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

那么为什么陈希能够获得习近平的高度信任呢?这除了陈希和习近平自从大学时期开始的友谊之外,更在于陈希在习近平上位过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也在于陈希在中组部时期帮助老习开创的用人局面。 陈希在习近平的上位过程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给习近平送了个博士,补齐了习近平在学历上的短板。这让习近平去掉了和李克强李源潮薄熙来他们竞争过程中最大的心病,让小学生后面加了个博士的头衔。否则现在大家都要称呼”小学生总书记”了。 二是把清华大学变成了习近平的一块根据地。利用清华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帮助浙江等地方发展经济。利用清华的校友和智力等资源,帮助习近平开拓和维系一些清华老校友的关系。当年,清华校友可是遍布各个部门甚至常委会,从老一点的宋平到朱镕基胡锦涛吴官正等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由朱镕基亲自担任主席,邀请了全世界财经界的大佬作为委员,成了中国外交链接世界朋友的一个平台。其中,宋平跟清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胡锦涛和温家宝等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老先生对组织系统的影响千丝万缕,习近平通过陈希和清华,维系了和宋平派系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宋平的秘书彭清华能在二十大上不仅没有落马,反而晋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原因;也是姜信治长期担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的原因。 三是协助习近平巩固了和胡锦涛的关系,特别是搞定了胡海峰。虽然当年还是老江说了算,胡锦涛作为在任的总书记,对后续的接班人有着相当的发言权。如果胡锦涛强力反对的话,老江也不能硬推一个人上去。习近平对胡锦涛采取了多种手段争取他的认可。其中,胡海峰这一块的工作是由陈希负责的。胡海峰一直在清华下属的同方控股工作,属于清华的员工,胡海峰的太太王珺也在清华经管学院工作。习近平和陈希策划成立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妥妥的正厅级单位,胡海峰从清华副秘书长调任长三角研究院院长,一下子变身正厅级干部。这个研究院落地在嘉兴市,嘉兴市当时的市委书记叫做黄坤明;当时浙江省的组织部长叫做蔡奇。从中可以看出老习对这个研究院的重视----一切关键环节都控制在绝对的亲信手里,不能有一点意外。如同王岐山把朱镕基的儿子聘请到自己旗下的中金公司,搞定了领导的儿子,才代表领导对你的认同。
3个月前
阎淮书中谈到中组部调换省一级领导人时写道:“调换省级班子在北京有两项功课必做。一是由主管副部长签字,到中组部档案室查阅该省领导的个人档案。空手进去、空手出来,不许抄录、只准记忆。二是拜访大佬。组织工作的潜规则:每个重要省市的人事都要请示有关的中央首长。如北京——彭真和万里(二人意见 相左),上海——陈云,广东——叶帅,湖北——李先念,山西——薄一波。湖南应该是黄克诚,但他不愿管。”我曾看到一位山西老干部写的数据,说薄一波对山西用人的强力干预,薄不喜欢的人不可能到山西当一把手,山西几乎成了薄一波的“自留地”。当时很不理解,读了阎淮的这段话后就理解了。阎淮的书中写了很多选拔干部的情况。他们在选拔时是很认真的,也选了一些好干部。但是“让我们的子女接班不会挖祖坟”的思想在多处体现。抄录书中的两件事: 陈元,西城区委书记,我近20年的铁哥们,市委把他列为候选第一名。我和其妹陈伟兰(北京青干处副处长)当然回避,由赵龙飞小组直接考察。考察组全体最后讨论名单时,都认为陈元仍应列为头号后备。我是私心极重的组长,特爱惜羽毛,拍板陈元在第四名,其妹陈伟兰非常支持。2月7日考察组与市委交换意见时,市委书记段君毅、市长陈希同、人大主任赵鹏飞等诸常委悉数参加。······当我依次介绍后备干部的建议培养方向时,对高干子弟素有好感的段书记(1982年段就把国家计委陈元工程师、市委组织部刘延东干事和陈昊苏等三人越级提拔为北京三个重要区的副书记)发话:“我们最优秀的陈元,年内就要提到市里,还是排在头里吧!”我只能送个顺水人情。2月9日我向中组部领导汇报北京考察结果时,李锐对我“坏笑”:“你朋友排第一呀!”我立即清白自己:“我就怕你们说闲话,把陈元放在状元、榜眼和探花之后的第四名。老段坚持,我没办法!”(陈元下半年升任市委常委,98年任开发银行行长,2013年在邓朴方卸任后,陈任政协副主席达副国级,终于修成正果。) 需要补充一点: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坚持把陈元列为最优秀的第一号选拔对象,后来又有革命元老王震到中组部说项,准备安排为北京市委副书记。但是,在党代会的差额选举中,陈元连市委委员都没选上。“大佬”就将陈元安排到不需要选举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副行长,接着调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还有一例: 旅游局下属的工艺品公司经理薄熙成(薄一波之子),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我们一致同意提拔薄为副局长。5月底,考察组与市委讨论重要局长人选。北京书记段君毅说:“我看小薄可以当旅游局正局长。”我说:“我和熙成算朋友,他才三十出头,副局长锻炼几年再转正,对他和薄老都有益无害、对改善老干部和干部子弟的形象也有利。”再次开会时,段书记对我说:“小阎,我问一波同志了,他说熙成当正局长好。”我哑又莫言。 对薄熙成的任命最终还是他老子说了算。青年干部局只能“哑又莫言”。“大佬”说了算的任命制,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大佬”们“举贤不避亲”。有“大佬”们的坚持,哪里还有“伯乐”说话的机会? ---杨继绳:《进出中组部》前言
3个月前
采访菅荣斋,是在2005年5月。菅荣斋是饶漱石最后一任卫士长,亲眼目睹了他负责警卫的第三野战军政委、中组部部长被捕时的一幕。 菅荣斋谈起饶与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交往时,说道: 当时饶管很多事:共青团、劳动部、组织部(都有归他管),组织部行使总书记权力。(很多人)包括苏联专家都对饶评价很高。 那时一些苏联专家的安全也归我们管,他们说他是布尔什维克。 在与饶接触的人中,张鼎丞是最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他到北京没有安家之前,吃饭三天有两天起码在饶家吃。孩子们之间也这样。饶走了(被捕)之后兰沁就在他家。她妈后来也出事了,我们不能接待也不敢接触,兰沁就在他家和张的九九在一起。 饶和张云逸的关系也不错,谭震林也不错。 饶跟粟裕很好,粟裕小孩小龙在八一小学,礼拜天、礼拜六都是我去接回来住,礼拜一我又给送回去,那时粟裕和爱人在前线(南方)。 饶与廖承志、廖梦醒比较好,廖梦醒常去他们家。 潘汉年、扬帆没有看到他(饶)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饶不怎么到别人家去,在北京一般都是别人到他家里多,他到人家家里去很少。他与黄克诚关系一般,跟邓子恢、曾山好一些。最后一次谈话是邓子恢、曾山去找他谈。我进去倒茶,饶说:你们去吧,去吧,让我们出来。那次谈话没几天,他就被捕了。 他与高岗没有往来过,两个人生活习惯很不同,高岗好跳舞,搞男女关系;饶很保守。在北京,他给我的印象,除了开会,他没有上高岗那儿去过。后来我们听说“高、饶”之事后,很奇怪:接触都没有接触,“怎么联盟”呀? 我们住在景山后街乙(1)号,右边张闻天是甲(乙)号,邓小平也在隔壁…… 谈起饶出事和被捕,菅回忆说:当时斗争他的是陈毅、邓小平等人,那次在中南海西楼开会,我很纳闷:怎么都是华东的人、比较熟悉的人?会议结束后,他停职反省,他找到我们说:“我现在休息,你们要注意学习,钱不要乱花,以后退了休,什么都靠这个”。我们不知道他停职反省,(那些日子)他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在这期间,中央警卫局一位副局长叫汪景贤(音),也布置我每周向他汇报饶的生活、吃饭、睡觉、夫妻生活怎么样……我也没说什么。 逮捕他的时候,饶正在吃饭,我在门口站着,这时外面来了人。一位是徐子荣(公安部副部长),还有一位是13局的局长,个子比较高,穿灰中山装。他们带了几个人,开了部两个门的汽车,这些人不是中央警卫局的,警卫局的我们基本都认识。徐问我饶在哪里,我说在吃饭。他们进去,不让饶吃饭,也不让我进去。我在外面听到念逮捕令,说他包庇扬帆、潘汉年反革命,签字的是张鼎丞,他是总检察长嘛。他们给他换上囚服,带上汽车,我看着他坐汽车走远的。 (接着)他们在(饶)家里到处搜查,(他家)没有什么东西。他们说:“你去看看吧。”我说:“我不看。”他们啥也没搜出什么来。 他人特别好,从来没有对我们红过脸,发过脾气,没有背地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他一辈子没享到福,怎么落到这个结局呢?这些事,我们有时想起来真是难过。 说到这里菅心情沉重,神情无奈而又茫然。 ---高岗与饶漱石并无来往 陈毅邓小平要整饶 作者: 景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