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
1周前
优秀产品经理这件事是很难说的,即便过往成功过,下一次也未必行。有些人都出过书了,但之后似乎也没搞出大名堂来。 在前司的时候我们研究院出过不少产品,但我不算一线产品经理出身,我不认为我对产品的理解约等于零,但也不觉得自己懂多少,在自己做成功之前。 相对来说,张小龙确实是比较佩服的,不仅是因为微信能从最开始的发个语音经历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做到现在这个大格局,还因为当年张小龙带团队做QQ邮箱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极大压力。他的战斗力是真的强,这里也包括他在腾讯内部争取资源的战斗力。 大家讨论的时候比较关注细节的体验,但我认为优秀产品经理的优秀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格局和架构能力。刚已经说了张小龙的例子,我认为乔布斯的大成也是因为他从iTunes到iPod、iPhone、App Store、iPad、iCloud等几个重大的战略或者架构。 如果说细节体验的话,Mac也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连个Ctrl + X都没有,为什么装软件不能双击一下,还得拖到Application。但这不影响Mac的销量。 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精力去评价别人哪里做的不好,有精力学习到别人哪里做得好就不错了。因为好的是少数,不好的或不知道好不好的是多数,学习到一个好的就是学到了,避免了一个不好的可能还是会掉到另一个不好的里面去。
“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世界就会在哪里显化。” 注意力: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一个人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一个——注意力。比金钱、比时间都重要! 我们的眼睛每秒钟能接收10^9比特的信息(相当于480P两分钟视频) 但大脑每秒只能处理10^6比特(约60-80页小说) 而行动输出更是只有10比特(相当于一个标签)。 人类的注意力机制其实是进化的智慧结晶。 “人类所有的博弈,本质上是注意力的博弈。” 人类其实很局限!我们能感知到的频率范围只占整个频谱的1/10^9。 狗能闻到更多气味,苍蝇能看到更多图像。 但人类牛就牛在:我们发明了核磁共振、X光机、引力波探测器,不断拓宽感知边界; 我们发明乐谱、磁带,跨模态存储信息。 人类文明的本质——围绕感知的扩张和记录展开! Agent:一场感知革命 AI时代的Agent,它的频谱理论上是无限的! 从伽马射线到X光,从紫外线到红外线,每个频段都会有对应的模型处理,然后用语言模型统一起来。 未来的AI感知器将能感知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世界,就像蚂蚁无法想象人的世界。 “我们不是把AI融到我们的工作流里,而是把自己融到AI的工作流里,看有啥东西AI用得上。” AI时代的人类价值:审美与心力 当AI知道得比你多、算得比你快、主页做得比你好,人还有什么价值?两个核心能力: 提需求:认识你自己,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审美判断:这是人类因为有限性进化出的独特能力 审美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长期与世界演算中符合趋势的能力。 “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勤奋,是对当下重新做一次演算。” 未来已来:智能如电 未来的智能会像今天的电一样普及! 就像当年从家家有发电机到集中供电,未来的智能也会按token付费,成为基础设施。 而我们的机会,就是做新时代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把智能和场景化需求结合的产品。 AI时代:从智力到心力 工业革命让人类从体力劳动者变成智力劳动者 AI时代将让我们从智力劳动者变成心力劳动者。 保护好你的心力,早上起床前10分钟别看手机,别让信息流带走你的注意力! --- AI总结自42章经 《世界加速分化下,我们的机会在哪里?|对谈绿洲资本合伙人张津剑》
Rocky
1周前
今天看到谷歌前CEO施密特的演讲,对 #AI 重要性的描述,让人深思,他提到接下来这十年 #AI 技术的发展,将会直接决定未来的一百年。 当年在互联网时代,我看一个创业项目,第一反应就是问:“你的市场有多大?” 因为互联网的生意,本质是“人”的生意:有多少人会用、他们愿意花多少钱。比如微信、抖音、亚马逊,逻辑都是一样的——抓住海量用户,然后想办法把用户价值变现。 但 #AI 时代不是这样。施密特说,#AI 像电、像火。它不是一个“消费产品”,而是一个“生产力工具”,能直接创造结果。这意味着,AI 的市场规模不能再用“用户数 × 客单价”去算,而是要看它能切入多少“工资盘子”。 拿 Coding 举例。全球程序员也就 3000 万人,听上去不算大。但这些人薪水都很高,总盘子大概 5000 亿美元。那 #AI 编程工具的价值,就是看它能不能分走这块 5000 亿的蛋糕。 比如:如果 AI Coding 工具能替代程序员 10% 的工作,那就是 500 亿美金的价值。如果替代 30%,就是 1500 亿美金。更极端一点,如果完全自动化,那可能就是整个产业格局的重写。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程序员这个群体本身不大,#AI 编程依然会被资本市场极度看好。因为它直接对接的是“工资成本”,而工资就是最实打实的市场。 而且这套逻辑不只适用于编程。未来律师、医生、设计师、投行分析师……这些高薪群体,背后都是巨大的工资池。#AI 能切走多少,就意味着有多大市场。 所以在 #AI 时代,我看一个项目,不会再问“有多少用户”,而会先问:“它能帮谁省钱,能省多少钱?”因为 #AI 是硅基员工,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互联网应用,而是“人类劳动力”。 从投资角度讲,最值得关注的赛道,就是那些工资盘子最大、而且工作内容高度标准化的行业。编程只是第一个爆点,接下来可能会是法律文书、金融研究、医疗诊断,甚至是制造业里的设计环节。 换句话说,#AI 投资逻辑已经从“用户经济”转向“劳动力经济”。谁能替代掉最多的人类工作,谁就能拿到最大的市场。从这个思路来探索 #AI 应用领域的创新,将会大有可为,寻找投资标的,也会更清晰。🧐
晚上回家刚看到。快速回复下: 1、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往往是来自体验过其他产品,被其他产品培养出了新的习惯,新习惯比旧习惯体验要好,两相对照下,就会显得公众号编辑器难用。比如体验过 Markdown 编辑器的爽感,就会觉得不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用着不顺手。本质上是不习惯。 2、有意思的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机会做到部分兼顾的。比如 Notion 和飞书文档,都在支持富文本编辑的基础上,支持了对 Markdown 语法的部分兼容。这种兼容,不会影响不知道 Markdown 的用户,同时对喜欢 Markdown 语法的用户来说,提供了习惯平移。明明有两全其美的解法,但微信就是不做。我理解这就是张小龙的“痴”。(痴是不懂的意思) 3、有意思的是,微信是有能力做习惯兼容的。比如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这个功能截止今天依旧没下线,我估计用的人群虽然不多(可能也有不少用户,看不到数据),但留着也不妨碍什么。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习惯兼容,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对新习惯的兼容,来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但微信就是不做。我很佩服微信团队,但同时真觉得在有些地方,微信是真有点傲慢呀。 4、大部分用户用不了的功能,就不值得做。本身也有违背微信的价值观。我印象中,微信做过不少无障碍访问的事情。同样是面向少部分人群,为啥有社会情怀的就值得去做,没什么情怀的就不值得去做。这种价值判断,我个人是存疑的。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话,每一个少部分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内,是否都值得去做做。 开放是个大话题,等待时间去看吧,这里很难展开聊。群分组的问题,我觉得也类似 Markdown,是可以有解法的,微信选择了不做,能理解。 能理解,但还是难受。微信不少地方,充满了“我是对的,是你用法不对”。比如群分组,我还真咨询过微信产品团队的同学,建议是我用折叠就好。可是我正是因为只有一个折叠群,同时折叠群里,部分群的无法彻底 Mute 而去期待如果有群分组功能就好了。 飞书也没做群分组,但通过折叠,和折叠内的进一步 Mute 功能设置,比较好解决了我这种“挑刺”用户的需求。也没影响其他用户。 明明有合适的解法,但就是不做,真让人很难持久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