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a
1天前
调研GEO赛道半月后,我决定放弃纯GEO创业的想法,并分享一些关键洞察(相信我,目前还没有一个原生AI背景的人系统梳理过这个方向): 1. GEO与SEO本质趋同: 核心目标都是提升网站被发现率——SEO针对Google等传统搜索引擎,GEO则面向ChatGPT、Gemini等AI搜索。 2. GEO产品化创业难,服务型为主流: GEO领域目前难诞生规模化产品型公司。具备真实盈利的多为服务型公司,依赖传统B端销售模式,请客吃饭喝酒,很无聊,VC也懒得投 3. 产品化的核心需求唯二: - 趋势监测: 通过外部技术手段,逆向分析主流AI搜索(如ChatGPT、Gemini)的排名权重算法,模拟其策略,进而监控客户在AI搜索结果中的提及率、排名等关键指标。 - 网站优化: 原理类似SEO,但方法不同。传统SEO强调关键词匹配提升排名;而GEO因LLM能“理解”内容,优化重点在于**增强内容可读性与信息密度**——通过添加清晰段落、FAQ等,帮助AI快速抓取网站核心信息。这实质上是影响AI搜索策略中的“信息简洁性”因子。当前普遍做法是创建类似`robots.txt`的`llms.txt`文件,在GEO早期阶段,此文件往往能获得较高权重。 4. 功能单一,定价集中:现有GEO产品几乎都围绕上述两点,订阅费集中在$200-$400/月区间。 5. 效果验证与留存难题:无论融资与否,GEO产品化的核心痛点在于**效果难以量化**。即使将监测和优化做到极致,也很难向客户证明其流量增长直接源于你的服务。高昂月费下,客户续费率堪忧。 6. 玩家生态分化:(为避免争议,具体的公司名字都略掉了) - 无融资公司:多为做原SEO半死不活的公司转型而来。 - 获天使轮之后的公司:我看起来更像是产业合作探索,不是正常的创业流程。 - 拿了天使/种子轮,早期融资的公司:多为YC、A16Z等顶级孵化器试水性投资。 7. 严重的定位偏差与估值泡沫: 几乎大家都在讲GEO做好了是新时代Google的故事。起初我也被打动了,毕竟这样算的话,GEO就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如果我能啃下千分之一的份额,那就是billion,独角兽了。但慢慢发现逻辑不对,**新时代的Google是AI搜索,而GEO只是新时代的SEO** 8. 国内外格局: 虽然全球GEO公司都很烂,但国内目前没看到像样的GEO公司,做的都是企业服务,一单单帮客户发水文水贴,尝试提高排名,固然有效但很无聊 最后我可能还是会回到喜欢的video领域。21年openai的CLIP发布之后,我们就内部训了Video-CLIP,可惜当时公司失败被收购了。现在我觉得环境更成熟了,还是想试试,没准还可以蹭个GEO+videoAI的噱头
Panda
6个月前
【从DeepSeek到AI行业的四个思考】 一、论文推荐:大模型领域的「教科书式」样本 今天重读DeepSeek系列论文,印象深刻的其实是24年2月的 DeepSeek-Math ,如果说关于大模型领域你没有太多时间看论文,那单看这篇就够了,蕴含了他们对数据工程、RL的一切思考和实践,而其他论文都像是按部就班的后来之作,solid的工作是今天流量爆炸的基础 二、GPU ownership ≠ GPU utilization,真正的算力霸权,藏在代码而非机房 两天前我说“算力短缺是个笑话”其实略显不严谨,更准确的结论是: GPU ownership ≠ GPU utilization 见过几个团队豪掷百万美元训练模型,实际通过数据/算法优化就能将成本压到1-5% 讽刺的是,即便投入如此巨资,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他们只能搬出“scaling law还未生效”之类的说法向上级/甲方/投资人解释。 结合今天DeepSeek的故事,训练优质模型需要千卡不假,但真正的竞争力在于—— 1. 用10张卡做出别人100张卡的效果(技术密度) 2. 用100张卡产出别人1000张卡的成果(工程效率) 一个组织的模型创新实力,不在于GPU名义拥有量(GPU ownership),而在于GPU有效产出量(GPU utilization),产出低的组织会一味吹嘘大显卡的故事 真正的算力霸权,藏在代码而非机房 三、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在技术以外我们能看到一个问题:创新是富人的游戏 经济自由之后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靠讲故事拿到过高的估值其实也是一种负担,融资得来的钱并不是自己的钱 DeepSeek团队能专注底层技术,是因为背后站着幻方量化—— 显卡是之前为量化业务囤的,DeepSeek的人员成本可能还不如幻方每年做慈善捐的钱多 也几乎没有严肃考虑过商业化的事情,不做营销、不刷榜、把底层技术做solid做到极致,其他的自然就来了。 怎么做科技企业,穷人得在金钱上做决定,创新只生在大富之家 反观大多数团队: → 用投资人的钱做“共识内创新”(否则无法交代) → 用客户的钱做“可解释性研发”(否则无法续费) 我们曾用廉价的AutoDL平台以几十万RMB的极低成本训练30B合成数据的模型,这个路子我一直认为是对的,但最终搁置—— 哪怕我们这样合成出的数据比简单蒸馏OpenAI、Claude好得多,但客户和投资人都会觉得这是简单的左脚踩右脚,不是技术不对,而是:当你的生死取决于外部资金时,创新永远要为生存让路。 ▸ R1-Zero像赤手空拳的野路子天才(纯RL硬刚结果奖励) ▸ R1像受过系统训练的学院派(冷启动数据+RL调优) 技术路线的选择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财务自由。 四、借假修真不如直取真经 前辈提起过一个借假修真的话题:“如果你想做A,但你觉得A需要的资源很多,所以你跟外界说你要先做B,那你不如一开始就直接去做A” 若终极目标是A,却因资源不足改做B,本质是自我阉割 而真实世界的悖论:越是资源有限,越需要All in真实需求 今年试水个人账号,虽然没太大的成绩,但推特也有8k粉了,也算小有感悟: 当你的个人账号=公司品牌时—— ▸ 所有观点不再需要包装,粉丝天然就是你公司产品的种子用户 ▸ 账号像一面镜子:经营账号的过程中不断剖析自己的性格底色到底如何,拒绝掉一切和自己调性不符的事情 可能做账号的过程就是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