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弈

XinGPT🐶
1个月前
【XinGPT宏观:鲍威尔的“拖字诀”:谁能撼动美联储的定力?】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两次出现在国会山,态度非常明确:不急着降息。这可不是简单的“鸽派 vs 鹰派”分歧,而是一场货币政策、政治权力和历史经验交织的复杂博弈。美联储内部其实早已分成三派,而外部,白宫那边的小算盘也在精密运作。 接下来,我们拆解这场政策大戏的核心看点。 📍鲍威尔:数据优先,耐心至上 在6月的国会听证会上,鲍威尔多次重复一句话:“我们有耐心,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数据。” 简单翻译:我知道你们(市场、白宫、企业)都很想看到降息,但现在的经济还扛得住,通胀虽在降,但没到足够放心的地步。我们不急,别催。 他的底气来自三点: 就业市场仍具韧性,失业率没失控; 核心通胀(PCE)虽缓慢下降,但尚未回到2%目标; 当前利率水平已具有抑制性,过快转向反而可能让通胀卷土重来。 说白了,现在降息风险更大。 📍美联储内部三派混战:7月、9月,还是根本不降? 虽然鲍威尔嘴上说“我们团结”,但点阵图和官员发言早已暴露分歧。 🕊️ 1. 激进鸽派:“现在就降,别等了”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沃勒、米歇尔·鲍曼(特朗普时期任命) 他们担心高利率会拖垮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家庭消费。观点是:如果通胀受控且关税只是短期因素,不如趁早降一次,救增长于未然。 🕊️ 2. 温和鸽派:“再观察两个月,9月降” 代表人物:芝加哥联储、亚特兰大联储等区域行长 他们看法更中庸,认为目前信号虽有缓和迹象,但仍不够“确定”。未来两个月数据将是关键,特别是就业市场有没有实质疲软。 🦅 3. 坚定鹰派:“稳住别慌,不能再犯错” 这些人担心的是1970年代“通胀预期粘性”:如果市场觉得美联储太轻易让步,就会把涨价当成常态,通胀反弹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点阵图显示,今年预期不降息的委员有7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白宫背后的“声音”:降息,是政治任务? 政治层面同样暗潮汹涌。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连发贴文,怒斥鲍威尔为“完全的蠢货(Total and Complete Moron)”,要求立即降息以抵消其 4 月 2 日“解放日”关税对经济的拖累。 国会听证成为共和党议员对鲍威尔施压、民主党议员捍卫央行独立性的舞台,不仅关乎政策走向,也关乎 2025 年大选年货币政策能否保持技术性讨论而非政治化表态。 这种态势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两个典型场景: 1979年:卡特架空现任主席米勒 卡特任命米勒为财政部长,转而让鹰派的沃尔克上位,美联储才迎来硬通胀时代。 1987年:里根提前提名格林斯潘 虽然沃尔克的任期还有两个月,但里根不等了,提前宣布接班人,直接让“后沃尔克”时代提前开始。 这类“软架空”虽然合法,但在政治层面上,意味着现任主席的权力已开始下滑。而如果特朗普提前提名下一任主席,鲍威尔即便尚未到期,其话语权也可能逐渐边缘化。 🌟市场该看什么信号? 在这样的混战局势下,降息节奏的判断不仅是经济分析,还是一场“权力剧”。 以下这几个数据和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失业率:如果连续两月超过4.5%,基本坐实经济衰退预期,反对降息的一派会被“打脸”。 核心PCE通胀:降到2.3%以下,是美联储内部温和派放手的门槛。 企业利润与CPI背离:看企业有没有把关税成本转嫁出去,衡量“第二轮通胀”的风险。 白宫是否提前放风提名继任者:这是政治干预的最大信号灯。 🌟总结:真正的看点不是“降不降”,而是“谁来降” 当前局面很清楚: 鲍威尔想拖,争取时间验证通胀下行的可持续性; 美联储内部观点分歧严重,无法迅速统一; 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大选前的货币政策难以“去政治化”。 所以对投资人来说,要重点关注的不是首次降息的时间点,而是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将由谁来当。 因为那个名字一旦确定,市场的预期锚点就变了。到时候,降不降息、怎么降、降多少——全都有了新的逻辑起点。 说到底,美联储不是不想降息,而是现在还轮不到它自己决定何时降息。 如果你还在赌“7 月降息”或“9 月落地”,记得:这是金融市场的剧本,但不是政治博弈的结局。 聪明的钱,从来不是押时间,而是押权力。
朱韵和
2个月前
陶杰:英国人暗辱邓小平 新年头一天,英国人就奸计使坏,在伦敦故意“解密档案”,其中有一条,是英国一九八九年“六四”收到消息:邓小平说,要杀二百人,换取中国二十年稳定。 为什么说英国人又搞鬼呢?因为“六四”期间所谓“杀若干人,换取二十年稳定”之说,一早不是秘密,是邓小平在家召见领导人和战友 等人时说的,不过“若干”这个数字,外传二十多年来,都是“二十万”,而不是英方所称听来的“二百”。 凡中国人都敬仰邓小平,因为邓公是一个伟人。凡伟人开口,必定大气魄。邓小平说“杀二十万人,换取二十年稳定”,符合邓小平四川人大气领袖的性格。一九五四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核战,也说“中国有六万万人,即使死掉一半,还有三万万,仍然可以建设共产主义。”这句话邓小平不可能不知道。所谓杀二百中国人,数字太小家子气了,邓小平怎会讲得出口?尤其跟毛泽东一比。所以由此断定,英方档案透露的这个数字,绝不能反映一个伟人的壮志,一定是假的。 二百人数字太低,不必劳烦邓小平派解放军开枪杀。因为“六四”期间有戒严令,只要解放军开着军车向长安街一冲,不放一枪一弹,中国人自我践踏,十分钟踩死的都不止二百。英国一九八八年的希尔布罗足球场大门闸倒塌,观众四处逃窜,践踏死的,都有九十六,踩伤近八百,何况“六四”解放军还开枪扫射。 所谓“杀二百人换取二十年稳定”,你问问熟悉邓小平性格的李光耀,李国父必定大笑。一个千亿富豪,如新鸿基郭氏兄弟,捐款出手至少三五亿,才算是慈善,若捐二百元给一家老人院,你叫怎样出得了手,更不可能说得出口。 才杀二百人?是邓小平告诉英国驻华大使的?还是他家子女打电话告诉当时港督卫奕信,叫他转达的?如果都不是,英国人从哪里听来还是编造的?如果是编出来的,动机只有一个,表面上,收了中国六七百亿英镑的投资,将“六四”杀人数字,大幅减低,大量漂白;但实际上,是矮化邓小平,令邓公小眉小眼的,打击伟人的形象和声望,所以我说:英国人很鬼,见此不洞悉其奸而不愤慨者,还算是个中国人吗?
本来这段时间忙别的事,不打算发长帖,但64临近,某些争议又起,更勾连上香港的沦陷,对反抗者不够冷静、不够理性、没有拿捏好尺度的指责过于猛烈,实在令人有点不吐不快。在指责学生幼稚时,指责者有想过自己的指责可能也略天真么? 政治博弈,特别是反对政治反抗政治,最主要的内容其实就两字:施压。没有施压,也就没有任何妥协和成果。 这种施压是双向的,特别是在专制国家,当局往往会不断施加超量的压力以图消灭反抗者,如果后者施加不了多少实质压力反推回去,就不会有任何他们主张的进步,甚至连谈都没资格谈。所以任何政治反对势力,总会不断反推,向前推,尝试推到头了,大家才可能停下来谈一谈,出一个结果消停一阵。 从这个角度看,六四运动本身尝试推进到最大边界线,本就是正常的客观规律,有什么好指责的?何况学生们已经克制过头了,稍微没那么克制的人甚至会被学生绑起来送交公安,而中共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作为一个早就杀死国人无数的头号屠夫,其极权本性就是消灭所有异议,能有多少谈的诚意?说什么党内派系斗争如何如何,改革派如何如何,赵紫阳如何如何……形势本来大好呀,要配合他们搞政改,都怪学生们不懂事太幼稚,坏就坏在年轻人身上了……呵呵,事后诸葛这工作,未免也太好做了。 赵紫阳的演讲能力不错,我看过不少,但他连同所谓改革派,真的左右不了局势,最后开会都不通知他,都已经不算什么落了下风,而是彻底按在地上羞辱性摩擦了。 中共党内掌握枪杆子的那批实权派,恐怕从一开始到最后,每天都在盘算着镇压,区别只是动用普通警察还是野战军人罢了。 那种推进到中共一同意让步就赶紧自己停下,抓紧妥协,生怕过分,希望对方赏个脸不反悔,好巩固巩固“成果”,过一阵再往前推的策略,真的有用吗?换句话说,这种变相的软弱的却冠以识时务懂进退的自我约束真的有用吗? 你们自己仔细想想,回顾一下,中共历史上,每次遇到政治对手施压然后双方各让一步达成的协议,是不是大多都挺短命?最后很快就被中共撕毁了?而且不仅撕毁,还会对政治对手再次发起打击或秋后算账直至其消解崩溃?中共每一次类似的妥协,像不像一个阴险又顽固的变态总是用权宜之计为自己下一次的犯罪赢得时间积蓄力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用毛泽东自己那句诗形容中共这方面的本性和作派其实蛮贴切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与其指责学生,要求从中反思,不如学习下中共这种每次都把心存侥幸和幻想的你们干得人仰马翻的政治务实主义?他们虽然没看过《权力的游戏》,但恐怕里面一句台词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写照和指南:When you play the game of thrones, you win or die, There is no middle ground.(当你进入权力的游戏,要么赢要么死,没有中间地带。) 请,别再假设一堆东西骂那些为承担“my duty”而倒在屠杀下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的年轻人了。如果假设一下就能轻易指责,那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其实该怪当年学生市民们还不够激进果断?他们要是像当年罗马尼亚人那样勇猛,早在军队进城前就围住中南海占领党中央,历史不就焕然一新了?能这样假设不? 六四也许留下不少遗憾,但从更广泛的维度上看,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实现政治改革,而是揭穿了“人民军队”不会对人民开枪不会血腥镇压人民的谎言,令中共鼓吹的合法性叙事,从此留下了一个永远也补不上的黑洞,这就够了。 剩下的,请交给后来者。
接上~~ 更深层次的隐性博弈:逼迫习近平下台的默契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官僚群体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共识——只有习近平下台,才能挽救体制。他们通过制造局面复杂化、削弱政策执行效果、强化矛盾等方式,意图将习近平推向内外交困的局面。以下是他们采取的具体方式: • 制造难题,强化困局:通过隐性操作,技术官僚不断制造问题,让习近平的政策执行难上加难。例如,在地方债务化解中,通过“合法数据”制造表面稳定,实则让债务风险逐步积累,将问题推向更大危机。 • 以软性方式让局面失控:他们通过拖延、模糊政策执行等手段,让习近平的政策在效果上不断失败,同时又避免直接对抗。 • 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这些技术官僚虽然没有明确结盟,但他们的行动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通过隐性博弈让习近平在困境中走向失败。 习近平为什么注定失败 习近平注定失败,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根植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40年中形成的庞大技术官僚群体。这一群体掌握了中国治理的技术核心,深谙体制的复杂性。他们的隐性反抗和系统性的默契合作,使得习近平的政策在执行层面屡屡受阻,而这一现象贯穿于中国政治、经济、宣传和司法的各个领域。 无论习近平如何整肃,他无法真正清洗掉这批体制的中坚力量。这些技术官僚分布广泛,专业能力强且隐蔽性高。他们的隐性抵抗与复杂体制的叠加效应注定了习近平“习家王朝”计划的失败。 结语:这篇文章习近平看不到 以这篇文章为例,正是对习近平失败原因的最好注脚。这篇文章从技术官僚的隐性反抗到宣传系统的操作都进行了详细剖析,但无论是中宣部、网信办,还是具体负责信息筛选的官僚系统,他们绝对不会让习近平看到这篇文章。更不要提内宣、外宣的审查和过滤机制,整个系统从信息的收集、处理到最终的展现,早已被这些技术官僚牢牢掌控。 从李书磊到蔡奇,从中宣部到国安部,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信息进行层层过滤,确保对习近平“不合适”的内容不会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习近平在权力顶端,看似掌控一切,但实际上他甚至连了解真实局势的渠道都已经被技术官僚封锁。正如这篇文章,他注定永远无法看到,正是因为体制内无数隐形力量的阻隔,最终将他推向彻底失败的深渊。 作者: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