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技术浪潮与 AI 革命 约翰·L·亨尼西演讲摘要 今天上午的主题对话嘉宾是约翰·L·亨尼西(John L. Hennessy),他是 Alphabet 董事长、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硅谷教父”,2000–2016 年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并因与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共同开创 RISC 架构获 2017 年图灵奖。 硅谷的起点 硅谷历史可追溯到二战前。MIT 出身的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来到斯坦福任教,招回比尔·惠利特(Bill Hewlett),与戴夫·帕卡德(Dave Packard)一起创业。他们发明了温度补偿音频振荡器,卖给迪士尼用于《幻想曲》,这就是惠普的开端。车库实验室的故事也由此流传。 从此,硅谷迎来一波波技术浪潮:半导体、集成电路(英特尔、AMD、仙童)、微处理器与个人电脑革命、互联网与思科、万维网与谷歌雅虎、社交媒体与 Facebook、Snapchat……每一波浪潮最终留下 3–4 家巨头,推动格局不断变迁。 创新源头 早期突破来自 IBM、贝尔实验室、施乐 PARC 等研究机构。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图形界面与鼠标都从这里起步。斯坦福、MIT、伯克利、卡内基梅隆等大学成为人才与思想的孵化器。互联网最初服务科研,直到杨致远等人用 Yahoo 做出在线点披萨,我才意识到互联网将改变一切。 人才与创新 硅谷的经验是:转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真正推动创新的,是敢于挑战旧路的年轻人。谷歌的成功离不开佩奇、布林,更离不开后来数百位来自斯坦福、伯克利的人才。创新需要人去承载、去相信。 AI 革命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加上近十年的突破——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自监督学习——使 AI 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推理上突飞猛进。关键要素是算法、数据与算力。ImageNet、Wikipedia、亿万网页训练了这些模型。RLHF 帮助它们减少错误,但完美仍不可期。 技术与社会挑战 AI 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1.训练成本飞速上涨,算力需求超过硬件降价速度。 2.能耗问题,数据中心能耗是人脑的数千倍。 3.高质量数据枯竭,2030 年前后或遇到瓶颈。 同时,AI 引发就业与社会担忧。程序员、教师、医生都面临改变,但若定位为“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就能释放积极价值:减轻医生文书负担、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让学习与诊疗更高效。 展望 AGI 十年前大多数人认为 AGI 需几十年,如今很多人预计 5–10 年。大模型已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向专家级迈进。但它们的学习效率、能耗远不如人脑。我们仍需从神经科学汲取灵感,把革命推向改善人类生活的方向。 “真正驱动硅谷的,不是单个公司,而是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今天,AI 就是新的浪潮。” ——约翰·L·亨尼西 ⸻
宝玉
2周前
1. 它编辑器本身就是上个时代的,排版功能很少,大标题小标题都没有,只有字号颜色加粗,这就意味着要借助外部编辑器去排版 2. Markdown是好用的,但它就是不支持 3. 发出去几乎都不能修改,让你修改一次还限制字数,把所有用户都当坏人防着 4. 外部文本复制进去,图片很可能下载不了,然后就要一个个手动上传 5. 复制粘贴浏览器的图片,不是直接粘贴图片,是通过图片的URL,比如 X 上的图片,就不能直接粘贴到编辑器,必须下载到本地,然后手动上传,一篇文章十几张图片,要花多少时间上传,请问哪个平台是这样的? 6. 一堆人洗地说做这么难用是为了生态? 做生态要把自己作难用么,飞书文档、Google Docs 本身编辑器就很好用都可以支持外部插件,直接编辑器就可以用插件,生态也很好 做生态好歹开放API吧,这样我自己也可以写插件,但是支持API发布吗? 7.正文插入视频要单独先去上传视频,每一条视频都要繁琐的流程,弹出一堆窗口 8. gif 图片超过多少帧就不能上传了,你就不能像X一样转个mp4吗? 9. 为什么一定要封面图? 10. 图文本来挺简单的,但也不让你粘贴图片,非得要你下载图片再上传,字数还要限制1000,微博都5000了吧 这么多够了吗?! 张小龙自己也不算算,这些事情浪费了多少创作者的时间,这不是犯罪吗?!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吐槽微信公众号难用,他们有改过有听吗?反而到处透露出一种我在你头上拉屎你不得不吃的得意劲:“我不改咋滴?你爱用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