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0 关注者
高伐林
2周前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从美国回中国,接待人员问他想见什么人,他写下的第一个名字是王竹溪(图,1911~1985)。当局火速让王从湖北公安县赶到北京与杨见面。这位剑桥博士在抗战中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杨听他的课入迷。杨后来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吴大猷和王竹溪。
Stellato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一段文字,想了想还是决定发出来。 杨振宁教授的成就,于社会、于民族、于吾等文明之贡献,在这里毋需篇章。漏夜不得昧时的一些思绪,在此写下,纪恩师杨振宁教授。 1938年,战火蔓延,山河动荡。我的太爷爷随校西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在那个烽烟与理想并存的年代,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让他终生挂念的学生。这位学生就是我的一位恩师,杨振宁教授。 在所认识的人中,杨振宁老师是我有幸相
LIN WEI
3周前
刚和我爸闲聊,他说他上大学时学校里教过他们的一个教授当年就是杨振宁的同学,毕业后留校西南联大,后西南联大改为云南师范大学他就一直留在那里任教,经常给他教的同学们吹牛逼杨振宁的往事,正面居多,说杨振宁当时在班上很优秀,他爸再学校里当数学系主任,数学没有诺贝尔奖的说法就是那时传出的。
勃勃OC
为什么杨振宁老先生在西南联大,普林斯顿大学的成就,也能归功于咱们伟大党的领导 我真是不懂这些“爱国者”和监狱账号的脑回路 这样回答,能减刑吗? 那我赶紧打电话告诉我爸爸去 让他早日从煤矿里出来 🤣🤣🤣
朱韵和
4周前
自由 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教师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考评方面,几乎拥有全部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联大学生、小说家汪曾祺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绝,蔚成风气。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