护或极端天气)。 1.3 核能为何不能完全取代天然气? 虽然核能占法国电力生产的70%,但它无法完全替代天然气,原因: 技术局限:核电厂的设计目的是提供稳定的基荷电力,调整输出以应对短期需求波动会降低效率并增加成本。法国的核电站通常以固定功率运行,无法像天然气发电厂那样灵活应对高峰需求。 供暖与工业需求的不可替代性:如前所述,天然气在供暖和工业领域的用途无法直接由核电替代。例如,将核电转化为热能供暖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这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 核电产能的限制:法国的核电行业近年面临挑战。2022年,法国核电站因老化、维护问题和极端天气导致发电量下降至40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2023年有所恢复,但核电产能波动使法国在电力供应不足时更依赖天然气。 季节需求波动:冬季是能源需求高峰期,核电虽然能满足部分需求,但在极端天气或电力需求激增时,天然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2. 法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具体背景 2.1 历史依赖与俄乌冲突前的能源结构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是欧洲最大天然气供应商,法国约20%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主要通过管道(德国和乌克兰的管道网络)以及少量液化天然气(LNG)。这种依赖是长期形成的,原因: 价格竞争力:俄罗斯天然气价格长期低于其他供应商(如挪威或美国LNG),通过长期合同(如20-30年期)锁定低价。 基础设施限制:法国的天然气进口基础设施(如管道和LNG接收站)在过去几十年中主要围绕俄罗斯供应设计,切换到其他来源需要时间和投资。 2.2 俄乌冲突后的变化与LNG的增加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包括: 减少管道天然气进口:2022年,“北溪”管道因爆炸和制裁几乎停止运行,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管道供应也大幅减少。 增加LNG进口:欧盟国家转向从美国、卡塔尔和挪威等地进口LNG。法国在2023年启用了新的浮动LNG接收站(FSRU),增加进口能力。 然而,俄罗斯并未完全退出欧洲市场,而是通过LNG继续供应。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俄罗斯对欧盟的LNG出口占其总天然气出口的15%左右,法国是主要买家之一。原因: LNG市场的全球性:LNG是全球交易商品,法国能源公司可能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俄罗斯LNG,而非直接与俄罗斯签订合同。这种“间接进口”在统计中仍被归为俄罗斯来源。 现有合同约束:一些法国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这些合同在制裁中往往有豁免条款,短期内难以终止。 替代能源不足:尽管法国增加了从挪威、美国和卡塔尔的LNG进口,但这些来源无法快速完全满足需求,或价格更高,导致法国公司继续从俄罗斯购买。 3. 地缘政治与经济考量: 未完见本帖的回复帖继续。
#欧盟
#天然气进口
#民主与独裁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3个月前
墙内有毒思维之地域歧视海外版,简中圈无处不在。 当你离开独裁国家,理解了户口就是一个控制人口自由迁徙的工具,你还会为户口沾沾自喜么? 然而同样是这类人,到了海外,不是把脑子里愚蠢的地域歧视链毒排掉,而是把墙国的那口井换成海外生活的那口井,又开始搞海外户口歧视了。 这些懂王们,把海外地域歧视应用到方方面面,一会儿政治,一会儿经济,一会儿民生,一会儿文化。变相的对真正的敌人助纣为虐,对本该互助互爱互相欣赏的民主世界,做着反相攻击。 如果说墙内自带愚蠢属性情非得已,可悲的是,一辈子竟然走到哪儿都自带愚蠢属性。
#地域歧视
#移民
#海外生活
#简中圈
#政治
#户籍制度
#文化冲突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5个月前
真喜欢这个视频里的每一句。 不幸的是,在墙国,你要活出自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一路有试图道德绑架和精神霸凌你的人,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同学或同事,他们连活出真实自我的勇气都没有,却用那虚假的自我来要求你活成他的标准,最后活成nothing。 要一次次冲破所有的束缚、绑架、霸凌,哪怕独行哪怕孤独,也无所畏惧,才能让他们知道你要的不是虚假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不是nothing,而是something,不是nobody,是somebody。 不要像真实低头,不要恐惧,最终一定会成全一个最真的自己,strong courageous and smiling。
#视频
#墙国
#自我
#道德绑架
#精神霸凌
#亲戚
#朋友
#同学
#同事
#孤独
#勇气
#真实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6个月前
听腻了的中国制度特色,中国特色民主,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特色经济,中国特色自由…等等宏大叙事的特色。 其实,对于普通人,最真实的是中国特色弯路,中国特色陷井,中国特色枷锁,中国特色孤独,中国特色性格缺陷,中国特色救赎,中国特色自我修复,中国特色后成长。
#中国特色制度
#中国特色民主
#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特色经济
#中国特色自由
#中国特色弯路
#中国特色陷井
#中国特色枷锁
#中国特色孤独
#中国特色性格缺陷
#中国特色救赎
#中国特色自我修复
#中国特色后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8个月前
我最欣赏的品质就是自省,特别从墙内出来的人。 没有自省能力的人/人群,没办法挣脱枷锁,没有进步空间,没办法重生,也就没有未来。 对没有自省能力的人来说,挣脱枷锁意味着对信念的彻底否定,甚至意味着死亡,所以这样的人群才会催生出古墓文化、恐怖主义信仰。
分享
评论 0
0
Hydrangea
10个月前
关于地域歧视,或者说地域优越感,以及西黑论,分两个帖子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写写地域歧视之海外版: 国内的歧视链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性别歧视、外貌歧视、年龄歧视、工作歧视、经济歧视、生育歧视、地域歧视,至少总有一款歧视你亲身遇到过,或者是歧视别人,或者是被人歧视。 究其原因,是我们接受的大一统教育里,没有平等,不接受多样性,没有人权,特别是社会宣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能输在起跑线等等,宣传让你拼让你卷,在一个处处要比较要竞争而资源且极度匮乏的环境里,人们怕自己落后,太想赢了,太想赢在数不清的臆想出来的起跑线和终点站了,想赢的心态甚至变得扭曲。如果你赢不了怎么办,那就至少别人不如我,或者至少有些方面我比别人强。 比如地域歧视,北京人觉得自己是皇城根后代,上海人觉得自己是小资和品味的天花板,广东人觉得自己是思想开放的前锋,四川人觉得自己生活最巴适,苏杭人觉得自己生活似天堂,山东人觉得自己道德最高尚,内蒙人觉得自己最敞亮,等等。 觉得自己优秀没问题,但建立在通过对比,贬低他人产生的优越感,就成为了傲慢和偏见。北上广互相看不上撕了好多年,不同地域彼此挑刺屡见不鲜。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不过是以偏概全、仁者见仁的无意义之争,是傲慢与偏见的肆意渲染。这是一种毒。 离开了那片土地,到了文明自由国家,思想的启蒙,时代的变迁,我相信多数海外华人都经历了思维的巨大转变,且转变的速度之快,将过去狠狠摔在身后,就如隔了一个世纪。 当然有些人,并没有反思过我们所受教育里的那些有毒思想,从而全面升级自己的大脑,比如平等,比如地域歧视海外版。 有些北美华人,瞧不上移民其他国家的华人;有些日精一族,也瞧不上移民其他国家的华人;有些移民英国、欧洲、澳新的华人,也同上。活脱脱的一个地域歧视海外版,每次看到这种莫名的优越感,都有种无奈。我们对多样性的包容就是如此匮乏的没有自知之明。 你不知道他人是什么背景,经历过什么,人生的喜好追求,如何走到今天,却以自己的喜好狭隘地评价他人。你如何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如他人如何享受他现在的生活一样,萝卜白菜为何要比个高低贵贱。 拿运动来说,一个喜欢温热气候喜欢冲浪的人,让他生活在阳光海边是一种幸福,让他生活在寒冷之地就是一种折磨。同样一个耐热性差酷爱滑雪的人,让他生活在寒冷的地区可以滑半年雪是一种幸福,让他生活在阳光沙滩就成了煎熬。或者一个喜欢四季分明各种运动都可兼顾的人,让他生活在一个较单一的气候环境,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考虑其他条件,政治、经济、生活、饮食等等不同因素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人的选择总是不同的,有些是喜好问题,有些是认知问题,但让别人做自己,尊重不同选择,平等根植于心,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明素养。 如果你考虑政治、经济地位,还有优越的教育,美国毋庸置疑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文明世界的灯塔,是最佳选择。 如果你喜欢生活便利精致,亚洲饮食,回国方便,政治经济也很强,那日本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喜欢欧洲文化、艺术、历史,喜欢法餐意餐,欧式浪漫,欧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政治和经济也不错,小语种教育也很强,那就来欧洲。 如果你喜欢日不落大英帝国,教育文化都别具一格,也一样是很赞的生活。 如果你喜欢澳新的世外桃源,也是如诗般的优质生活。 没有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的国家,没有必要把一个国家的缺点或者一时的问题放大到陷入没落、衰败、完蛋的论调,同时对比自己所在国的优点,得出一种优越感,然后跟着破坏民主的社会loser陷入西黑论,以此寻找熟悉的地域优越感。 逃离那片土地到了自由之地,多数人都会经历很多感动的事情,热爱自己当前生活的国家。但是居住久了,看待其他国家,不该是仍然拿着与出生国对比的视觉去对比其他国家,这是狭隘与偏见,甚至是认知问题。你在自己所在国经历的感动,与他人在他国经历的感动也许是类似的,一样温馨一样光辉。 这几年很喜欢观察各国政治生态,也看过不少西方人移民论坛,有欧洲移民北美的,有北美移民欧洲的,有日本移民北美的,有澳新移民日本的,各有喜好各有追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自由世界里,已经参杂了太多谎言与攻击,如果你热爱自由与民主,那就团结真正热爱它的人,不管是哪个自由国家,哪个自由族裔,一起维护自由。而不是背着那个地域歧视的井,去寻找狭隘的优越感。 如果以后有条件,我都想在几个国家生活几年,都深刻感受下不同的风景与文化。人来世界一趟,短暂几十年,不要被偏见蒙蔽。自由的地方都是美好的地方,只是美好也有千姿百态。
#地域歧视
#歧视链
#社会问题
#大一统教育
#人权
#多样性
#社会宣传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