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西南联大
关注
高伐林
1个月前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从美国回中国,接待人员问他想见什么人,他写下的第一个名字是王竹溪(图,1911~1985)。当局火速让王从湖北公安县赶到北京与杨见面。这位剑桥博士在抗战中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杨听他的课入迷。杨后来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吴大猷和王竹溪。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4 条信息
#杨振宁
#王竹溪
#西南联大
#师生情谊
#学术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Stellato
1个月前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一段文字,想了想还是决定发出来。 杨振宁教授的成就,于社会、于民族、于吾等文明之贡献,在这里毋需篇章。漏夜不得昧时的一些思绪,在此写下,纪恩师杨振宁教授。 1938年,战火蔓延,山河动荡。我的太爷爷随校西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在那个烽烟与理想并存的年代,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让他终生挂念的学生。这位学生就是我的一位恩师,杨振宁教授。 在所认识的人中,杨振宁老师是我有幸相会的伟岸,也是授益我一生的恩师。 我对杨老师的记忆,始于我爷爷与我父亲代代相传的故事,而故事最初的讲述者。自然就是我的太爷爷。 我对先生最初的理解是抽象而遥远的。 “华人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荣誉,在我的认知中缺乏实感,我只知道那是伟岸、是即使仰视也难以捉摸的高峰。 然而我对杨老师最初的印象,却是和蔼地很,与所熟悉的长辈们并无二致。真正逐渐意识到杨老师的工作,还是上了初中,开始有能力系统地学习物理以后的事情。到了九年级,在对万物之基本架构有了微不足道的理解后,我逐渐明白了这位老人的伟大。 那年初夏,我向母亲提出有机会想要拜访一下杨教授,于是便有幸称一句,杨老师。 清华院内那栋二层红砖楼是我多少有些熟悉的地方,我的太爷爷、爷爷、父亲,都曾在那栋楼工作过。而那次去到楼下,却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忐忑,因为这次是要去到杨老师的黑板前。 彼时的我虽然知道杨老师开过本科的课程,但自知无过人天资、也欠后天勤勉的我,此时就算有再多问题,也感到了一丝胆怯。 “我的问题会不会太低级?” “我连高中生都不是” “普朗克是怎么填补了克拉莫的理论框架” “牛顿力学体系的不完整性” …… 事实上我根本不是一丝胆怯,而是胆怯到不想迈开腿。此时的我唯一的想法便是随便寒暄几句草草了事。但是杨老师的一句话彻底打开了我的话匣子: “很好呀,大学物理就是很难的,里面有些东西我也会头疼”。 这位物理学的伟岸用一句善意的谎言安抚了那个紧张到几乎僵硬的初中生。 和杨老师的时间,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聊天,有时聊到兴起的日子里,晚上都要接着回去聊。涵盖的内容可谓天南海北,从吃饭的口味到研究橡皮擦的原子结构、从核废料的储存到电鳗对能量的利用,当然也有杨老师所熟知的一些研究。 作为我认识的人中极少数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交谈过的人,我与杨老师的对话往往三句话离不开那位物理学的伟岸。也正因如此,杨老师告诉我,他在见爱因斯坦时,紧张到说不出话。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万物之多变、生命之动人。 杨老师的课,不在笔记与公式时间。而是在引领我如何探索、如何思考、如何在理性中保持感性。 物理与科学正是如此,是理性的、是真实的、却也是温暖的。科学是对理性追寻的极致,却也绝非是纸笔与枯燥公式的往复与纠缠。 我们之间所交流过的内容,在学术层面上,自然是因为我而“向下兼容”的。彼时的我,乃至现在的我,对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水平与杨老师相比自然不值一提,但杨老师却乐于将复杂的微观物理关系用一两句话来讲明白。杨老师说话并不多,但每句话都很“在理”。 除了少数讲到热情所在时,大部分时间侃侃而谈的人总是我,哪怕是很多在现在看来滑稽的错误与发言,杨老师也总微笑着温和地来纠正。 我自知是辜负了杨老师的,被我占用的时间若是被老师用在别的地方,一定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杨老师教会了我在探寻理性的路途上不忘感性、在探寻未知的虚无中不忘真实、在万物中不忘自我、在未来之路不问西东。 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对科学、对理性、对那个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世界有着惊鸿一瞥。也正因如此,我无时无刻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有多么渺小,而渺小的我们又有多么伟大。 杨振宁先生的成就,早已超越一切篇章所能记述。他的名字属于科学,也属于文明。我们要铭记的,不仅是他在物理学上的丰碑,更是那份谦逊与温度。 杨老师,永别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4 条信息
#杨振宁
#西南联大
#物理学
#师生情谊
#科学精神
分享
评论 0
0
LIN WEI
1个月前
刚和我爸闲聊,他说他上大学时学校里教过他们的一个教授当年就是杨振宁的同学,毕业后留校西南联大,后西南联大改为云南师范大学他就一直留在那里任教,经常给他教的同学们吹牛逼杨振宁的往事,正面居多,说杨振宁当时在班上很优秀,他爸再学校里当数学系主任,数学没有诺贝尔奖的说法就是那时传出的。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4 条信息
#杨振宁
#西南联大
#云南师范大学
#大学教授
#数学系主任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1个月前
为什么杨振宁老先生在西南联大,普林斯顿大学的成就,也能归功于咱们伟大党的领导 我真是不懂这些“爱国者”和监狱账号的脑回路 这样回答,能减刑吗? 那我赶紧打电话告诉我爸爸去 让他早日从煤矿里出来 🤣🤣🤣
#杨振宁
#西南联大
#普林斯顿
#成就
#党的领导
#爱国者
#监狱账号
#减刑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自由 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教师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考评方面,几乎拥有全部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联大学生、小说家汪曾祺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绝,蔚成风气。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好多人入学后发现不喜欢原来所报考的专业,于是纷纷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课程设计上,联大也放得很宽,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但学校也有一项硬性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 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为何强调自由选择又作出硬性规定?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梅贻琦说:“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1943年,课堂休息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狂妄而自负的,但当时周围的学生听了,毫不觉得刺耳。 这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 “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联大学生就这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独立思考在学校蔚然成风,熏陶滋养着联大学子。 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自由只是联大精神的一个方面,与之对应的是考试制度的严格,学校、教师一点都不会容情。 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毕业时仅有20多人。每学期应修学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 一个学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务长求情。被教务长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图:西南联大校门
#西南联大
#学术自由
#通才教育
#严格考试
#杨振宁黄昆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两人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但这个一流设计方案立马被否,因为学校拿不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月,梁思成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矮楼,矮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 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 后 一稿时,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满脸无奈地说:“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进校长办公室,把设计图狠狠砸在梅贻琦办公桌上。“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梅贻琦喉结上下滚动,声音颤抖:“思成,等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行吗?”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校园。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图:西南联大学生宿舍
#梁思成
#林徽因
#西南联大
#茅草房
#梅贻琦
#经费不足
#设计方案修改
#教育困境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个月前
民歌大观“弦歌不辍致胜利”西南联大抗战歌集
#民歌
#西南联大
#抗战歌集
#弦歌不辍
#致胜利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3个月前
梅贻琦校长主持西南联大期间 云南省主席军阀龙云鼎力相助 1938年其女报考联大附中落榜 龙云让秘书长去找梅贻琦疏通 秘书长支支嗫嚅:我打听过了 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没录取 龙云释然。此后支持联大如旧‼️
#梅贻琦
#龙云
#西南联大
#教育公平
#民国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3个月前
清华校长寄语本科新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续西南联大薪火
#清华大学
#校长寄语
#本科新生
#抗战精神
#西南联大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