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西南联大
关注
朱韵和
20小时前
自由 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教师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考评方面,几乎拥有全部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联大学生、小说家汪曾祺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绝,蔚成风气。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好多人入学后发现不喜欢原来所报考的专业,于是纷纷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课程设计上,联大也放得很宽,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但学校也有一项硬性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 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为何强调自由选择又作出硬性规定?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梅贻琦说:“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1943年,课堂休息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狂妄而自负的,但当时周围的学生听了,毫不觉得刺耳。 这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 “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联大学生就这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独立思考在学校蔚然成风,熏陶滋养着联大学子。 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自由只是联大精神的一个方面,与之对应的是考试制度的严格,学校、教师一点都不会容情。 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毕业时仅有20多人。每学期应修学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 一个学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务长求情。被教务长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图:西南联大校门
#西南联大
#学术自由
#通才教育
#严格考试
#杨振宁黄昆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0小时前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两人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但这个一流设计方案立马被否,因为学校拿不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月,梁思成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矮楼,矮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 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 后 一稿时,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满脸无奈地说:“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进校长办公室,把设计图狠狠砸在梅贻琦办公桌上。“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梅贻琦喉结上下滚动,声音颤抖:“思成,等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行吗?”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校园。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图:西南联大学生宿舍
#梁思成
#林徽因
#西南联大
#茅草房
#梅贻琦
#经费不足
#设计方案修改
#教育困境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1个月前
民歌大观“弦歌不辍致胜利”西南联大抗战歌集
#民歌
#西南联大
#抗战歌集
#弦歌不辍
#致胜利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梅贻琦校长主持西南联大期间 云南省主席军阀龙云鼎力相助 1938年其女报考联大附中落榜 龙云让秘书长去找梅贻琦疏通 秘书长支支嗫嚅:我打听过了 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没录取 龙云释然。此后支持联大如旧‼️
#梅贻琦
#龙云
#西南联大
#教育公平
#民国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1个月前
清华校长寄语本科新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续西南联大薪火
#清华大学
#校长寄语
#本科新生
#抗战精神
#西南联大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