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

3个月前
逃往香港的难民和海外侨民的国内亲属传出了一些消息,一些西方媒体据此陆续发出了一些有关中国大陆发生饥荒的报导。这些报导是零星的,极不全面的,但中国政府一概斥为“恶毒攻击”、“造谣诬蔑”。为了扭转世界舆论,中国政府邀请了一些“友好人士”来华访问,希望借他们的笔“澄清事实真相”。对这些来华访 问的人士,中国政府作了极其周密的准备,精心安排了各种行程,包括访问地点、接触人员以及接待外宾的台词等等。外宾访问时,与老百姓高度隔离,有的地方有意布置丰衣足食的假象。当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方实,曾经承担过陪外宾到安徽考察的任务。在他85岁的时候,曾向我谈起安徽省委如何欺骗外宾的情况。受骗的外宾,回国之后,发表文章,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赞扬中国的“伟大成就”,说中国不但没有饥饿,而且人民丰衣足食。英国记者格林(Felix Greene)在他1965年那本谈中国的名著《无知的帷幕》(A Curtain of Ignorance)中说,1960年他走遍严格实施粮食配给的中国,却没看见大量挨饿的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受骗后再骗别人的外宾之一。这些外宾的文章又被新华社翻译过来,成为“出口转内销售”的产品,在《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上发表,作为统一思想,压制国内的不同看法的工具。 ---为了掩盖大范围“人相食” 英美记者假采访 作者: 杨继绳
4个月前
这样一本书会引起争议,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遗憾的是,早在九三年十月,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毛主席:中国的末代皇帝》播映之前,西方新闻媒体就抢先报道了其中李“御医”有关毛皇帝性生活的透露,一时满城风雨。其实,他接受采访时谈了几个小时,而编导者偏偏只选用了那么几分钟,志绥觉得是有欠公 允的。这种误导又招致一些人对《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这本书的误解。有人甚至指责他“集中火力大爆毛玩女人的阴私,走三级色情之路。”真是冤哉枉也! 一本六、七百页的巨著,其中涉及这一方面的篇幅充其量不过二、三十页,更无任何色情渲染,何“衰”之有?评论一本书的得失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这是言论自由的好处。不过,若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书,就难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或“买椟还珠”了。想当年,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曾因莫须有的“色情”罪遭禁,现在则早已列入世界文学经典之林了。志绥的《回忆录》的历史地位,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绝非“三级色情”,而是作者饱经沧桑、大彻大悟之后的泣血椎心之作,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志绥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来信,提到“报章、杂志评论褒贬不一”,最后说“这都无所谓,总算了却一件心事,略慰慎娴于地下”。今天,他的遗体和他的书一起,与娴姐合葬在芝加哥郊区一座墓园。志绥匆匆地走了,死得有点蹊跷,但他的书一定会长存。 ---从回归到不归——李志绥的心路历程 作者: 巫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