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AI革命
关注
indigo
3天前
INDIGO 月末直播七月线下特别版「科技加速主义」的完整回放!从我自己的这场分享中提取了关键洞察和行动建议,妥妥的未来发展与投资指南😃 完整视频见评论 改变认知的关键洞察 1. 大停滞的终结与平台爆发: 我们已经走出了长达数十年的基础技术停滞期。2020年以来,AI、生物技术、新能源、航天等平台型技术的集中爆发,标志着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开启; 2. AI 是新的工业革命: AI革命的规模和深度应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类比,而非互联网革命。GPU是新的发电机,Token(智能)是新的电力,数据中心是新的AI工厂; 3. 智能爆炸的指数效应: DeepMind 等机构正致力于解决“智能”这一元问题。AGI 的实现将带来指数级的增长,但也可能伴随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不平衡; 4. 劳动力市场的 SaaS 化: 未来劳动力将被“即插即用”的AI 和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人类劳动力将被集中化、按需化和 SaaS 化。社会可能分裂为高效的“科技公司”和昂贵的“人类公司”; 5. 能源与算力的瓶颈博弈: 能源和算力是 AI 时代的核心资源。美国面临电力瓶颈,中国面临算力(芯片)瓶颈,这构成了当前地缘政治竞争的核心。小型核能和核聚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6. 迈向一级文明与太空经济: 人类正向一级文明迈进(当前0.73级)。在AI和低成本航天技术的推动下,太空经济(近地轨道开发、火星殖民)正在成为现实; 7. 硅谷的政治哲学崛起: 有效加速主义(E/ACC)已成为硅谷的主流思潮,推动硬科技发展。更激进的新反动主义(NRX)则主张用企业化治理(CEO 制)和算法决策挑战传统民主制度; 8. 碎片化的未来图景: 未来世界可能是高度碎片化的,AI主导的超级帝国与选择禁止AI的“纯人类国家”可能并存。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 可行动的建议与策略 1. 拥抱并投资科技增量: 投资的核心逻辑是寻找被AI加速的领域。应重点关注科技行业(特别是AI、半导体、生物科技、能源和航天),而非周期性行业(如传统地产); 2. 建立长期信仰: 理解宏观技术趋势和周期对于长期投资至关重要,需要建立“信仰”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拿住优质标的; 3. 关注基础设施建设: 算力基础设施(Nvidia、云巨头)和能源基础设施(核能、储能、智能电网)是当前最确定的投资机会; 4. 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 认识到知识工作者被替代的趋势,提升自身的监督、协调和创造性能力; 5. 重塑个人价值: 在后劳动时代,应尽早思考如何从劳动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独特的、Organic 的(非AI生成的)技能和创造力将变得尤为重要; 6. 调整教育理念: 教育下一代不应只关注特定技能,更应培养他们寻找目标、创造价值和适应碎片化未来的能力。 改变认知的关键点 1. 体感震撼的意义: 亲身体验前沿技术(如 FSD)带来的震撼,是理解未来已经到来的第一步。很多变化的速度远超直觉; 2. 技术背后的政治哲学: 科技发展不是真空中的,它与政治哲学(如E/ACC、NRX)紧密交织。硅谷精英正试图用工程师思维和企业模式重塑政府治理; 3. 价值来源的转变: 在后劳动时代,人类的价值来源将从“劳动贡献”转变为“存在本身”的意义追寻。
#科技加速主义
#AI革命
#劳动力SaaS化
#能源算力瓶颈
#后劳动时代
分享
评论 0
0
Olivert
4天前
AI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没跟上的同学赶紧补课! AIGC基础、应用与展望(人工智能通识_微课版) 链接:
#AI浪潮:重塑就业,风险暗涌?· 85 条信息
#AI革命
#AIGC
#人工智能
#学习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周前
中文也许获得了千分之一的“上牌桌”机会 这段时间我系统地探讨了语言学,也逐渐意识到:在 AI 时代,真正的语言学能把个人的机会面拉到几乎无限的尺度,所以我会继续深挖。但先声明,我对“宏大叙事”不感兴趣——再宏大的叙事也只是叙事。我认可的是可结构化、可迁移、可调度、可组合的知识;叙事让人感动完就完了,别代入。这也是我把题目定为“千分之一”的原因:把情绪剥离,只做结构化增量。我们技术人,剥离了情绪,才能做事,才能也许完成真正的宏大叙事里描述的目标。 语言学知识:语言自演化 铺垫一个基本概念:语言自演化。早在十五年前,我和一位北外的青年语言学者陈同学就讨论过“语言可以脱离说话的人,成为独立演化体”这件事。那时我们并未预见到大语言模型,但我们的设定已经把“语言的演化体”放在“人类社会与国际体系”的框架中,而不是个体层面。 在这个视角里,语言更像一种自我驱动、以人类为宿主的演化体;英语的崛起并非人类有意投票的结果,而是在全球演化场中自然胜出的过程。所谓“演化场”,是指:人类社会提供人口迁移、贸易、战争、科技传播等“语言基因交换的通道”;国际社会提供多语种接触与竞争的生态位,例如殖民网络、国际组织与学术共同体;而语言本体作为信息—结构系统,会主动寻找最大传播率与最大生存机会的路径,像病毒寻找新的宿主群落那样。 要特别强调:即便不引入计算机,仍必须区分“人类社会”和“个体人”。在我们的设定中,驱动语言演化的是社会结构与国际体系,而非某个说话者的意志。这一点的区分,非常关键。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能分析出英语是如何“上牌桌”的 它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自身的“演化基因”与适应策略在全球演化场中的持续胜出。首先是结构压缩与可迁移性:英语的形态变化少(屈折衰退),显著降低了学习与传播的认知成本;它还能快速嵌入不同母语的语音系统与词汇体系,例如印度式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英语等。其次是词汇吸收与适配性:英语几乎没有防御机制,能够无差别吸收外来词,从法语的 café 到日语的 tsunami,都能直接纳入,确保在不同文化场域都留有“接口”。第三是多功能性:既可以作为科学技术的精确表达工具,也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媒介,更能在商业谈判中充当通用代码。最后是寄生与共生策略:英语在殖民、贸易、科技、娱乐等高人口密度、高信息流量的场域扎根,使自己成为这些领域的默认交换媒介。 它的演化路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殖民扩张,相当于宿主群落迁移。大英帝国的扩张,将英语植入不同大陆的行政、教育与法律系统,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技术增强了它的传播机制。英语借助科技说明书、贸易合同、机械手册,在工业领域自我复制,把自己写进机器与制度的标准化语言中。第三阶段是美国崛起,成为新宿主的放大器。二战后,美国变成英语的超大信息输出源——学术、电影、音乐、电视、互联网都是它的全球扩音器。第四阶段是互联网时代,进入自我演化加速期。网络协议、编程语言、早期网页内容大多以英语为主,使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去地理化的复制”,不再依赖单一国家。 到今天,英语已经呈现出语言脱离人类的迹象。记得立党说过,小语种不用学了。如果一个来自小语种地区的人无法用英语和你交流,那你也没有和他交流的必要了。很残酷但是我同意他。英语的地位无法动摇。 切记语言也是一种残酷的世界博弈丛林 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语言的演化同样是一片残酷的博弈丛林,成千上万的语言在竞争中消失殆尽。即便是曾经辉煌至极的伊斯兰文明,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阿拉伯语,在关键科技范式转折节点上也没有获得“上牌桌”的资格。放眼当下,真正能在全球语言竞争中有席位的,也只有2个力量级别的参与者——东方的大国或许还有一搏的机会,西方的大国牢牢占据优势。 思考这个问题时,必须尽量摆脱“中文是母语”的惯性,这虽然困难,但很重要。我这些年一直观察语言竞争的底层规则,总结下来有三条生存法则。第一,绑定最新的科技范式。阿拉伯语之所以失势,是因为它没能在工业革命、蒸汽机、现代科学方法论等时代,形成全球化的科技协议;而英语则完成了“蒸汽机—工业革命—殖民—互联网—AI”五连跳,每一次科技平台更迭都完成了语言的迁移绑定。第二,占据全球标准的接口位。只有当一门语言在科学论文、工程规范、数据协议、贸易合同、软件 API 等核心环节成为默认格式,才能拥有全球竞争力。第三,持续生成高质量、可迁移的知识。如果一门语言的产出只停留在文学、文化、宗教价值,而在最新科技和工程标准上贡献不足,就会被挤出全球技术体系。中国在文化输出上的努力,比如孔子学院,并没有在技术层面产生决定性影响;一带一路时期虽然让我有机会在乔治梅森大学免费观看高水准演出,但这种表演的文化成就,并不能转化为科技语言的竞争力。叙事其实没啥用,纯属自我感动。 由此提炼出的结构性结论是:过去的辉煌无法保证未来的地位,唐诗宋词的成就无法直接为未来科技竞争加分;科技范式绑定是唯一的保险,必须在 AI 底层协议、模型训练标准、跨语言桥接算法等新接口位上占据一席之地;而接口位缺席就等于出局,一旦 AI 的知识生成、任务调度、跨领域协作全部在英语协议内运转,中文就会退化为一种本土生态语言,在全球科技丛林中失去生存权。 这场丛林博弈的残酷性在于:世界语言竞争不是文化比赛,而是技术、经济与制度绑定的资源争夺战。一门语言的母语人口再多、历史文化再深厚,都不构成决定性优势——即使一半的 AI 研究员都是华人,这也不会自动赋予中文全球科技语言的地位。只有在新科技平台的诞生期完成语言绑定,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科技的长期博弈牌桌。 在前500年,中文肯定已错过。这一把目前遇到的唯一机会,如果错过,会不会又失去500年? 乾隆和华盛顿是同龄人。如果把语言看作一种在科技范式中竞争生存的自演化系统,那么中文可能处在一个500年一遇的窗口。回望近代,科学范式的起点、工业革命的关键接口、近代全球化的起跑线,中文都缺席了。这几个世纪里,中文没有绑定任何一代全球性科技平台,也就失去了数百年的演化增益。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或许还有一丝机会,是因为AI是一个以语言为驱动的科技平台,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语言本身成为平台内核的科技范式。而且,全球标准尚未完全固化。中文确实有一些原生优势:汉字高压缩度带来的信息密度,高组合性带来的表达灵活,语义模糊性利于多义推理,再加上遍布全球的华人网络。如果这一次再错过,就不是失去10年,而可能再失去500年。 AI的协议锁定效应非常强,一旦AI交互、任务调度、知识组织的底层协议以英语为母语定型,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AI技术与产业生态都将围绕英语运行,就像工业革命时代确立的工程规范和法律合同格式延续至今,语言的地位一旦固化,就极难被替代。全球知识生产的语言垄断会随之形成——如果中文不能进入AI知识生成的主流循环,未来全球核心的科研、工程、商业知识将首先用英语生成,再翻译到中文,这种“二手语言地位”会在几代人中被固化。更严重的是,长期的认知生态将被动化。语言是思维与技术的接口,如果未来500年的主要科技符号系统全部用英语构建,那么中文用户的认知工具、教育体系、产业创新都会在一个次级循环里运行,始终处在被动位置。 科学革命(错过) 工业革命(错过) 信息革命(半参与) AI革命(唯一全参与窗口) 语言的全球地位不是靠“文化符号输出”塑造的,而是靠“嵌入式结构绑定”塑造的。孔子学院、“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文艺演出,这些更多是表层的文化展示,这里面的腐败很多官二代甚至拿孔子学院来办工签;而抖音这种平台属于底层交互与生态的嵌入,两者的效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抖音牛逼。 这个窗口极小,门槛极高,但是8090后还真有一丝可能性把中文抬上牌桌。 咱这代人的素质确实高。80/90 后既见证了中文互联网的崛起——从贴吧、QQ、早期微博到微信——又在学习或工作中深度接触了英语科技体系,包括编程、学术论文和开源社区。能在两种语言协议之间自由切换,理解技术和文化的双重逻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更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中有不少具备工程–产品–内容三位一体的经验:既会写代码,又懂商业模式,还能生产内容或运营社群。这类人才恰好是语言嵌入科技平台的关键,因为他们能从底层协议一直打通到用户体验。同时,他们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执行力——既有大规模出国留学的背景,又参与过国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既懂全球标准,也熟悉中文生态的快速试错节奏。 然而,机会虽在,可能性却极小。这个时间窗口或许只有 5–8 年。如果 80/90 后这一代无法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一次技术标准与语言协议绑定的突破,那么中文在 AI 时代的全球结构语言竞争中几乎必然再次缺席。那“一丝”机会,正来自于语言即接口这一历史罕见的科技范式,以及这一代人所独有的“双栖”能力。 这是我个人的判断。但是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并不是我个人的能力能够推演的。我只能持续观察,并且把文章写出来而已。 中文的缺点 那缺点真是一箩筐。我因为出国时间太久,这方面肯定不如国内的推友了解,像防火墙这样的机制更是完全搞不懂。但单从数据看,中文在全球互联网内容里的比例小得惊人。按 W3Techs 2024 年底的统计,以网页语言计,中文(简体+繁体)大约只占 1.4%–1.5% 的全球网站内容;而在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集(如 Common Crawl、Wikipedia、书籍、新闻)中,中文占比通常也远低于中文互联网用户在全球的比例——以 Common Crawl 数据为例,中文内容只占 1.2%–1.5%。 更关键的是,在学术论文、专利、工程标准、技术文档等高质量、结构化的语料中,中文的全球占比更低。SCI 收录的中文论文不到总量的 1.5%;国际专利文献中,以中文提交的专利大约占 5%–6%,且多数都有英文版本。从这个角度看,用“弱爆了”形容中文的全球存在感,恐怕都算是委婉的。
#AI革命
#中文
#语言演化
#科技范式
#80/90后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周前
ETF:纳斯达克指数历史上的9次暴跌 1971年上市至今,纳斯达克指数经历过9次超过20%的暴跌 最狠的一次直接腰斩再腰斩 最幸运的一次只用了79天就满血复活 经宝子指正,文末有更新把2024年12月这次加进来,算第10次,图片没有更新 9次暴跌速览 最大跌幅出现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指数从5048点砸到1114点 跌幅78% 恢复时间也最久 足足花了12年⏳ 最短的暴跌是2020年疫情闪崩 32%的跌幅不到3个月就涨回来了 2000年科技股灾 1995年开始的互联网狂热,把纳斯达克市盈率炒到200倍。2000年3月泡沫破裂时 90%的互联网公司根本不盈利。这次暴跌彻底洗牌,活下来的公司都找到了真实盈利模式,直到2015年指数才重回5000点。 最近一次:2022年加息风暴 2021年底美联储开始暴力加息,科技股首当其冲。但这次恢复很快,只用了1年4个月。关键原因是AI革命爆发,企业业绩撑起了市场信心。 活下来的都是真巨头 提示:当前纳斯达克市盈率约40倍(2025年8月2日) 美股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达212%,创历史新高,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170%)。 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处于近十年70%以上分位(高于长期均值25倍)。 感谢指正,把最新第10次补充在这里: - 峰值:2024年12月16日收盘 20,173.89点 - 谷底:2025年4月8日收盘 15,267.91点 → 回撤幅度:24.32% - 恢复:2025年6月27日收盘 20273.46点(首次突破前高) → 恢复耗时:80天,折算为:0.22年(2025年4月8 日→ 2025年6月27日)
美股新行情:就业数据下修引恐慌· 143 条信息
#纳斯达克暴跌
#互联网泡沫
#美联储加息
#AI革命
#市盈率
分享
评论 0
0
Gancheng Wang
2周前
黄仁勋的英伟达(NVIDIA)成为世界上市值第一的伟大公司,是它成就了AI科技革命,AI科技革命也成就了它。但是,如果这家企业在中国,它早就破产了,因为中共2020年禁止游戏设备产业,2021年禁止挖矿设备产业,而那时候正是OpenAI公司大干快上如火如荼的时候。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习近平为世界指明四百多个方向,却把最有价值的产业指到坑里去了。面临汹涌澎湃的AI革命,你但凡还有一丝廉耻,还不该自动下台吗?
#黄仁勋
#英伟达
#AI革命
#中共政策
#产业限制
分享
评论 0
0
小火炉播客
2个月前
【80后传媒史】激荡二十年:传统媒体的崩盘与AI革命之下内容生产的前路 🎙️👉:
#80后传媒史
#传统媒体崩盘
#AI革命
#内容生产
分享
评论 0
0
indigo
6个月前
AI 的革命让梵蒂冈也感到了恐惧!2025 是天主教的圣年(Jubilee 每 25 年一次)在一月24日梵蒂冈教会总部发布了一篇雄文「Antiqua et Nova」 反思了 AI 的本质、伦理影响及其对人类尊严的潜在冲击,乍看之下这或许只是宗教对科技的新一轮解读,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机构之一,梵蒂冈非常清楚:AI 绝不仅是个技术进步,它还是一种可能动摇数千年来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力量,包括宗教权威本身。 即使你并非天主教徒,或根本没有宗教信仰,也无法忽视 Antiqua et Nova 反映出的全球精英群体的普遍担忧:AI 或许会颠覆传统的权威来源 —— 从政治体制、企业垄断到宗教领导。AI 能够以远超人类的速度生成知识、做出道德判断,甚至挑战对 “智能” 或 “创造力” 的传统定义。如果有一天AI不仅是人类的工具,而是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者”,世界的决策者又将如何自处? Antiqua et Nova 也许是官方首次在道德层面阐释 AI,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份文件并不仅仅是天主教的观点,它折射出的是在一个智能不再为人类所独有的时代里,人类传统权威将面临的严峻考验。下面是对全文核心思想的总结(完整总结见评论🧵): - AI 并非“人类智能”的翻版:它模拟或实现部分人类功能,却无身心合一的体验、无道德良知、无真正的自由与爱。 - 教会的整体人类学框架:强调理智与道德、身体与灵魂、个人与社群、人与天主的关系统合在一起。人性尊严不可简化为功能性价值。 - 伦理责任仍在于人:应确保 AI 开发、使用与监管都以人性尊严与公益为评判标准,涵盖隐私、正义、劳动尊严、医疗、教育、环境、和平等方面。 - AI 的机遇与风险:既有助于人类应对复杂问题,也可能造成不平等、道德淡漠、虚假信息泛滥、军事升级等。需全社会各层面协力规范和反思。 - 呼吁“心灵智慧”:在高度数字化时代,只有藉着对真理和爱的追寻,人类才能将 AI带向正确方向、避免异化;尤其要防止将技术奉为偶像或让人性沦为机器的附庸。 - 终极指向:人类的完整幸福乃在与天主及他人真正的共融中。AI是人手所造,应谦卑地作为服务与建设之工具,为“共同善”“共同家园”及“人类家庭”而存在。 尽管 Antiqua et Nova 对 AI 提出了宝贵的伦理思考,但它也暗示了一种对 AI 本质的误读:文中将 AI 描述为可能与人类思维相媲美的存在,却将“计算”与“理解”混为一谈。当前的 AI 模型即便再强大,也不具备自我意识、意图或真正的“理解” —— 它们只是极其先进的模式识别系统。在模拟推理方面很出色,但并不具备人类那样的“思考”能力。 这种误解并不只存在于梵蒂冈。许多人担心 AI 会拥有与人类相当的“意识”,但眼下更紧迫的并非 AI 是否有自我意识,而是人类如何利用它。真正的风险在于政府、企业或个人可能会滥用 AI,而非 AI 本身会挑战神圣权威。讽刺的是,如果我们把焦点一直放在“AI 是否会有朝一日变得像人类一样聪明”,那就容易忽视对“AI 在当前可能带来的监控、偏见、就业替代和虚假信息”等更现实问题的关注。
#AI革命
#梵蒂冈
#天主教
#AntiquaEtNova
#人类尊严
#权力结构
#伦理挑战
分享
评论 0
0
挪威小林翠子🐈⬛
6个月前
AI革命后,确实不再需要全球化。 美国如果停止供血全世界, 首先欧洲就会衰落, 因为它在这场科技竞赛中, 毫无作为。
#AI革命
#全球化
#美国政策
#欧洲衰落
#科技竞赛
分享
评论 0
0
BBC News 中文-BBC News 中文
6个月前
DeepSeek异军突起:AI“革命”还是“炒作”?
DeepSeek异军突起:AI“革命”还是“炒作”?
#DeepSeek
#AI革命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炒作
分享
评论 0
0
北美王路飞
6个月前
EP-11「工程与达尔文:DeepSeek 引爆新一轮 AI 革命」初码x王路飞 | DeepSeek | 强化学习 | 大模型 | 工程效率 ...
#DeepSeek
#AI革命
#强化学习
#大模型
#工程效率
分享
评论 0
0
qinbafrank
7个月前
下周美股财报季开启,有时基本面也权重回归的阶段。经历过23、24年连续两年的大涨,今年美股的波动可能会进一步被放大。背后的逻辑是: 随着利率渐近中性利率降息空间确实在变小,那么利率下行对估值提升的作用就会减弱; 随着川普政策落地中期的阵痛可能会显现; AI革命已经走了两年时间,基础设施算力竞赛到了高潮期25年或者26年科技巨头的资本开支增速可能触顶、AI也要从算力或者大模型的基础设施锚向应用锚的转换时期(大规模的Ai应用是不是能起来之前聊过先B端应用再C端应用,密切关注Ai代理和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的发展)。 所以这就导致了基本面会被提升到更到的 权重上来:看业务发展情况、业绩增速是否匹配估值水平、当下的业绩和未来的指引能否持续超预期,都是关键点。 高估值的状态下市场对于业绩的挑剔程度更加变本加厉:业绩好持续超预期或可能维持估值状态,业绩稍逊就有可能迎来一波杀估值。
#美股
#财报季
#利率政策
#AI革命
#科技资本开支
#算力竞赛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