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学生的顶级科普书籍:《无穷的开始》 作者大卫·多伊奇,量子计算先驱,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献给青少年的三大成长基石, 成为理性乐观派 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 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 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基石一:世界观基石——“问题永远是无限的,因此你的成长也是无限的” 书的观点:多伊奇的核心论点是,知识是无限的,因此通过创造新知识(解释)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无限的。我们不会耗尽问题,只会因为解决了旧问题而发现更深层、更精彩的新问题。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直接对抗了青少年常见的两种焦虑: “内卷”焦虑:害怕在一条固定的赛道里竞争不过别人。这本书告诉他们,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真正的竞赛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星系。AI再强大,也是在解决“已知问题”,而人类的魅力在于发现和定义“新问题”。 “意义”焦虑:担心自己未来无事可做,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给出了最乐观的答案: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行动启示:鼓励青少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对他们来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这个问题比记住“瑞利散射”这个名词更重要。要相信,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小问题,深挖下去都可能通向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基石二:方法论基石——“所有进步都源于‘好的解释’” 书的观点:人类进步的引擎不是积累数据或经验,而是产生“好的解释”——那种本身不易被推翻、但能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并能被持续改进的理论。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就是一个“好解释”取代“坏解释”的过程。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现有的解释。无论是课本上的知识、社交媒体上的观点还是权威的说法,都要问一句:“这是一个好解释吗?有更好的解释吗?” 这正是您之前提到的“对权力祛魅”的智力基础——用理性的“好解释”标准去衡量一切。 创造性思维:进步来自于大胆的“猜想”与严格的“反驳”。这意味着不要害怕犯错。一个好的猜想,即使被证明是错的,也比没有猜想更能推动进步。这完美呼应了“Can Do”文化,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成功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行动启示:在学习中,不要只追求“做对题”,而要追求“提出新解法”。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去构建一个“问题解释”,然后去测试和修正它。例如,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笨”(坏解释),而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改进的好解释)。 基石三:心态基石——“乐观是理性的选择” 书的观点:乐观不是盲目感觉良好,而是基于一个铁律:只要物理定律允许,而知识又没有边界,那么任何问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阻碍我们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我们尚未获得必要的知识。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是一种根植于理性的、坚不可摧的乐观主义。它告诉青少年: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不要绝望,这些问题并非注定无解,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那个“好解释”。 面对个人困境(如学业压力、社交困难):不要认命,你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只是你还没找到破解它的“钥匙”(新知识、新方法)。 面对AI的未来:无需恐惧被取代,因为AI(目前)缺乏的是“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解释性创造力”。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王冠。 行动启示:培养一种“解题者心态”。将每一个挑战,无论是个人还是全球性的,都视为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问题”。这种心态将无助感转化为使命感。
宝玉
2周前
让孩子学什么,未来不会被AI取代? 有人问OpenAI的CEO Sam Altman 一个问题:“你会建议自己的儿子去学习什么,才能确保30年后他的工作不会被AI取代?” Altman 的回答很有意思。他首先提到了一组让人震惊的数字: “我很容易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经济体系里40%的工作任务会被AI取代。”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工作,差不多一半的任务都可能被机器完成了。 Altman 接着回顾了历史: “实际上,社会上的工作大约每隔75年就会更新换代一半。这种情况在AI还没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有了AI之后,我觉得这种变化的速度只会更快。” 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一直在经历大规模的就业转型,即使没有AI的出现,职业结构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彻底改变。有了AI,这个周期只会加速。 那么,Altman 会建议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以防被AI取代呢? Altman 强调的并非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是以下几项通用能力: 1. 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在知识更新速度指数级增长的时代,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意味着能够不断吸收新知、适应新环境。 2. 适应能力(Adapt to change):变化将是常态,只有拥抱变化、快速调整的人,才能在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3. 韧性(Resilience):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性,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4. 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Learning how to figure out what people want):创造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份对人性的洞察和同理心,是AI难以替代的。 5. 人际互动能力(How to interact in the world) [04:17]:尽管AI日益强大,但“人与人之间”仍将是故事的核心 [04:25]。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人类独有的社会技能将变得弥足珍贵。 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人类对“新事物”的渴望、对与他人连接的向往、以及表达自身创造力的冲动,将永无止境。这些深层的人类特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超越AI、与AI共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