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午餐时,吃素的瑞典同学谈起了动物打嗝如何加剧全球变暖。 苏丹同学听完,说:“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理解。”他的家乡正在经历战乱与饥荒,连水都成了奢侈品。 那一刻,我看见了“位置”与“共情”之间的鸿沟。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谈“共同的未来”时,有人听见了希望,有人只觉得刺耳。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余裕谈论“未来”。 ——— 在资源富足、社会稳定的语境中,人们更容易发展出普世主义的想象——谈理想、谈地球、谈命运的联结。 但在另一些生活语境中,食物、生存、迁徙,甚至一个身份证件的合法性,才是无法回避的焦虑。 我们能谈多远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现在。 所以,当共情从特权位置流出时,它的方向就是错位的,也一定是会被拒绝的。 很多精英、留学生、中产阶层,在国际化环境中受益匪浅,能快速与普世语言建立情感连接。但他们也容易误以为,这些理念对所有人都天然合理。 他们说:“我能理解,为什么你不能理解?” 但,“能不能理解”从来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存权限问题。 ——— 很多人正在用这种“特权式共情”规训网友,他们不去理解网友的愤怒,而是要求网友安静、配合、温柔、感恩。 这不是真的在共情,而是在抹平差异、掩盖不公。 为什么说这是规训? 因为当特权者试图将自己的理念推广为“全人类应该接受的共识”,就从“共情”滑向了“道德强加”。 就像一个能自由选择食物的人,认真告诉另一个正在饿肚子的人:“你应该吃得更环保一些。” 在这种语境下,“共情”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变成了一种带有隐性压迫感的叙事——你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困境,反而用你的标准评判他们“不够文明”“不够理想化”。 它在以温和的面容施展暴力——以“我为你好”的姿态,掩盖了“我不愿看见你真正需要什么”的事实。 ——— 在苏丹同学说完之后,瑞典同学回复道: “这其实是我们瑞典的特权。能选择吃素,意味着我们有充沛的资源。 而我在你面前谈这个,是不太体面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念高尚而自我拔高,而是退了一步——让出了叙事的主导权。 这是一种边界意识,也是真正的共情:不急于传播理念,而先识别结构; 不强调我“站在你这边”,而是承认我“从没真正站过你那边”。 所以你看,想要建立真实的对话,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放下自我感动、承认差异、倾听诉求。 还有,别光说理念,如果可以,就做点什么。 至少的至少,也请不要站的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 ——— 共情的力量,不在于说出多么高尚的理念,而在于理解对方的处境,尊重对方的需求; 也不是让所有人都“统一语言”,而是先承认——我们不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谈论“共同的未来”,而不是把它当作特权者自我感动的投影,或是由少数人命名、由多数人承担代价的明天。
5个月前
川普为什么要格林兰岛? 1月7号,川普在海湖庄园宣布了他的主要外交政策计划,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其中一条是他要让丹麦把格林兰岛卖给美国。我认为,这个举动意义重大。他主要针对的是中国。 首先在商业上,格林兰岛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层正在融化,格陵兰岛的地理位置对控制北极航线至关重要。未来,这些航线可能成为连接亚欧与北美的重要通道。 另外,在军事上,美国在格陵兰岛有一个军事基地,是北约最北端军事基地,具有战略监视和导弹预警功能。如果完全掌控格陵兰岛,美国可以进一步巩固在北极的军事主导地位,震慑俄国。 最重要的是,格陵兰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稀土矿床之一,稀土对于芯片和电动车电池制造至关重要。现在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全世界90%。全美国只有一家稀土生产厂。 因此,如果中国和美国交恶,中国实行稀土断供,那么美国就会陷入拿不到芯片的困境。这是重大的国家安全隐患,是美国头上的悬剑。因此,川普一定要把格林兰拿下来,对这个问题来一个彻底的解决。 川普的方式很粗暴,而丹麦和格林兰都表示不会卖给美国。川普说,不卖就加关税。可以看出,他保护或争取美国利益的决心一点不隐藏。川普的第二个任期看起来要让世界坐上过山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