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Susan STEM
14小时前
在意义之海中寻找意义 当人类的知识被投射到一个连续空间之后,博士生的需求会大大减少,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博士生”。过去,博士生最核心的工作是花费无数时间去查资料、读文献、做 citation,把分散在不同学科、不同语境里的碎片知识一点点拼接起来。但在向量化之前,这种连接往往意味着高强度的人工劳动:生物学家的论文和法学家的评论彼此孤立,工程师的日志和历史学家的档案没有桥梁。人类理论上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但代价是海量的阅读、交叉比对与翻译。 这种碎片化导致许多潜在的联系根本没有发生。原本可能引发突破的想法,被淹没在资料工作量的泥沼里。 向量化改变了一切。当文字、图像、表格、代码都被嵌入到同一个坐标空间时,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连续的语义地图。生物学与法学可以在邻近的向量里相遇,工程与历史可以在空间中自然对齐。许多过去“未被察觉”的联系,突然变得可见;许多需要高智力人群耗费数年才能完成的查阅工作,如今可以在几秒内生成。 这就是知识连续化的力量:它不仅降低了博士生式的资料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类尚未发现的知识联系,从沉睡的噪音中唤醒了。 而人类最缺失的就是“意义“。 The Sea of Meaning — Vectorization as a Continuous Substrate
我辞职了! 工作挺开心的,也不算累。 平均一天 2 小时有效输入(连开会时间都算上),就能换来5000 块人民币左右的收入。性价比非常高。 --- 但当我躺在床上回忆这一天时,想到的不是写了几行代码,而是: - 这一周吃过的好东西 - 几年前在欧洲、美洲旅行的片段 - 网上刷到的各种八卦 - 电视里的剧情 - Apple Music里听到的好歌 - 我的家人 我想,多年后真的要离开世界时,我会眷恋的:美食、美景、音乐、电影、游戏,还有身边的人。 唯一不太会留恋的,大概就是工作。 --- 疫情期间,我提前把房贷还清了。 副业收入也足以支撑我尝试一些新路径。 所以,这次辞职不是因为环境糟糕,也谈不上头铁 “all in 创业”,更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而是想把精力分出来,花在真正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生活本身。 --- 做 vibe coding 时,我试过各种音乐背景。 唯一真正能让我效率拉满的,是陶喆 2003 年的 Soul Power 演唱会。 当年的他意气风发,敢玩、敢唱、敢尝试。 如果他安心上班,大概不会有今天那些作品。 生活,不只是关于“稳”。 有些不确定,反而才值得。 --- 所以我选择离开。 不是逃避,不是放弃,而是去抓住工作之外的可能性。 - 如果尝试行得通,就开启新的航线 - 如果不行,大不了几个月后再回去打工 人生哪有绝对的确定呢? 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浪费掉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