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职业

宝玉
4天前
让孩子学什么,未来不会被AI取代? 有人问OpenAI的CEO Sam Altman 一个问题:“你会建议自己的儿子去学习什么,才能确保30年后他的工作不会被AI取代?” Altman 的回答很有意思。他首先提到了一组让人震惊的数字: “我很容易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经济体系里40%的工作任务会被AI取代。”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工作,差不多一半的任务都可能被机器完成了。 Altman 接着回顾了历史: “实际上,社会上的工作大约每隔75年就会更新换代一半。这种情况在AI还没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有了AI之后,我觉得这种变化的速度只会更快。” 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一直在经历大规模的就业转型,即使没有AI的出现,职业结构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彻底改变。有了AI,这个周期只会加速。 那么,Altman 会建议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以防被AI取代呢? Altman 强调的并非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是以下几项通用能力: 1. 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在知识更新速度指数级增长的时代,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意味着能够不断吸收新知、适应新环境。 2. 适应能力(Adapt to change):变化将是常态,只有拥抱变化、快速调整的人,才能在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3. 韧性(Resilience):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性,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4. 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Learning how to figure out what people want):创造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份对人性的洞察和同理心,是AI难以替代的。 5. 人际互动能力(How to interact in the world) [04:17]:尽管AI日益强大,但“人与人之间”仍将是故事的核心 [04:25]。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人类独有的社会技能将变得弥足珍贵。 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人类对“新事物”的渴望、对与他人连接的向往、以及表达自身创造力的冲动,将永无止境。这些深层的人类特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超越AI、与AI共存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句话, “不去思考研究 AI 下面几年对于世界的全方位的改变,就是 为 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 而准备 ”, 做了一些专业分析 剧毒专业清单(必须规避的“旧世界”陷阱) 以下专业在过去是通往中产的康庄大道,但在2025年,它们是价值崩塌最快的重灾区。 它们的共同点是:工作内容是纯粹的、可标准化的认知劳动。 -会计学、财务管理: 将被智能财务系统大规模替代。 -金融学(普通院校): 你学到的所有量化模型和分析技巧,AI做得比你好一万倍。除非你能进入高盛做顶层交易结构设计,否则你就是在和AI抢饭吃。 -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AIGC(AI生成内容)将淹没这些行业。 -法学(非诉方向): 合同审查、法律研究等工作将被AI法律助手高效完成。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充满了大量可被AI优化的流程化工作。 -翻译: 不用解释。 -计算机科学(普通院校): 这是最大的陷阱。你会成为“代码校验员”,与全球海量的、有AI辅助的低薪工程师竞争,你的“认知”毫无稀缺性可言。 最后一条的问题验证 问题一: 您将普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列为剧毒专业,这与社会上“CS是版本答案”的普遍认知完全相反。为什么这个曾经最热门的专业,现在变成了陷阱? 答案: 因为“版本”已经变了。 在旧版本中,核心稀缺资源是“能将商业逻辑翻译成代码的人”。 而在AI新版本中,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成为这个“翻译器”,并且效率和成本都远超人类。 选择普通院校CS的悲剧在于: 1.学非所用: 你花四年学习的编程范式、语言和框架,其“手艺活”的部分正在被AI快速自动化。你毕业时,可能发现自己学的屠龙之技,而龙已经被AI杀了。 2.定位尴尬: 你无法与顶尖院校的天才竞争“系统架构师”的岗位,同时,在实现具体功能的“应用开发”层面,你的效率和成本又无法与一个使用AI工具的印度工程师竞争。你被夹在中间,价值被两端挤压。 3.认知错配: 你以为自己在从事创造性工作,但实际上大部分是在执行明确的指令。这种“认知劳动”正是最容易被商品化的。因此,它不再是通往精英阶层的门票,而是通往“白领无产者”的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