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

2周前
以色列和伊朗冲突升级,中国在打什么小算盘? 近期北京当局对以伊冲突明确表态较之去年提高了声调,还通过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但北京方面除此之外很难再有进一步行动支持伊朗。 中国占伊朗石油出口90%,这项出口占到伊朗经济总量的20%,而该国石油贸易又直接受到伊斯兰革命卫队操控。这让外界怀疑北京与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复杂的利益关联。 这次以伊冲突升级发生在最近一次印巴冲突之后,在印巴冲突期间,中国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将印巴战损情况拿来大肆炒作,其中中国出口武器还成了最大舆论热点。这一次以伊冲突中,中国社会再次掀起了有关伊朗武器系统的热烈讨论。 去年以伊冲突后,伊朗空军司令Hamid Vahedi准将还专门到珠海参加航展,被认为有意咨询歼-10C战机采购事宜。伊朗新闻媒体“伊朗观察家”还曾发文暗示:伊朗当局有意考虑从中国采购100架歼-10战机,其总价值或将高达40億美元。但是中伊两国媒体都未报道事件跟进情况,也没有信息显示两国就战机采购事宜展开谈判。 北京方面很可能利用印巴战争和以伊冲突向中东加强武器出口,此前舆论炒作中国战机在印巴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也向中东地区释放了北京方面的意向。但也有媒体称北京当局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情况,可能跟担心美国制裁有关。 2021年有报道显示,伊朗曾经一度考虑用石油和天然气换36架歼-10战机,但北京当局更希望伊朗用现金支付。这件事情后来也不了了之。 另外,北京方面很担心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鉴于中国有将近一半石油需从海湾国家进口,封锁海峡不仅对伊朗自己的石油贸易造成严重打击(其主要油气资源均需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向外运输),也会对中国能源进口造成较严重威胁。 北京方面在以伊战争中拔高声调表态反而被认为是在刻意掩盖自己地缘政治影响力虚弱以及其真实动机:北京既想干预,又难以有效干预,还希望尽最大可能从中牟利。
4周前
‘众所周知罪’ 根据《方励之自传》透露,方励之本人被中国指为六四幕后黑手,但官方从头到尾都没有一条正式指控他的罪名。方励之在自传中忆述,中国外交部要求当时匿藏在美国驻京大使馆的方励之写下认罪书,作为让他离开中国的条件,但方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于是要求美国大使向北京查询,中国 外交部副部长的答覆只有一句:“他的罪行是显然的。”方励之于是有点自我调侃的说:“我们犯的是‘众所周知罪’。” 方励之在其自传中说,1989年6月4日发生军队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当天,有在政府最高层身边工作的朋友致电他“快找个干净地方去”。之后,北京方面指他“犯有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在全国张榜通缉。方励之夫妇二人随即进入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避难。 同年11月18日,中美之间展开有关方励之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谈判,随后又有几次。但邓小平试图通过谈判促使美国政府解除对中国采取的制裁措施,以及让方励之公开认罪的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方励之在自传说:“我曾建议大使在谈判时问问中国当局,我们到底犯有什么罪?以便真是要写认罪书的话,也好知道要写哪一条。后来大使告诉我,这个问题他问了,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答覆只有一句:他的罪行是显然的。我们犯的是‘众所周知罪’。” 方励之接着说:“可见,通缉我们的命令发出半年后,检察院连一份起诉书也还没有准备好。” 自传继续说:“一个多月后,那位副部长向大使宣读了一份有关方励之和李淑娴(方的妻子)的罪行‘事实’的材料,样子像起诉书,但又不是,因为无头无尾,没有关于方和李触犯哪条哪款法律的论证和结论。而且,只准大使当场听,不敢将书写副本作为一份备忘录交给大使。可见,副部长对这份材料的质量,也是不放心的,不敢作为外交文件让大使转交我们。凭记忆,大使告诉我们,副部长大概念了14条‘罪状’。” 方励之在自传中说:“那位副部长算有一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把‘14点’作为一份外交文件。不妨举其中两个例子,说明它的质量。‘十四条’说,李淑娴的‘罪行’之一是‘她于1989年4月18日向北大学生自治联合会发指示’。但是,根据官方自己的人民日报,学自联是在1989年4月19日才成立的。所以,这种罪行等价于今天杀了一个明天诞生的人。” 所谓的“14点”又指方励之的另一个罪行是他操纵在北大民主沙龙的演讲人进行反革命意识型态宣传。而据人民日报,该沙龙的主要两个演讲人是前美国驻华大使罗德夫妇Winston Lord。所以,推论是方励之犯有操纵美国大使夫妇罪,“这是美国罪,还是中国罪?” 自传说,几次碰壁之后,中国当局又转回到所谓认罪上。大大降低了要求。14条不再提了,只要求方励之写一个陈述,行文中含有“我认罪”。方说:“早在1989年11月首次提出时,我就写了一个简短的书面陈述。后来又改动过几次。但各种版本中都没有‘我认罪’三个字。” ---《方励之自传》透露其六四黑手罪纯属北京虚构
1个月前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近日在接受《日经》采访时表示,如果特朗普的政策持续削弱美国,中国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主导的角色,填补权力真空。 研究中国政治与外交政策超过五十年的黎安友认为,北京目前的首要目标并非成为“头号强国”,而是降低美国对其安全构成的威胁,并确保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原本的设想是美国不会沦为“小角色”,但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世界格局已发生剧变。 黎安友指出,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原本拥有优势,但特朗普正在加速摧毁这些优势,包括科技竞争力、美元的可靠性、盟友对美国的信任以及软实力。这可能导致一个美中“两极”的世界秩序,甚至出现权力真空。他以二战后的美国为例,指出真空状态下,为了避免混乱,自然会有力量填补。因此,若美国力量衰退导致权力真空,中国可能“即使不情愿”,也会被迫承担全球领导者的角色。 黎安友还提到,特朗普似乎倾向于大国政治的视角,即主要大国瓜分世界势力范围。他认为特朗普可能认为只有少数人,如习近平和普京,能与他“平起平坐”。但他怀疑,考虑到中国在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布局,中国是否会满足于仅在亚洲拥有势力范围。 关于中国可能在2027年攻打台湾的猜测,黎安友表示,习近平只是指示解放军“在2027年前做好准备”,但从未说过“我们将在2027年动手”。他认为,中国深知武力攻台代价高昂且风险巨大,习近平愿意冒险,但不会冒愚蠢的风险。黎安友认为,中国更有可能采取“等待”策略,因为“美国正在衰落”。他们会耐心观察美国政治、美欧关系以及乌克兰局势的走向。如果台湾最终认为美国不可靠,中国可能“不战而胜”,这或许是北京的战略。 黎安友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继任计划。如果习近平发生意外,可能引发权力斗争。至于特朗普政府对日本的看法,黎安友认为“(特朗普)政府高层没人真正关心日本”,他们只关心中国,因此“顺带”关心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