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

我辞职了! 工作挺开心的,也不算累。 平均一天 2 小时有效输入(连开会时间都算上),就能换来5000 块人民币左右的收入。性价比非常高。 --- 但当我躺在床上回忆这一天时,想到的不是写了几行代码,而是: - 这一周吃过的好东西 - 几年前在欧洲、美洲旅行的片段 - 网上刷到的各种八卦 - 电视里的剧情 - Apple Music里听到的好歌 - 我的家人 我想,多年后真的要离开世界时,我会眷恋的:美食、美景、音乐、电影、游戏,还有身边的人。 唯一不太会留恋的,大概就是工作。 --- 疫情期间,我提前把房贷还清了。 副业收入也足以支撑我尝试一些新路径。 所以,这次辞职不是因为环境糟糕,也谈不上头铁 “all in 创业”,更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而是想把精力分出来,花在真正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生活本身。 --- 做 vibe coding 时,我试过各种音乐背景。 唯一真正能让我效率拉满的,是陶喆 2003 年的 Soul Power 演唱会。 当年的他意气风发,敢玩、敢唱、敢尝试。 如果他安心上班,大概不会有今天那些作品。 生活,不只是关于“稳”。 有些不确定,反而才值得。 --- 所以我选择离开。 不是逃避,不是放弃,而是去抓住工作之外的可能性。 - 如果尝试行得通,就开启新的航线 - 如果不行,大不了几个月后再回去打工 人生哪有绝对的确定呢? 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浪费掉这个世界。
#职业 #可能性 今天晚上测试了一堆接口、跑了几个开源程序 docker 玩、卸载了 iterm2,拥抱 warp(不登录版)。 虽然此刻我仍然一行代码也看不懂,但完全不影响我通过 cc 写代码实现需求。 我有一种强烈的即视感:说不定过几年,真正的写代码也会成为我的日常。 --- 这份即视感的源头,来自两个场景。 1. 在 2014 年毕业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位“大神”。 在别人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独自交易实现盈利,炒现货期货。跳过了传统的应届生流程,过上了规律在家盯盘交易的日子。 那时我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垃圾学校的应届生,懂翻墙会搜索是我唯一的优势。(在当年,大家都太弱了,你懂得上外网下载一份漂亮的简历模版,就可以碾压同届。) 我和“大神”在南昌合租过一段时间,我对这种生活状态非常羡慕,但是从未想过自己可能成为一个“交易员”。 因为“独立交易”这种能力太过遥远,太不可思议了。完全突破了我当时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 2. 第二个场景,大约在 2020 年,我线下向一位网友请教职业发展。 说来惭愧,彼时已经工作 6 年了,那还是我社交圈子里第一位能 one-on-one 请教的金融行业大佬。而且是来自播客听友群,不是工作领域。 我问他职业历程和金融行业的现状,“你是怎么做到这么有钱的”、“金融行业的初级岗位都在做什么”。 聊天的最后,我问 “你觉得我可能转行做投研或者交易吗?”,他大概的意思是“你的性格和思维非常适合,但考虑年龄和职业经历并不相关,从行业起步不容易”。 我想想,真的是,很难很难啊。 --- 可有意思的是,当时能想象到的所有困难,我完全一丁点都没有经历过。飞速略过了在金融机构打怪升级的过程,事实上成为了专业的独立交易员。 甚至比当年“大神”的生活状态更加轻松,能够保持舒适的节奏,实践我对投资和交易的理解。 那些已经被验证过的路径,既是解药,也是枷锁。不得不感慨一声,世事无常,全靠运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