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岁,市值三万亿刀 9 月 27 日,Google 迎来了 27 岁 生日。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这个年龄意味着什么呢?它不再年轻了,但 Google 依然处在风口浪尖。更重要的是,Alphabet 的市值刚刚突破三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微软和 Nvidia 之后,第四家迈入“三万亿俱乐部”的科技巨头。 看完这两个消息,感觉这种巧合更像是一种启示:从最早基于 Page Rank 的搜索工具,到如今无所不在的生态系统,Google 已经走过了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它的下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显然成了主角。 Alphabet 的股价上涨并非无缘无故。9 月 15 日,Google 市值首次突破三万亿美元的背后,来自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期。尤其是 Gemini 2.5 和 Nano Banana 图片模型的发布,让投资人看到了 Google 在 AI 赛道的进攻态势。 Gemini 2.5 最大的特点,是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整合到一个统一界面中,Nano Banana 的图像一致性让大模型图片的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火爆全网。它不再是单一模态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个全能的 AI 平台。这一动作显然是直接对标 OpenAI。 在企业服务领域。Workspace 用户已经可以基于 Gemini 创建自定义的 “Agents”,自动化处理复杂的工作流。这意味着 AI 的边界也在被迅速扩张。 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 YouTube 坐拥 27 亿月活用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YouTube 正在测试与推出 AI 摘要、生成式辅助评论、以及面向购物的视频内商品联动等功能;同时 Google 一直强调将 AI 能力嵌入广告与电商闭环,提升转化与营收。这些新功能可不是为了 AI 而 AI,而是直接贡献收入的工具。AI 已经成为 Alphabet 市值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然了,Google 并非一番风顺,风光的另一面就是压力。9 月 24 日,美国弗吉尼亚州法院开庭审理了一场关键的反垄断案件,矛头直指 Google 的广告技术业务。 包括 Chrome,Google 似乎一直和垄断官司黏黏糊糊,分分合合。 广告肯定是 Google 的基本盘啊,几十亿美元的营收,数以百万的中小企业广告主,都依赖 Google 的广告体系运转,然而美丽国的司法部要求 Google 出售其广告交易平台 AdX,并进行结构性改革,就问你怕不怕? Google 说,你听我狡辩——不对,你听我解释一下:you know,这样的拆分会破坏互联网的经济支柱,不仅 Google 会割裂,整个广告体系也发生混乱,等等。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审判都预示着数字广告行业可能迎来一场根本性重构。加上美国与欧洲在九月同时推出更严格的 AI 监管法案,Google 所承受的监管压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剧。 Google 本身在中国是没啥业务的,所以说市值和反垄断,其实和我们关系不大。但 Chrome 也在变啊。Chrome浏览器在国内的用户可不少。 9 月 18 日,Google 宣布 Gemini 将深度集成到 Chrome 浏览器中,覆盖桌面和移动端。他们称之为“下一个 Chrome 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呢?过去,你需要单独打开聊天框来询问 AI。现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就能直接得到答案。Gemini 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式的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操作系统级的助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当然了,国内的空气里,还没有 Gemini。 但从产品层面,这是 Google 对微软和苹果的回应。微软把 Copilot 深耕在 Office 里,苹果则在系统层面嵌入了智能功能(虽然很烂,但应该会越来越好)。Google 的选择是:让 Gemini 成为整个网络体验的入口,在 AI 时代,浏览器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提升到了战略级的地位。 另外,AI 并不是孤立的,它正和广告、云计算一起重塑 Google 的商业版图。 在广告领域,Google 在九月推出了名为 “Power Pack” 的策略,把 AI Max 深度整合到搜索、PMax 和 Demand Gen 广告系列中,进一步推动自动化。同时还推出 Commerce Media Suite,允许品牌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投放 Google 广告,试图打通更广阔的商业场景。 在云和基础设施方面,Alphabet 计划 2025 年投入 750 亿美元,用于 AI 和基础建设。他们发布了全新的 AI 芯片 Ironwood TPU,并与 Nvidia 合作,在 Blackwell 平台上为企业提供更安全的 AI 代理服务。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 在 OpenAI 和 Perplexity 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说 Google 老了,已经不能打了。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Google 和中国的华为、腾讯等公司一样,在充满韧劲的穿越多个周期。 Google 27 岁生日,市值突破三万亿,Gemini 正在全面融入核心产品,如果说前 20 年,Google 是搜索的代名词;那么未来 20 年,AI 会不会成为它的新身份?答案正在慢慢揭晓。 这个过程,对国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和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同样充满启发。 加注 Google 😁
说微信公众号不好,不得我这种集研发、产品经理和腾讯黑一身的人来细致的吐槽? 下面是难用排名,不分先后,因为腾讯的设计师脑子没逻辑,他们从来不分先后: 1. 编辑器是真难用啊,你必须先写好内容,然后用专业的秀米或者markdown编辑器转换后才能高效发文章,为啥?公众号内置的编辑器有工作效率吗?啥高级功能没有,啥快捷键没有,纯文本拷贝过来还一堆空行,一个一个的删除空行,长文删空行的时候,就两个字,疯了 2. 粘贴图片,特别是拷贝网络图片的时候,经常因为图片是墙外链接导致你一点保存草稿的时候,图就丢了。对丢了,你要再次粘贴,多搞几次就可以了,到底几次呢?2次,3次?我试过,出问题的时候一般是2次,偶尔3次,没有超过4次的,我黑的细致吧? 3. 你发布以后,发现卧槽少了一段话,但是已经有人阅读了,我能加一段话不?腾讯说你只能加多少字,这个可以理解,不限制,就会导致审核后内容变成黄赌徒。但是发布后的编辑,你能否加一个插入一段话的功能?我赞同你限制字数,但是能不能支持一下插入换行符?现在只支持选中一个字,对一个字,离谱啊,一个字一个字的改,我插入一段话极端困难。请问你们腾讯的设计师,你们的设计优雅就是端着咖啡画白板,然后把用户分成三六九等,再给他来一段人物画像和想象的用户场景吗?我总说做产品设计,如果你自己拉的是shit,最好自己吃几口,这样你就知道不好吃,快速改进吧。不能傲慢的只让用户吃,用户吐槽你,你说用户吃的姿势不对 4. 发布视频和图片,能否直接拖拽就插入文章,然后自动给用户保存到云端,用户下次想用云端资料再选择?而不是反过来,啥图片和视频都要先上传到云端再从云端选择?我是来发文章的,不是来整理你的云端资料的,你们自己用不恶心吗? 5. 插入小程序商城,能否记住一个模板,我编辑一次,下次直接插入编辑好的模板?我公众号给我们懒猫微服发广告,每次写完内容,我都要手动选择插入小程序,搜索小程序名称,选择小程序视图,选择给小程序配图,然后给小程序写标题 “懒猫微服官方旗舰店”,我再爱我家猫,我也是受不了每篇文章这样整一次吧?腾讯设计师,你们是人吗? 6. 手机版本,每次第二次查看就刷不出页面,要杀掉才能看。原因你们不用找了,你们App被手机省电后台杀了,你们App唤醒时能否做一个自动刷新?而不是每天我要杀掉你们App才能看内容。我每天杀掉你们App无数次,我就心里默念,沙雕,沙雕,沙雕 7. 你们的粉丝通知在外面加个已读吧,我知道很多粉丝关注我的公众号 “懒猫的开源世界”,但是我有时候很忙,能不能不要让我进去把所有粉丝名字都看一遍才消除提醒? 8. 你们的广告收益,打赏能否给一个简单的列表,按日期排序,哪天有好多钱,什么时候到账?给一个总收入?就像微信账单明细那样就挺好,不要在后台左边整那么多菜单和分析?而且我只能看你们限定时间的总收入,给一个历史总收入?这样我也有成就感。我在很多个地方都找不到这些简单信息,到处都是你们自以为是的表格分析,我公众号就那点可怜的流量,我不要分析。你们公众号简直就是腾讯后妈生的,太反人类了 9. 内容推荐,有时候有价值的文章并不是越长越好,但是你们为了方便你们插广告,越长的文章收益越多。你们不是按照文章的内容价值去做流量扶持,你们是根据文章长度来算的,即使我写了一篇毫无价值的水文也要比深刻得短文流量更大,收益更高。所以很多公众号的文章完全没法看,没内容,没深度 公众号槽点太多了,我就难得更多列举了,不是给我家猫宣传,我写你个锤子的公众号。 同时我也想有理有据的写出公众号难用的细节,也分析难用的原因是腾讯自己的傲慢。 更想说的是,那些无脑维护公众号好用的人你们没说到点子上,公众号再难用是因为它可以给你赚钱,不能给你赚钱你早就不用了。 但是再赚钱也不能影响公众号的用户体验就是反人类的垃圾,对,我很少说别家产品是垃圾,但是腾讯公众号和腾讯云绝对排名前三。
才和兄弟们喝完酒回家 给你们准备了当年创作deepin terminal的故事,明天早上好睡懒觉 那是2015年的夏天,团队从武汉鸟不拉屎的最南边搬到新装修的1200平的大办公室,我花了老鼻子力气按照Google风格从零打造的梦幻研发基地,星际之门风格的吊顶定做灯,桌子是按照120º丰巢形状定做的,一个10平方米只能坐三个人的桌子,放两块屏超爽,前台做成Google爱尔兰办公司的风格,木制的栅栏从底一直到顶做的90º弧线,直接做了10米宽,特别未来科技风。如果你在武汉你会认为我们是一家市值千亿的公司,那是我目前装修最好的一处办公场所,懒猫微服都没舍得这么装。 正当我准备在这个梦幻场所大展拳脚的时候,我发现创业公司不适合这种场合,创业者遇到宽松环境会有序的紧张,而不是创业者遇到梦幻的环境只会贪图享乐,原来一天可以搞完的事情拖到一两周。 那时候我在正在面临一个小团队转型到管理150人团队的阶段,因为办公室豪华了,反而效率低了。 我是一个做事讲究极速的完美主义者,当时团队确实拉胯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写代码,我是那时候公司的轮子王,一个团队对外发布的应用基本上一半是我一个人做的。 我当时就想做一个牛逼的终端,从一半程序员看,终端有啥做的,不就是黑乎乎的界面吗? 我那时候构想的完美终端,现在依然是,要符合几个特点: 1. 全屏都是半透明的,主要是帅 2. 标题栏要像chrome那样自带标签栏,而不是标题栏和标签栏占两行,这不是功能问题,这是审美品味的问题 3. 分屏间隙要细,整体上视觉看起来是科幻感觉,不要放不必要的控件 4. 速度要最快,我要求50ms启动完 5. 要支持多主题更换和下拉雷神模式 当时我大概花了一晚上就实现了原型,后面仔细打磨了两个月才达到截图的效果,期间有几个细节可以分享: 第一 vte spawn的参数和我想的不一样,不是 shell path传进去就可以了,要实现shell args参数的解析,这样一些shell脚本执行的时候才能自动调用终端界面 第二 自定义标题栏的拖拽,要用xcb的协议来实现,不能用client端的事件去处理拖拽事件,1有延迟,2无法响应窗口贴边分屏的事件 第三 背景模糊要用窗口管理器做混合,这样才能实现背景模糊而字体清晰的效果,而不是背景透明后字体也透明了,这要感谢曹哥窗管的API,老刘后面换Kwin真的是外行指导内行,不说外行了 这些技术原理搞定后,其实不是最自豪的,而是当时我们要做硬汉风格的设计,所以圆角不能太大,太娘。窗口也不能是直角,太low。我们为了实现矩形小圆角,我用了三层图来堆叠模拟窗口边角的效果,为了100%完美,那时候是逆向ps的效果,ps做出效果,逆向分成三层8x8像素的色块来拼接的。 我记得那时候我睡在公司,公司设计总监7点就来了,我端着小板凳找他,一像素一像素得对,清晨的世界是安静的,早晨的晨光金灿灿地从窗外斜射过来,微微带点红色光晕,最后散在显示器上。两个傻逼,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就在那里反复一像素的细节,为了还原边缘柔和,线条硬汉和颜色锐利的类直角圆角,我把眼睛怼到屏幕前5cm的位置盯着看:还差10%的透明度,这里太黑了,柔和一点,那里太灰了有点模糊....... 终于在我管理团队的空隙,我做出来deepin terminal,这才是程序员审美的东西,帅,简约,硬朗科幻 后面发布以后,很多人说,你为啥要搞个黑色背景和绿色字的默认主题,搞得像黑客帝国一样的,为啥主题不像Gnome Terminal一样? 我那时候年少轻狂,直接开怼,我就是給顶级黑客用的,所以默认配色就是黑壳帝国配色,爱用不用,不用滚蛋,喜欢Gnome Terminal,用Gnome去,别在这恶心我...... 不像我现在,我遇到SB,基本上要忍一下,默默拉黑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做产品最重要的两点,独特的品味 + 细节的热爱 这才是你做出杰作的唯一需要的东西,根本不是技术,也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真正热爱你的作品,天天打磨他,这里磨磨,那里补补。 懒猫微服离我完美的效果还差很远,但是我有信心,一定有一天它会完美的,因为懒猫微服是我的baby。 给你们爆料一下,懒猫微服的内网穿透非常牛逼,但是不是100%,极端网络环境下有5%的概率无法穿透,这时我们会用加密中继顶上,虽然中继底层是端到端加密,谁也嗅探不了,我们也不行,但是很多大佬还是追求绝对安全。 我们已经在开发自定义中继的应用,开发完以后,遇到极端环境,开发者用户只用设置一下自己VPS的IP地址就可以实现所有流量走自己的VPS,这样做的好处是1000%绝对去中心化,绝对安全,可以自己给VPS加带宽实现网络加速。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符合我们给大家承诺的理念 -- 黑客之道 懒猫系统很安全,打洞直连,客户端MFA登录验证,VPN端到端加密,硬件可信根,三层超稳定操作系统设计,一键全机备份还原,btrfs文件系统时光机快照,马上自定义中继出来后,就离我们构建100%去中心化服务器又进一步了。 喜欢我故事的朋友欢迎点赞转发分享 喜欢我们黑客之道理念的朋友,私信我,私信我买懒猫微服和懒猫AI算力舱有优惠。
1971年,钱学森几经周折从美国带回关于激光陀螺的两页资料。彼时冷战正酣,美国早已掌握二频差动激光陀螺技术并严密封锁,而国内连基本的光学镀膜工艺都尚未突破,精度相差十倍之多。这份珍贵资料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后,在多个单位传阅,却无人敢接——不是不愿,而是这项技术理论深奥、工艺复杂,令人望而生畏。 转机出现在1975年。钱学森亲自找到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高伯龙。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教师本可安稳度日,却在沉默片刻后说出四个字:“我来试试。”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把废弃食堂改造使用,窗户漏风就用纸糊;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己焊接组装;甚至为搭建光学平台,高伯龙带着年轻人去长沙火车站工地捡回废弃大理石。白天实验,晚上整理资料,一碗清汤挂面就是宵夜,日子过得如同野战部队。 高伯龙对那两页资料反复钻研整年,于1976年写出被后人称为中国激光陀螺“圣经”的《环形激光讲义》。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众人准备照搬美国的二频差动方案时,高伯龙敏锐指出国内工艺达不到要求,毅然选择四频差动这条无人走过的路。此后十余年,团队在工艺上死磕:镀膜精度要从千分之一提升到万分之一,他们就自造测试仪;光学镜面平整度不够,研究人员就手持工具手工打磨上千个日夜。1978年,第一台实验样机在这个漏风的食堂实验室里诞生。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国家鉴定。当王大珩主持鉴定会时,会场一片寂静——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项成果后来应用于导弹、舰船、无人机和航母,成本仅为美国产品的十分之一,且全链条自主。 成就背后,是高伯龙数十年的默默坚守。他常年穿着五块钱的背心被学生笑称“背心院士”,身患哮喘、糖尿病仍穿着军大衣在实验室奔波。2017年病逝前,他还在用老人机一字字指导学生论文。当被学生问及这么累是否值得,他说:“能让你们走得比我更远,就值。” 如今,中国的激光陀螺已大范围普及,自主导航系统守护着国家安全。这一切,始于那个无人敢接的冬天,和一个说“我来试试”的人。